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倡导“健康第一”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关键词:中职体育;学生;个性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的“多面型”人才。也就是说不仅有他们强壮的体魄、高超的技能,更应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的流动性,也应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素质。正因如此,他们所具备的素质中良好的个性将成为将来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而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动机、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社会对人类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分工愈加精细,各层次、各领域、各行业都需要有各类不同个性的人去承担。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革命正迅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更需要中职学校学生具有突破陈旧观念、勇于创新、讲求效率、对事业充满信心等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中职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将来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性强的技能,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而且学生入校前体育知识、技能也存在差异。从事体育运动能增强肌肉活动的力量,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器官的机能,能使高级神经活动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从事运动所需的特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个性形成、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有对学生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又有在其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发展个性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较强的个性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
(1)体育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交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2)通过体育活动,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使其终身受益,使其兴趣得到满足,使其内在的心理行为得到展示和肯定。
(3)体育活动中不仅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参与项目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都得到培养、发挥,无疑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竞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1.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项目是种类多样,每个项都有各自特点,学生最能集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如各种有趣的练习和游戏,都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关不关心集体,内向还是外向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表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积极思考、分析并积极与学生沟通,从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再施加相应的引导与教育。
2.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运动兴趣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后天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有限,并且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但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改变和发展,新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通过教师教学上的引导去培养、发展、巩固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原本就是个性化的东西。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一个慢慢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应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入手。实践证明,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优化课程结构,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中,增加学生选择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由度。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体育课程结构尽量以活动为主,增加学生喜欢的内容,同时要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要想最大程度发展学生个性,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准则,合理安排授课时间,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们拥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时间。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实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比师生间互动更为重要。老师应配合学生设计一些讨论小组和实践小队,促进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中的交流,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4.个性的培养要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融合,突出“实用性”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要求也不同。突出“实用性”就是根据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所必需的职业身体素质开展体育教学。如需要耐心细致的财会等专业,进行太极拳、气功练习;对形体要求较高的餐饮服务、文秘公关导游等专业,可进行健美操锻炼、形体操的教学等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在中职学生迈向社会之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个性发展又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运动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常有计划地从事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刻苦和勇敢精神、自探力、果断性、顽强性和纪律性;还可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完善和巩固优秀个性。
关键词:中职体育;学生;个性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的“多面型”人才。也就是说不仅有他们强壮的体魄、高超的技能,更应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的流动性,也应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素质。正因如此,他们所具备的素质中良好的个性将成为将来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而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性格、动机、兴趣、能力、气质等方面。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社会对人类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分工愈加精细,各层次、各领域、各行业都需要有各类不同个性的人去承担。特别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革命正迅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更需要中职学校学生具有突破陈旧观念、勇于创新、讲求效率、对事业充满信心等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中职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将来实际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操作性强的技能,有较多的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而且学生入校前体育知识、技能也存在差异。从事体育运动能增强肌肉活动的力量,提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器官的机能,能使高级神经活动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学生从事运动所需的特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个性形成、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有对学生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又有在其基础上使每个学生发展个性的环境和条件,使其有较强的个性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
(1)体育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交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2)通过体育活动,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使其终身受益,使其兴趣得到满足,使其内在的心理行为得到展示和肯定。
(3)体育活动中不仅锻炼学生的体育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参与项目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协同配合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等都得到培养、发挥,无疑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竞争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
1.充分认识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项目是种类多样,每个项都有各自特点,学生最能集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如各种有趣的练习和游戏,都能表现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关不关心集体,内向还是外向等都可以在教学中表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积极思考、分析并积极与学生沟通,从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再施加相应的引导与教育。
2.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兴趣是指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运动兴趣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后天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有限,并且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但学生已有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改变和发展,新的体育运动兴趣可以通过教师教学上的引导去培养、发展、巩固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原本就是个性化的东西。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一个慢慢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应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入手。实践证明,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优化课程结构,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学中,增加学生选择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自由度。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体育课程结构尽量以活动为主,增加学生喜欢的内容,同时要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堂教学是体育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要想最大程度发展学生个性,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准则,合理安排授课时间,注重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们拥有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时间。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体育竞赛的知识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使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实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比师生间互动更为重要。老师应配合学生设计一些讨论小组和实践小队,促进学生们在体育学习中的交流,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4.个性的培养要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相融合,突出“实用性”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专业,而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要求也不同。突出“实用性”就是根据学生职业技术技能所必需的职业身体素质开展体育教学。如需要耐心细致的财会等专业,进行太极拳、气功练习;对形体要求较高的餐饮服务、文秘公关导游等专业,可进行健美操锻炼、形体操的教学等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手段。在中职学生迈向社会之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而个性发展又是制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运动与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常有计划地从事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刻苦和勇敢精神、自探力、果断性、顽强性和纪律性;还可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完善和巩固优秀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