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主要体现为:以“生”为本,开展以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地位;加强价值引导,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主动出击,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李大宏(1959- ),男,河南修武人,洛阳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22-0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缓解学生心理冲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主要表现为:
一、以“生”为本,开展以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生”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它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的核心理念。
首先,要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本,契合大学生心理特质。大学生主要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呈现出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心理交织的二重性。他们一方面为这些内心矛盾所困扰,同时又为急于解决矛盾而困惑。就其身心发展而言,这些矛盾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从大学生心理现状看,虽然他们存在诸多心理矛盾,甚至心理疾病,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所面对的往往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交往、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征,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需要,不但无助于化解矛盾,甚至可能导致矛盾的加剧和质变。
其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开展以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指向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对象的扩大,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育目标的明确,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体现。从心理健康形成机制看,尽管心理素质受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但个体因素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的内因。人在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因此,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的。在内容选择上,既要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又要遵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现实需求及心理实况;在方式运用方面,既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显性教育为主,又要结合大学生敏感、羞涩、自尊、逆反性强等特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特有优势。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专业性要求很高,教育人员需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水准才能胜任。然而,透过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荣表象审视其内在的质地层次,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西方国家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情况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水平低,专业化进程不理想。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及价值作了明确界定,但政策文件的作用只是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普及,而强化专业技术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依据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构建、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准,促进其专业地位的提升与确立,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的理想选择。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从内容看,系统的专业培训应包括专业化理念的确立、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培训对象看,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又要重视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发挥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结构存在着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局面,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射出队伍建设规范化的不足,但也恰恰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所在。纵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着热情、责任和勇气积极探索,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一开始就超越了医学领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介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既有别于国外心理咨询,也有别于医务机构和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工作,从而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彰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我们不能动辄拿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强调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必须取得临床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历等。根据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状况,建设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是要强调学科背景的心理学化,而是要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强调从业者在其教育历程中必须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培训,必须有能力提供规范有效的专业化帮助,在此基础上发挥各学科背景的特色和优势。
三、加强价值引导,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差异,加强价值引导,把道德因素融入其中。
首先,要关注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度的价值引导不仅需要而且必要。从文化心理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逐渐形成了尊重、信赖、服从权威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心理咨询中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不但有助于增加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来看,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成长期的价值混乱和冲突,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达成知行统一的目标。事实上,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观念冲突、自我价值迷茫正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既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教育者的应有之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质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性、发展性是其本质特性,适当的价值引导既是解决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必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当融入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人际和谐、群体观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得以开发,人的自我实现只有在与社会价值的相融并重中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社会的舞台与滋养,个人的发展难以实现。对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精神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事实上,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迷茫和不适,对个人利益和自我享乐的过度追求与关注,对个体社会价值的忽视与漠然,正是许多寻求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大学生感到郁闷、迷茫、焦躁的根源所在。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进,强调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并重的价值取向,倡导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应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李大宏(1959- ),男,河南修武人,洛阳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22-0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缓解学生心理冲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主要表现为:
一、以“生”为本,开展以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生”为本即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它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的核心理念。
首先,要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本,契合大学生心理特质。大学生主要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呈现出显著的积极与消极心理交织的二重性。他们一方面为这些内心矛盾所困扰,同时又为急于解决矛盾而困惑。就其身心发展而言,这些矛盾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又尚未完全成熟的集中表现;从大学生心理现状看,虽然他们存在诸多心理矛盾,甚至心理疾病,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所面对的往往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交往、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不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特征,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需要,不但无助于化解矛盾,甚至可能导致矛盾的加剧和质变。
其次,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开展以教育发展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指向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对象的扩大,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教育目标的明确,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体现。从心理健康形成机制看,尽管心理素质受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但个体因素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的内因。人在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因此,教育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指导的。在内容选择上,既要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依据,又要遵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现实需求及心理实况;在方式运用方面,既要旗帜鲜明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显性教育为主,又要结合大学生敏感、羞涩、自尊、逆反性强等特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特有优势。
二、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专业性要求很高,教育人员需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拥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水准才能胜任。然而,透过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繁荣表象审视其内在的质地层次,我们必须承认,相对于西方国家心理咨询领域的发展情况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专业水平低,专业化进程不理想。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及价值作了明确界定,但政策文件的作用只是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普及,而强化专业技术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依据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契机,以此带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构建、实践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准,促进其专业地位的提升与确立,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的理想选择。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从内容看,系统的专业培训应包括专业化理念的确立、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培训对象看,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又要重视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发挥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结构存在着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等学科背景碰撞与融合的复杂局面,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射出队伍建设规范化的不足,但也恰恰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所在。纵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凭着热情、责任和勇气积极探索,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一开始就超越了医学领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介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既有别于国外心理咨询,也有别于医务机构和心理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工作,从而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彰显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因此,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中,我们不能动辄拿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强调从事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必须取得临床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历等。根据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状况,建设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是要强调学科背景的心理学化,而是要从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方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结构的优化,强调从业者在其教育历程中必须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培训,必须有能力提供规范有效的专业化帮助,在此基础上发挥各学科背景的特色和优势。
三、加强价值引导,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心理促进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差异,加强价值引导,把道德因素融入其中。
首先,要关注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适度的价值引导不仅需要而且必要。从文化心理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逐渐形成了尊重、信赖、服从权威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心理咨询中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不但有助于增加来访者对咨询者的信任,而且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来看,青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成长期的价值混乱和冲突,逐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达成知行统一的目标。事实上,价值取向模糊、价值观念冲突、自我价值迷茫正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既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需,也是教育者的应有之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本质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性、发展性是其本质特性,适当的价值引导既是解决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必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当融入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价值引导。人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人际和谐、群体观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的潜能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得以开发,人的自我实现只有在与社会价值的相融并重中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社会的舞台与滋养,个人的发展难以实现。对于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有精神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事实上,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迷茫和不适,对个人利益和自我享乐的过度追求与关注,对个体社会价值的忽视与漠然,正是许多寻求自我发展与实现的大学生感到郁闷、迷茫、焦躁的根源所在。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进,强调个体自我实现与社会发展并重的价值取向,倡导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应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的特色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