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保证。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其次,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多变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境,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教师要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第四,向师性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特点 和谐 师生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多变的情绪、逆反心理和向师性等心理特点。
强烈的自尊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便会产生自尊需要,产生对名声、地位、荣誉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依附性。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看得很重要。因此,以他人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当评价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使人丧失自尊心,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只有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谈得到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教师应给予批评,但不能讽刺、挖苦、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尊重后进心。后进心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自尊心比优秀生还要强。无论对优秀生或后进心,教师都应当平等对待,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学生就会产生“受排斥感”,以为受到老师的“漠视,师生关系就变得不和谐,课堂气氛变得不融洽。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变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影响师生关系。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应对中学生多变的情绪呢?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德国著名作家约翰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特点 和谐 师生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多变的情绪、逆反心理和向师性等心理特点。
强烈的自尊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便会产生自尊需要,产生对名声、地位、荣誉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依附性。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看得很重要。因此,以他人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当评价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使人丧失自尊心,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只有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谈得到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教师应给予批评,但不能讽刺、挖苦、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尊重后进心。后进心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自尊心比优秀生还要强。无论对优秀生或后进心,教师都应当平等对待,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学生就会产生“受排斥感”,以为受到老师的“漠视,师生关系就变得不和谐,课堂气氛变得不融洽。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变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影响师生关系。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应对中学生多变的情绪呢?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德国著名作家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