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现状,为其规范合理治疗提供证据。方法根据儿科呼吸学组2008年《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间,对19个省市29所医院诊断慢性咳嗽的4 582例门诊患儿分别在入选后半个月、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药物治疗信息。所有数据均通过Epidata3.0软件输入,通过SPSS19.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取方差分析和非参数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现状,为其规范合理治疗提供证据。
方法根据儿科呼吸学组2008年《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的标准,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间,对19个省市29所医院诊断慢性咳嗽的4 582例门诊患儿分别在入选后半个月、1个月和3个月进行随访,收集药物治疗信息。所有数据均通过Epidata3.0软件输入,通过SPSS19.0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取方差分析和非参数分析,以P值<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合格病例4 529例,合格率98.8%。慢性咳嗽前3位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合格病例首诊即给予药物治疗者3 537例(77.2%),仅随诊观察而未予用药者1 044例(22.8%)。随访期遵循医嘱坚持用药者2 524例(55.1%),未能坚持者2 057例(44.9%)。CVA首诊用药的前3位频数排序依次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81.68%)、抗组胺药(50.53%)和β2受体激动剂(37.77%);随访时间的延续,显示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在上升,至3个月时已列第2位(10.74%);各类药物单独使用的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0.05),联合用药之间存在差异(P=0.006<0.05),β2受体激动剂在CVA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上气道咳嗽综合征首诊49.80%病例使用抗菌药物,随访期抗菌药物使用迅速下降,而吸入糖皮质激素有所上升;联合用药疗效分析:以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效最好(P=0.036<0.05)。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儿61.35%在入选前已使用抗菌药物,与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0.01),抗菌药物使用率随诊断明确而下降,选择β内酰胺类抑或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差异统计学上并无显著意义(P=0.052>0.05)。
结论中国儿童慢性咳嗽治疗用药的选择存在多样性,与病因构成比的重叠、多病因、动态修正诊断以及各地域药源、用药习惯等均有关。目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儿童慢性咳嗽用药中居首位,但用于CVA治疗,其与β2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的单药疗效相比较并无明显优势。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儿童慢性咳嗽治疗用药中尚未广泛认知,即使在CVA;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进步,儿科医生对慢性咳嗽的认识在加强。仍应强调慢性咳嗽的观察、等待和随访原则。就CVA的疗效判定,1~3个月随访期对部分患儿尚嫌不足,可考虑适当延长,而多病因所致的病例更需要延长观察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Ⅲ、Ⅳ级胶质瘤标本6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病理标本中LSD1、MGMT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长期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分析3种标志物与患者病理
目的探究N1-3期睾丸精原细胞瘤(TS)患者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SS)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诺模图对患者5年DSS进行个体化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美国癌症研究所SEER数据库登记的N1-3期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5年总生存率(OS)和DSS,log-rank检验评价亚组间的生存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DSS的独立预测
目的评估吡咯替尼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的18例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治疗情况,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疗效评价,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反应标准4.0版进行不良反应分级。结果在近期疗效方面,1例患者失访无法评估疗效,2例患者因寡转移行手术切除寡
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HCC)的风险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各种危险评分系统通过整合多种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风险评分可以达到较高的预测效果,但还需不断完善。近来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型及基因变异与HCC的发生相关,从而可以预测HCC的发生。既往认识的指标或一些新发现的指标如WFA+-M2BP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指标用于预测HCC的发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更多的基因、指标及新构建的
目的比较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第一版QLICP(V1.0)量表与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ORTC)研制的生命质量量表体系(QLQ)和美国结局、研究和教育中心(CORE)研制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ACT)的异同。方法采用实测数据分析以及文献报道等方法对上述体系各量表的结构、特点、测量学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用内部一致性系数α、重测相关系数r或组内相关系数(ICC)来反映量表的信度;结构效度用条
肺肝样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肺癌病理类型,其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及某些相关标志物。现将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例甲胎蛋白阴性肺肝样腺癌临床病例予以报道,并对于其来源、病理及治疗方式等予以探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表观遗传学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微小RNA(miRNA)是表观遗传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发现miRNA不仅可作为DLBCL的分子诊断标志物,而且可用于判断其预后和治疗效果。
非编码RNA是一类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环状RNA、假基因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癌和抑癌作用,并且可通过内源竞争RNA机制参与调控胃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各类恶性生物学行为。另外研究还发现小干扰RNA、与Piwi蛋白相作用的RNA也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目的研究肾积水(UUO)模型小鼠肾组织中EphrinA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iRNA-210表达的差异性及相关性,了解三者在小鼠肾组织损伤发生的调控机制。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急性肾积水组(UUO组)和假手术对照组(NC组),其中UUO组随机分为四个亚组(UUO 2 d组、UUO 5 d组、UUO 9 d组和UUO 14 d组),五组各8只小鼠。UUO组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建立小鼠肾积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技术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或联合肺段切除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0例孤立或多发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应用3D-CTBA精准定位结节,明确支气管、血管走行,观察有无变异。术中精准离断靶段支气管、靶段动脉及相应静脉,使用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