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415722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年的时候,几乎家家日子都不太富裕,不过日子再难,年根儿下的六八大集也还是要赶。红纸要买一张写对子,烧纸买一刀祭祖,鞭炮买一挂年五更吃饺子时放。最要紧的莫过于年画,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在居室堂屋贴一张年画,憧憬美好生活,期盼来年过上好日子。当一张单开独幅或对开四条屏的年画,用白面粉打好的浆子粘贴在细黑泥抹平的屋墙上那一刻,生机有了,年味有了,用桐油浸过的粉连白纸的井字形窗户亮堂了,一家人进进出出地忙碌,心也就愈加地亮堂了起来。
  年画是童年春节里的“神圣”,是永远抹不去的温暖记忆,当然更是偏僻乡村孩子的知识启蒙。20世纪70年代,年画多为《白毛女》《红楼梦》《梁山好汉》及《关公》《赵云》等《三国演义》里的其他人物单张画,还有《我爱和平》《学习雷锋》《人民公社好》《战天斗地》《武松打虎》等年画,再就是领袖画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和我说过一件事,在他小的时候,有一年父亲赶年集,买回一张《白毛女》年画,娘没让贴。理由是杨白劳家是做豆腐的,最终是喝老卤死了,咱家也是做豆腐的,贴这个干嘛?这一年破天荒没有贴年画,这个话题距今有六十多年了。记忆里70年代的年画,多为样板戏四联幅或单联剧照,以《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沙家浜》为多。为了写这篇稿,今年清明节,我与传义兄弟特意到老家奶奶爷爷住过的老宅内寻找曾经张贴过的年画。当真就发现了一幅《奇袭白虎团》的剧照,北墙上还有一幅毛主席画像。传义兄弟还帮我回忆奶奶生前住过的屋里,贴过《海港》的位置,并哼出当时流行的戏词: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如今年画已不存在,而民间巧手剪出的黑白两色墙围子倒是依稀可辨,隐现着岁月的悠长。
  70年代末,挂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以电影明星肖像居多。再后来,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年画渐渐淡出了生活。
  年画,最早叫“门神画”,后来沿袭叫“门画”。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心神不宁。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手持兵刃,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李世民觉得两位大将太辛苦了,便令画师把二位将军的威武形象绘在宫门上。后来这个形式流传到民间,形成了贴年画的风俗。
  在冀东南农村,出门做事或者在村里经商的人家,才讲究贴杨柳青年画。大凡年画之乡都有一些历史。而且是家家雕木刻板,户户描绘丹青,杨柳青就是这样。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我曾与天津果仁张传人之一张二姐闲话。她吃斋念佛,心存菩提,讲话谦和,很有识见。讲到杨柳青年画的特点,她给总结得简单传神:短胳臂短腿大脑壳,小鼻子小眼没有脖。她持津味方言讲这番话时的情状,至今历历在目。凯哥哥曾送我杨柳青年画,叫《四季花开》,画面上的娃娃,童颜佛身,腰系红带,手拿莲花,后衬菊梅牡丹。这是年画中的传统题材,画作考究,一尺见方,镶以梨木方框。我很珍惜,几次搬家,精心保护,没有丝毫损坏。1988年,我去石家庄办事,傍晚时分赶上大雾,只好宿住武强。第二天早雾未散,我便去逛书店。武强县是天下闻名的年画之乡。我买了一本《金瓶梅人物评析》的小册子,还买了一张武强木版年画。后来几次搬家,那张武强年画却找不到了,连同那本小册子也不知芳踪何处。
  年画,在文学家的作品里也屡见不鲜。鲁迅散文《狗猫鼠》中描述: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猪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认为不甚雅观;另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韩羽先生也有文章讲到:年下,熏黑了的墙壁贴上鲜亮耀眼的木版年画,真是“蓬荜生辉”。我枕头旁边就贴着一张“猴抢草帽”。韩羽先生讲到的这种年画我倒见过。一个老汉推着车子卖草帽,被一群猴争先恐后地抢夺,有的戴,有的玩,满纸稚气、淘气、孩子气的样子。老汉傻瞧着这群顽猴,用手捂着草帽,一副无可奈何状。这类题材的年画,贴在有顽童人家的墙上,该多有意思啊。
  李维学老师九年前赠我的《浴马图》,虽然不是年画,但它常年悬挂在我的书房里,营造着一种艺术氛围。我只要望到,就会拥有一种过年时才会有的好事在即、跃跃欲试的美好心境,我因此而珍视它为年画。
其他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沧州曾是齐、燕、赵等国属地。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在此地建渤海郡。公元517年,南北朝时期置沧州。历史上,沧州历经政区变化,朝代更迭,其侠骨仁心的社会风尚延绵不断。  ◎春秋战国时期,秦越人创立了“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借用上古神话皇帝时代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沧州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文化的发源地,毛苌曾在河间播讲《诗经》。
小学数学教学始终坚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乐趣,愉悦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有良好的体验.对小学数学课改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总结,希望为小学数学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李满天(1914年~1990年),著名作家,原名李涓丙,曾用名林漫,甘肃临洮人。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文学》(本刊前身)副主编。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水向东流》,短篇小说《白毛女人》,出版短篇小说集《力原》《李满天短篇小说选》等,另有歌剧剧本《太平桥》、专著《写作杂谈》等多种著述。其短篇小说《力原》首发于《河北文学》1961年2期,受到茅盾的肯定,在全国很有影响。  在近代文学典型人物画廊
“吕清玉的腿”  东庄支部书记姓吕名清玉,正满四十岁。自小务农,是个正南巴北的庄稼人。他不但没有到过外省,连县界也没出过。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民兵游击组,活动地区就在东庄附近。环境残酷的时候,游击组化成三两个人,个别时候还不得不单人活动,到外区落脚一夜两夜,可是绝大部分时间总离不开这个地区。后来这一带正式解放,进行了土地改革。他家里分得了四亩多地,加上原有的五几亩薄沙土地,又继续干庄稼营生。在互助组
人杰地灵这个词儿,有点被人用烂的感觉。但赵州就是这么个地界儿,掰着指头一数,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不算,光是俗世奇人就不知道出过多少。称上奇人者必有异于常人之处,或以独家功夫行走江湖,或以奇技绝活儿扬名立腕。我要说的李老爱不属于这两种,他的出名凭得是伶牙俐齿那张嘴。此人一口赵州方言直白易懂,他出口成章,合辙押韵,听来就像是景德镇的瓷器——一套一套的。活脱脱一个赵树理笔下的李有才。  我没见过李老爱,但听
毛猴挑水   不管是井边的辘轳,毛猴肩上的扁担和水桶,还是旁边的绿树,都是李金黎用废旧物品做成的。  “毛猴”,既不是孙悟空,也不是自然界的猴子,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这种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民间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创造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品。  老舍夫人胡絜青曾为“毛猴”题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毛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说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