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策略的题组教学实践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e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数学课堂是学生备战高考的主要阵地.因此,打破“低效沉闷”的高三数学课堂迫在眉睫.题组教学就是根据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组逐层递进的题目,将知识点镶嵌于题组中,沿着学生的认知轨迹展开复习,一般包括知識再现题组、合作探究题组、反馈检测题组这三种类型.笔者以高三复习内容中的“数列求和(1)”为例,就知识再现题组的贴生小题和错题发挥,合作探究题组的思考实践、展示交流与反思归纳以及反馈检测题组的教学策略实践进行了阐述,旨在交流与共勉.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题组教学;知识再现;合作探究;反馈检测
  题组教学就是根据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组逐层递进的题目,将知识点镶嵌于题组中,沿着学生的认知轨迹展开复习[1],一般包括知识再现题组、合作探究题组、反馈检测题组这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可以在一堂课中逐层呈现,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整合兼并后呈现.高三复习阶段,在复习时间少、内容多的情况下,高三课堂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炒冷饭”“独角戏”的地方.高中数学课堂提倡教与学的互动,题组教学正是教与学互动的一种好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题组能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特别是对高三复习而言,如果能合理恰当地运用题组教学,把相互关联的知识通过题组融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数列求和的复习,其包括两类典型题型的复习:① 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求和;② 非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根据复习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要完成三个任务:① 梳理求和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② 通过典型例题对数列求和的方法加于运用,通过题组练习使知识和方法得到巩固;③ 通过综合练习将数列求和的各种方法内化为学生今后的解题能力.
  其次,掌握非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分组求和法、错位相减法、裂项相消法),能根据数列的通项特征准确选择合适的求和方法运算出结果,建立“要求和,看通项”的常规思维.
  最后,能利用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求一些特殊数列的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难易程度,将教学目标分解于题组中并逐层递进.
  四、教学过程与评析
  (一)知识再现题组,激活知识沉淀
  高三一轮复习课中的基本知识梳理环节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回顾”,学生对已学内容失去新鲜感,若教师仅采用一问一答、包办代替的回顾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容易导致学生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现象.为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自主梳理,教师通过设置知识再现题组,将要整理回顾的知识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镶嵌于知识再现题组中且由易到难、题题相扣.这样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而且还能抓准学生的“想当然点”“易错点”进行梳理,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对于知识再现题组,笔者实践过程如下: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环节能否处理好,是影响小学数学课堂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因素. 因此,对于课堂提问,教师应讲究提问的艺术性、科学性,避免过多、过频的提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应把握提问的时机,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所以,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在新课导入处提问——引人入胜  新课导入,是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然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模块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难点. 因此,笔者从这一模块来着重分析和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
【摘要】本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趣味问题吸引学生,然后,循序渐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三角函數图像的几种变换,启发学生使用软件去体会函数的运动变化思想,发挥他们的创造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去领略数学“几何美观”,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关键词】动态教学;自主探究;图像变换;运动思想;变量滑竿
题设内容及内部结构规定着认知的方向和方法,依据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对数学认知的基本方法,得出了简单易懂的答案,分析了认知心理过程可能性和现实性,体现了数学的精神实质.  1.2014年广东高考数学理科21题原题及简单解法  原題设函数f(x)=1(x2 2x k)2 2(x2 2x k)-3,其中k<-2.  (1)求函数f(x)的定义域D(用区间表示).  (2)讨论函数f(x)在D上的单调性.  
【摘要】由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尝试,笔者认识到这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积极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开阔看待问题的眼界,培养团队精神.进一步反思推广,结合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点拨等手段可以实现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是新课程改革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小组合作;团队精神;教育方式;多元化  一次数学课上,笔者满怀激情地给学生讲解了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方法,采用的是由易到难的坡度式例题讲解法
【摘要】 高中数学是一门集多种特征为一体的学科,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科,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问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与质量.但是,当下还是有很多数学教师对提高的认识仅停留在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中,导致提问流于形式,并且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必须继续深化对数学课堂提问的探索与研究,大胆创新,使课
【摘要】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与数学有关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即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何在高中阶段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探讨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实验教学;对数函数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定义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与数学有关的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1].  原
【摘要】 教学活动中,如何设置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的进入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自主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头开得好,造成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状态,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石子,激起一片思维涟漪,产生急欲一听的效果.  【关键词】 数学;导入;方法;兴趣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石激起千层浪
【摘要】作为学校教育学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角色,具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创造能力等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深入探究数学教学理论,其中对数学史“重构式”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数学教学工作,实现数学教学任务.本文以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作图,归纳方法,提炼模型,并应用基本模型解决梯形、任意四边形等多边形的面积评分问题.最后对基本图形的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词】 基本图形;提炼模型;应用模型  面积平分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 它不仅考查学生的基本作图,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要求很高,所以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