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治理论课建设事关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构建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障。文章对质量、教学质量、政论课教学质量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并提出构建以学校内部评价为核心、以政府评价为指导、以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 监控与评价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刘德福(1965-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 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6-0047-03
一、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内涵
1.质量的含义。正确的质量观对高职院校办学至关重要。《汉语大词典》将“质量”定义为“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①。在ISO9000∶2000中,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定义中所说的“固有特性”是指某事物内在的、不可随意更改的特性,包括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等;“要求”是指符合个人主观愿望、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一种需要或期望。“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这一定义包含着个人价值标准、社会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等价值界定。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包括产品质量(满足社会和人们一定需要的特性)、工序(工程)质量(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和工作质量(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对达到质量标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三点:一是产品质量有内在的规定性,即产品和服务要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或标准;二是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组织保证、技术保证和管理保证,即有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做后盾;三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即适用性,“适用性”表达的是客户期望的质量,适用性促使企业将质量的重点转移到了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来。
由此可见,质量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内在质量),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或特征;二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外在质量),即用户对事物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
2.教学质量的含义。教学质量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上述对质量内涵的理解,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质量是涵盖全过程的,但主要是指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教学过程包括三个要件,即教学主体(指教师和学校相关部门)、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习主体(大学生)。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相关部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活动是由教学设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或实践活动过程、结果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实习实训过程)、教学效果(学习质量)、信息反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1)教学准备。各系(部)要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进行市场调研,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即准备“硬件”和“软件”,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2)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信息反馈等,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它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育人质量的关键所在。(3)实践过程。包括实习实训前的准备、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实习实训报告等,即操作过程与“产出”,这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靶场”。(4)教学结果。包括考试和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实训效果的评定、知识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认可程度等,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操作成绩及其应用水平,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程度,即学习质量。总之,教学质量不仅指课堂教学质量,还指教师教学和实训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指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和主要标志。
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设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结果、学习质量等表现出来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只有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只有在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养成教育和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教学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才能总结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关注教学结果,而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即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实践(实习实训)过程—教学结果(学习质量)—信息反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定义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价值满足学习主体(学生)需要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于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高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论课”)要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政论课”就是做人教育、做事教育、乐趣教育、精神享受教育和道德践行教育。根据对教学质量的界定及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政论课”教学质量定义为:实施“政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導,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示范和指导等教学活动,使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获得知识、乐趣、技能、价值、效用以及践行水平等方面的需要度、满足度、认可度及社会评价的高低。
二、构建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健全“政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这一精神,构建“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要与其他课程指标体系相区别。这种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政论课”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且应成为“政论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努力方向。因此,对“政论课”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既要注意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与实效性,还要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奖罚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2.全面性原则。一是“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应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教学全程监督系统(由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和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等组织制度构成)、教学效果评价系统(由课程建设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社会实践评价和考试考查结果评价构成)和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学督导反馈、评价系统反馈和学生信息反馈构成)等。二是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要全面,应包括:学生、思政部、学院督导委员会(或教学质量专家建设委员会)和社会(包括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3.动态性原则。“政论课”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觉悟、日常行为和“大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践行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测评方法等方面要不断改革和提高,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
4.社会性原则。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树立“社会需要和认可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的人才观。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高职教育才是成功的。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考察、调查研究、实践效果等),要把学生家庭、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作为评价“政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有利于解决“为谁培养”这一重大政治问题。
三、加强“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保障措施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论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十分重要。建立“政论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两方面的积极性。来自外部的监控主要是对教学结果的监控,如用人单位对参与实训的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德行”表现的满意度评价等。外部监控是一种事后监控,具有滞后性。校内监控是一种事中和过程监控,是最重要的监控。
1.建立和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的设计要突出高职院校注重“德行”培养和实践环节的特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有三:学校、政府和社会。要逐步形成以学校评价自我评价为核心,以政府评价(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等)为指导,以社会评价为补充的评价机制。学校自我评价要建立学生、教研室、社科部、学院四级评价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监控与评价制度,包括听课和评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教制度等。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社科部、学院和社会。学生评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评教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应该如何满足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了解成功教师的长处,从而为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社科部评教可在收集日常检查、听课情况、学生信息员提供情况以及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打分。学院评价是学院内部最高层次的评价。学院评教主要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由学术委员会(或质量评审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在日常听课、教学检查、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基础上,独立地负责实施。社会评价是一种操作层面的评价,评教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有关人员,主要考查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实训过程、生产实践(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例如工作态度、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以上四个评价主体的评分所占的权重为30∶20∶30∶20。以上考核结果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总成绩,考核成绩可分为:优秀(A)——学期考核成绩在90分以上,良好(B)——學期考核成绩为80~89分,中等(C)——学期考核成绩为70~79分,差(D)——学期考核成绩在70分以下。
2.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基本制度为准则,以教学检查为手段,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将监控与保障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政论课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考评,即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实践(实习实训)过程—教学结果—学习质量—信息反馈”全程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组织纪律、教学态度、教学活动、实践指导等方面。如前所述,对“政论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社科部、学院和社会等。这种评价活动将对“政论课”教师的教学作出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一,建立和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要建立监管机制,从输入、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监控,构建从入口到出口的监控体系,包括教学监督检查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听课考核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共四大系统和教学例会制度、毕业生质量追踪调研制度两大制度,建立学生、社科部、学院、社会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要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加强内部质量监管。建立学生、教研室、社科部、学院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通过实施规划、加强监督、开展评估、进行考核、总结反思等环节,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跟踪监管,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建立由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等构成的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结合,聘请行业、企业的人事管理人员和经理担任政治理论课建设委员会成员,共同商讨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等重大问题;关注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的各种报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坚持进行学生家庭调查、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校际交流,积极参加有关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研讨活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3.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两个方面。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不能仅仅考核教师“教”的质量,还要考核学生“学”的质量,即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等。要高度重视对“政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特别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思想道德实践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德行”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践行状况的考核,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信息采集反馈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系(部)要建立责任到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制度,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院级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督导组和社科部教学质量评价组,以便他们研究对策并请求相关部门实施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二是将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教研室主任和师生本人,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或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学校教育实践,高职院校“政论课”的使命就是让“顾客”满意,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现代高素质大学生;让“顾客”的投资者即家长、社会、政府满意。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政论课”监控与评价的目的,才能推动“政论课”教学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63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李启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夏昌祥.现代企业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宋正富,刘德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量化考核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29).
[6]朱莉琴.对教学质量内涵的新认识[J].教育情报参考,2007(7).
[7]张昕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培育高技能应用性人才[N].重庆晚报,2007-06-23.
[8]王纪安,邵军,张连生.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政治理论课 教学质量 监控与评价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刘德福(1965-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 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6-0047-03
一、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内涵
1.质量的含义。正确的质量观对高职院校办学至关重要。《汉语大词典》将“质量”定义为“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①。在ISO9000∶2000中,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该定义中所说的“固有特性”是指某事物内在的、不可随意更改的特性,包括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等;“要求”是指符合个人主观愿望、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一种需要或期望。“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产品就是好产品”,这一定义包含着个人价值标准、社会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等价值界定。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包括产品质量(满足社会和人们一定需要的特性)、工序(工程)质量(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和工作质量(管理工作、技术工作和组织工作对达到质量标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程度)。这一定义至少包含三点:一是产品质量有内在的规定性,即产品和服务要符合给定的规格要求或标准;二是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组织保证、技术保证和管理保证,即有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做后盾;三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即适用性,“适用性”表达的是客户期望的质量,适用性促使企业将质量的重点转移到了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来。
由此可见,质量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内在质量),即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或特征;二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外在质量),即用户对事物满足其需求程度的评价。
2.教学质量的含义。教学质量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根据上述对质量内涵的理解,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质量是涵盖全过程的,但主要是指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与教学过程密不可分。教学过程包括三个要件,即教学主体(指教师和学校相关部门)、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习主体(大学生)。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相关部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学活动是由教学设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或实践活动过程、结果等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教学活动实际上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实习实训过程)、教学效果(学习质量)、信息反馈等,其中最主要的是:(1)教学准备。各系(部)要组织各教研室教师进行市场调研,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做好课前教学准备,即准备“硬件”和“软件”,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2)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信息反馈等,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它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育人质量的关键所在。(3)实践过程。包括实习实训前的准备、教师示范与学生实践、学生实际操作情况、实习实训报告等,即操作过程与“产出”,这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靶场”。(4)教学结果。包括考试和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习实训效果的评定、知识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社会认可程度等,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操作成绩及其应用水平,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程度,即学习质量。总之,教学质量不仅指课堂教学质量,还指教师教学和实训指导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指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和主要标志。
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设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结果、学习质量等表现出来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各个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只有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只有在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养成教育和训练,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教学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才能总结经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只关注教学结果,而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即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实践(实习实训)过程—教学结果(学习质量)—信息反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定义为: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价值满足学习主体(学生)需要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于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高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论课”)要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政论课”就是做人教育、做事教育、乐趣教育、精神享受教育和道德践行教育。根据对教学质量的界定及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政论课”教学质量定义为:实施“政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指導,通过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示范和指导等教学活动,使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获得知识、乐趣、技能、价值、效用以及践行水平等方面的需要度、满足度、认可度及社会评价的高低。
二、构建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健全“政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这一精神,构建“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导向原则。“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要与其他课程指标体系相区别。这种指标体系不仅是评价“政论课”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且应成为“政论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努力方向。因此,对“政论课”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既要注意政治性、政策性、实践性与实效性,还要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奖罚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2.全面性原则。一是“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应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教学全程监督系统(由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和评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制度等组织制度构成)、教学效果评价系统(由课程建设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社会实践评价和考试考查结果评价构成)和信息反馈系统(由教学督导反馈、评价系统反馈和学生信息反馈构成)等。二是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要全面,应包括:学生、思政部、学院督导委员会(或教学质量专家建设委员会)和社会(包括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3.动态性原则。“政论课”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必须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政治觉悟、日常行为和“大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践行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考试测评方法等方面要不断改革和提高,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情况。
4.社会性原则。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树立“社会需要和认可的人才,就是高质量人才”的人才观。只有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高职教育才是成功的。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考察、调查研究、实践效果等),要把学生家庭、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作为评价“政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评价结果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有利于解决“为谁培养”这一重大政治问题。
三、加强“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保障措施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政论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十分重要。建立“政论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两方面的积极性。来自外部的监控主要是对教学结果的监控,如用人单位对参与实训的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德行”表现的满意度评价等。外部监控是一种事后监控,具有滞后性。校内监控是一种事中和过程监控,是最重要的监控。
1.建立和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的设计要突出高职院校注重“德行”培养和实践环节的特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有三:学校、政府和社会。要逐步形成以学校评价自我评价为核心,以政府评价(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等)为指导,以社会评价为补充的评价机制。学校自我评价要建立学生、教研室、社科部、学院四级评价体系,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监控与评价制度,包括听课和评课制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教制度等。
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社科部、学院和社会。学生评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和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生评教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应该如何满足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和要求,更好地了解成功教师的长处,从而为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第一手资料。社科部评教可在收集日常检查、听课情况、学生信息员提供情况以及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打分。学院评价是学院内部最高层次的评价。学院评教主要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由学术委员会(或质量评审委员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在日常听课、教学检查、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基础上,独立地负责实施。社会评价是一种操作层面的评价,评教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有关人员,主要考查学生在家庭生活和实训过程、生产实践(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例如工作态度、劳动纪律、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以上四个评价主体的评分所占的权重为30∶20∶30∶20。以上考核结果共同构成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总成绩,考核成绩可分为:优秀(A)——学期考核成绩在90分以上,良好(B)——學期考核成绩为80~89分,中等(C)——学期考核成绩为70~79分,差(D)——学期考核成绩在70分以下。
2.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基本制度为准则,以教学检查为手段,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并将监控与保障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政论课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考评,即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实践(实习实训)过程—教学结果—学习质量—信息反馈”全程进行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组织纪律、教学态度、教学活动、实践指导等方面。如前所述,对“政论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人员包括学生、社科部、学院和社会等。这种评价活动将对“政论课”教师的教学作出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一,建立和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要建立监管机制,从输入、过程、结果三个方面进行监控,构建从入口到出口的监控体系,包括教学监督检查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听课考核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共四大系统和教学例会制度、毕业生质量追踪调研制度两大制度,建立学生、社科部、学院、社会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第二,建立和完善“政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方面,要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加强内部质量监管。建立学生、教研室、社科部、学院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通过实施规划、加强监督、开展评估、进行考核、总结反思等环节,逐步完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跟踪监管,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建立由学生家庭、用人单位等构成的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结合,聘请行业、企业的人事管理人员和经理担任政治理论课建设委员会成员,共同商讨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改革等重大问题;关注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的各种报道,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坚持进行学生家庭调查、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校际交流,积极参加有关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研讨活动,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
3.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监控。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两个方面。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不能仅仅考核教师“教”的质量,还要考核学生“学”的质量,即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等。要高度重视对“政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特别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身思想道德实践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德行”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道德修养践行状况的考核,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信息采集反馈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系(部)要建立责任到人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制度,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院级质量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督导组和社科部教学质量评价组,以便他们研究对策并请求相关部门实施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二是将收集到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教研室主任和师生本人,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或改进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学校教育实践,高职院校“政论课”的使命就是让“顾客”满意,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现代高素质大学生;让“顾客”的投资者即家长、社会、政府满意。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政论课”监控与评价的目的,才能推动“政论课”教学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163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3]李启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4]夏昌祥.现代企业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5]宋正富,刘德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量化考核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29).
[6]朱莉琴.对教学质量内涵的新认识[J].教育情报参考,2007(7).
[7]张昕晨.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培育高技能应用性人才[N].重庆晚报,2007-06-23.
[8]王纪安,邵军,张连生.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