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教师更可敬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33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教育学老师问我们:"上课时,假如有学生突然问你所不知道的问题,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如果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那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从何谈起?于是老师传授我们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复学生另一位老师则说:"
其他文献
去年金秋,我到海南各处游览,深深为海岛的椰风绿韵、碧海蓝天以及特区的高楼大厦所吸引,期间走访了一些名胜古迹,颇有感触,遂写杂记数则,作为纪念。    苏公祠里想苏轼    在海口游五公祠时,发现与此紧紧相连的还有苏公祠,不禁兴致勃勃。相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被贬来海南后,曾在此寄宿,诵读诗书,指导居民开凿双泉,命名为“浮粟泉”,题泉上亭名“洞酌亭”。此处南宋时就留下了“东坡读书处”的遗迹,元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