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漫长的告别

来源 :中学生百科·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inxiao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小学四年级结束的时候,我最好的朋友小国要走了。他爸爸帮他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开学之后他便到城里去念书。
  那时候我们谁也没经历过离别,所以离别显得格外郑重。我们去了一个常去的地方,坐在树荫下看着眼前波光粼粼的池塘,说了一些什么话。最后还像电视上的人那样,拉了钩,约好多少年之后一同回到这里。
  五年级开学的时候小国再也没有来。那时候我的座位靠着窗边,从窗里可以看见小国的家,一座显眼的白色房子。我常常猜想他回来了没有——我们失去了联系,唯有等他回来的时候才能再次见面。又害怕他回来的时候找不到我,于是每到星期五的傍晚,就跑到他家去看。但院子的门是紧锁着的,里面好像没有人。我吹响很多次暗号,但也没有回应。徘徊一会儿便离去。
  2
  我们一共是五个人,彼此是最要好的朋友。
  小国走后,我最重要的朋友还有小月,A和B。五个人变成了四个。电视里开始播《四驱兄弟》,后来A和B便迷上了四驱车,每天玩四驱车,讨论给它们换零件和装备。那时我没有钱,买不起四驱车,便对他们说我不喜欢玩四驱车。他们玩四驱车的时候我便去做别的事情。
  在那以前,我们最爱做的事就是到野外去散步、寻鸟窝、捉蟋蟀和蝴蝶。我们每天都会往山丘和田野里跑,有一次还在茂密的树林里搭起了一间草房子。在小国离开之后,一切好像有所改变。
  那时候我非常想念小国,想念的同时又非常担心,怕太久没见面了大家早已经陌生了,或者他早就把我们忘记,但我依旧常常跑去他家看他回来了没有。
  3
  毕业后我们离开了小学。这一次我告别了所有人:小月,A和B,还有昔日所有的同学。我即将去往一个新的地方,认识新的人,开始另一种生活。他们也一样。
  在中学,我们唯一的联系方式是写信。小月常常来信,几年没见的小国也来过信。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每当收到信的时候都非常兴奋。但靠写信来维系是一件缓慢的事情:即使在同一个小城里,收信的时间仍是非常缓慢,丢失信件等意外也偶有发生。那是2006年前后。虽然极不方便,但在当时看来好像也没什么。
  有一年的圣诞节我们决定见面。为此我们提前一个月便在信里约好了时间地点。见面之后,一切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热切。好像也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事,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个上午,说了一些可有可无的话,又匆匆告别。
  那次之后,再也没有写过信。
  4
  中考结束的暑假,我们彼此通了电话,分享了相同的好消息:我们都顺利考上了一中,以后大家又是同一个学校了。寒暄一番之后便无话可说,但还是兴奋地说了开学见之类的话。
  后来的三年里,大家在校园里偶尔的相见都是一个匆匆的招呼。甚至有些害怕碰面:热切的背后,其实是无话可说。为了不那么尴尬,还不得不以匆匆打个照面的形式出现。这一切似乎都在印证那句话:相见不如怀念。
  高考之后,决定再聚一次。这次只有我、小月,还有小国,三个人。我们坐在一起,也只是平淡地聊聊天。彼时距离和小月告别已经有六年,距离小国的那次离开,已经过去了八年。
  这一次终于没有了热切,也没有了尴尬。
  我本来要分享许许多多的东西:这些年为考试拼搏的日子,画画,表演,学吉他,组乐队,结交的朋友,最喜欢的老师,等等。但什么也不必说。在我经历这一切的时间里,他们也一样,在经历着自己的事情。
  那一刻我们终于甘愿地面对了“彼此可能不再是最好的朋友”这件事,也终于不再遗憾。漫长的生活将我们改变,而我们接受了它们。
  5
  在今天,在信息发展蓬勃的年代,我们不再那么容易失去联系,却很容易成为聊天工具里最不常联系的角色。
  很多年前,我常有那样的想法: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到过去,回到最开始的时光,就像从来没有分离过那样。为此常常期盼和等待,并抗拒告别。在后来却发觉,原来等待是最漫长的告别。
其他文献
1概述上海体育馆位于上海徐汇区,是一座室内多功能文化体育场馆,建筑面积约为30000平方米。体育馆建成于1975年,1976年投入使用,1999年正式改建为文化体育多用场馆(图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