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书写环境因素复杂而多变,并且易被忽略,全面了解各类书写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于笔迹鉴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写环境因素是指对书写主体产生影响的外界因素,包括光线、温度、空间大小及动静状态等,这些因素常常对书写主体的书写器官、感光器官等产生一定的生理上的影响,同时对其心理也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书写笔迹特征发生改变。由于书写主体自身书写水平的差异,以及其对外界环境不断的适应,书写环境因素对书写主体笔迹的影响是难以量化的,但是整体把握书写笔迹随书写环境变化改变的一般性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鉴定过程中对这类笔迹特征的差异点及符合点做出科学准确的评断。
关键词 笔迹 书写环境 变化因素 鉴定要点
作者简介:秦雅楠,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68-03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并对该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书写环境”,顾名思义,即指对书写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光线、空间、温度、湿度、噪声等诸多方面。人们在日常的书写活动中,一般都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当外界的光线临时改变,或者书写主体处在十分狭小的环境中时,书写动作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相应的笔迹就会发生部分甚至全部改变。书写环境的变化因素往往不特定且较为复杂,一直以来,笔迹鉴定人员都很难把握此类笔迹特征的规律性,常常将此类笔迹与伪装笔迹、摹仿笔迹混淆,造成错误判断。研究书写环境变化笔迹所呈现的规律性特点对于侦破刑事案件以及民事鉴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只有全面认识书写环境对书写过程的影响,仔细分析不同检材笔迹中笔迹特征的性质,才能正确的评价检验过程中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一、书写活动的形成机理
“言为心之声,书为言之记”,文字符号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信息的载体,而笔迹正是这种文字符号的最直观表现。书写活动以言语活动条件反射为基础,而这一反射弧由言语感受器、大脑皮层的言语活动中心以及言语效应器构成,理论上讲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受到影响都会导致书写人所写笔迹发生变化。此外,书写工具、书写承载客体、书写材料本身的改变也是笔迹特征改变的因素。每个人经过长期的练习过程后,会形成的一定的技能动作以和习惯动作,这也标志着其书写动作系统的形成。正是由于书写人的书写习惯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和稳定性,反映其书写习惯的笔迹才能作为人身同一认定的依据之一。
二、常见书写环境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与鉴定要点
(1)文字整体布局不整齐,结构松散,字行发生偏移,单字之间的距离或疏或密,标点符号离单字或远或近,如图三中“举”字和“床”字搭配明显错位。
(2)字的大小不一,字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单字之间、偏旁部首之间以及笔画间易出现错位现象甚至交叉重叠,如图三中的“地”字,左右部件有交叉堆积现象。
(3)单字的各部件间、单个笔画间搭配比例失调,笔力或轻或重,个别的笔画有中断续写现象。
(4)易变特征出现的多少与书写时间的长短有关。外界光线环境突然改变会让书写人非常不适应,进而笔迹特征变化较为明显。但是,只要外界依然有自然光,随着书写人瞳孔的不断收缩调节,始终会使视觉感知再次达到适宜状态,此时的笔迹又会逐渐趋于稳定。
2.这类笔迹相对稳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若篇幅较大,可看出文字布局先混乱而后趋于正常,若篇幅较小,则很难看出渐变规律。
(2)笔迹的熟练程度特征,书体、字体特征相对较为稳定,这是书写人长期练习的习惯性反映,在不伪装的情况下是很难立刻改变的。
(3)单字的写法特征,如习惯性的繁体字、简化字、异体字、地方字等不会随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同样,错字特征也较为稳定。
(4)受主观控制的行笔顺序特征不会改变。
(5)单字的字形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单个笔画的运笔特征则相对稳定。
3.这类笔迹的鉴定要点:
上文中所进行的实验是在光线改变而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进行的,所得结论也仅是针对光线这一因素对笔迹的影响。当然,由于资源和条件有限,上述的实验及分析均存在片面性,但是也可以代表一般性规律。实际检案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检验检材,确定检材的形成方式和环境条件。根据上述的光线因素变化笔迹所反映出的一般规律,对检材笔迹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发现并确定检材笔迹是否符合光线因素变化笔迹的规律特点。 (2)在比较检验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细致、客观,排除易变特征,根据能反映书写人固有书写习惯的稳定特征入手。
(3)选取样本文字时,应选取慢速书写的笔迹,同时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检材笔迹有相同类型特征反映的笔迹。
(二)环境温度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
在寒冷的环境中,手、足的皮肤温降低最显著,血流量减少,书写器官会出现麻木、僵直等现象。而在炎热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上升,血循环加速,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电解质易紊乱,人易出现疲劳感,情绪也易受到影响,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的强度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笔迹形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表一所示,随着环境温度由低到高,人体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1.此类笔迹的易变特征主要表现在:
(1)字的大小、字形较适宜书写环境下的笔迹易发生改变且不稳定,有些情况下甚至出现书写水平下降的现象。
(2)易出现运笔僵直现象。
(3)由于书写器官控制力不稳定,笔压和笔力特征也会有所改变,连笔、转折处也会僵硬不自然。
2.此类笔迹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表现在:
(1)文字布局特征较为稳定,字行的方向和形态,提行空格特征,字幅与纸面的关系等均稳定不易变。
(2)虽然单个笔画的形态易发生变化,但是笔顺特征、错字特征却十分稳定,因为这些是受书写人主观控制的,并不轻易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3)单字的写法特征同样较为稳定,笔画间、单字间的连写形式不易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4)笔迹所反映出的书面语言特征也非常稳定,如方言、暗语等不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3.环境温度因素变化笔迹的鉴定要点:
这类笔迹在实际案件中出现频率很低,在判断检材性质时,最好与书写人的样本比对观察,看检材笔迹的书写水平是否下降,单个笔画是否僵直拖沓,或者直接询问书写人,这对于鉴定人准确判断检材性质很有帮助。比较检验时,应当选择慢速书写的样本笔迹,而且应尽量选择与检材笔迹特征类型相同的单字笔迹进行比对。
(三)书写空间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
安足端坐、背直肩平、挺胸微俯、头端纸正、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写好字的首要条件。书写空间过窄会束缚书写人的舒展,而书写空间如果处于运动状态也会影响书写动作的发挥,在这两种情况下书写笔迹便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下面笔者分别从书写空间的大小及动静状态两个方面分析书写空间因素对笔迹的影响。
1.空间大小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这类笔迹的变化往往不是很明显,文字布局有时候会受到影响,由于书写器官活动受限,字的大小以及倾斜程度可能发生改变。同时,笔画间、结构间的搭配位置可能失常,笔画较僵硬,转折部位生涩急促。总体而言,空间大小因素对于笔迹的影响不大,大部分笔迹特征都是书写人原有习惯的反应,因此在对这类笔迹进行检验鉴定时可利用的稳定性特征点较多。
2.空间动静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固定的支撑物、稳定的书写空间对于书写人完成书写活动非常重要。当人处于运动状态,如在行驶中的火车上、汽车上时,书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笔者以行驶的汽车为例进行研究。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书写人的手臂肌肉是高度紧张的,加之一般情况下又无固定的支撑面,汽车有时又处于起伏颠簸状态,要正常完成书写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书写人的视觉感受器只能断断续续的监督和协调书写动作,书写器官对书写工具的触压感受也不正常,这就导致了书写人对书写活动的感知异常,下笔时轻时重,虚实不定。此外,汽车本身的晃动使支撑面给笔尖带来冲击力,大脑无法及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从而使笔迹发生变化。
(1)这类变化笔迹的易变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书写水平较平常明显下降,字形改变,字迹有歪斜现象。
二是笔画有重叠、断续特点,例如图四、图五中的“地”字,“也”部的第一笔有断画现象。笔画间距不匀称,或增大或缩小,有些笔画的收笔有明显的拉长拖带现象。
三是单个笔画有不规则的抖动现象,笔画有时成波折型,某些笔画局部有纸面破洞现象。
四是有些笔画交叉的位置有所改变,搭配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失调,尤其是两个笔画起笔时的搭配非常容易出现不协调。个别笔画出现该交叉不交叉,不该交叉反倒交叉的异常现象,例如图四、图五中的“霜”字,“雨”部左边两点堆积。
(2)这类笔迹的稳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处于运动的书写环境下,视觉对于书写活动的监督和协调作用依旧很大,加之书写人本身的有一定的控制力,文字的整体布局不会有所改变。
二是字体、书体特征是书写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动力定型,一般不会因书写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三是单字的写法特征,笔顺特征,错字特征等均不易改变。
四是单字各部件的搭配比例关系,连写形式基本不会改变,虽然一些笔画会由于颠簸起伏而有所改变,但是因为书写人自身的控制力,基本的搭配比例关系不会变化。
五是书面语言特征是受书写人主观性控制的,不会随空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书写人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火车、轮船、飞机等情况也基本与汽车相似,同时,笔迹易变特征的变化程度也随空间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当车辆行驶在较为平坦的路面时,笔迹特征的改变程度就相对较小。
(3)这类笔迹的检验鉴定要点:
一是在这类案子的检验鉴定过程中,单纯的依靠检材是不行的,应当注意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通过询问当事人其当时的书写环境进而确定是否为空间变化因素笔迹,进而再与样本作比对检验。
二是比对检验时,样本笔迹应当尽量选择书写人的慢速书写笔迹,选取特征时应当小心谨慎的选择稳定性较强的特征。
三是综合评断时,当全面分析检材字迹和样本字迹符合点及差异点的性质,在考虑汽车等交通工具刹车、转弯、颠簸等因素外,还要考虑书写人书写姿势、衬垫物等多种因素。
三、 结语
鉴于实验条件所限,本文作者难以得出量化的实验数据,只能对书写环境因素变化笔迹进行粗浅的分析。该类笔迹的检验鉴定难度确实较大,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复杂而多变,加之书写活动本身极具复杂性,多种易变因素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但是,书写人固有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反映,这就为检验鉴定提供了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书写环境变化下的笔迹特征的改变程度与个人书写技能的高低关系紧密,书写技能高的人,其控制力强,相应的笔迹特征变化小,在环境变化缓慢或者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形下,这种变化几乎不会被察觉;书写技能低的人,其控制力相对较弱,笔迹变化特征则大,易于发现。在实际检案中,书写环境变化因素笔迹常常容易与伪装笔迹、摹仿笔迹混淆。但是,客观因素导致的笔迹变化与主观因素作用形成的笔迹始终有着本质的差别。检验鉴定时,只有全面仔细的分析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差异点与符合点的本质属性,必要时提取实验笔迹,才能准确的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李文.笔迹鉴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
[2]贾治辉.笔迹学.法律出版社.2010.
[3]垂钓者.气温对人体的影响.新浪博客.2009-09-19.[2011-12-02].http://blog.sina. co m.cn/s/blog_48d013ad0100ezh4.html.
[4]王冠卿.笔迹鉴定理论与实践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阎萍.文件检验学概论.群众出版社.2009.
[6]周颂东.笔迹检验定性案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7]马克、王向阳.书写条件变化对笔迹特征变化的影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关键词 笔迹 书写环境 变化因素 鉴定要点
作者简介:秦雅楠,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1-268-03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并对该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书写环境”,顾名思义,即指对书写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光线、空间、温度、湿度、噪声等诸多方面。人们在日常的书写活动中,一般都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当外界的光线临时改变,或者书写主体处在十分狭小的环境中时,书写动作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相应的笔迹就会发生部分甚至全部改变。书写环境的变化因素往往不特定且较为复杂,一直以来,笔迹鉴定人员都很难把握此类笔迹特征的规律性,常常将此类笔迹与伪装笔迹、摹仿笔迹混淆,造成错误判断。研究书写环境变化笔迹所呈现的规律性特点对于侦破刑事案件以及民事鉴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只有全面认识书写环境对书写过程的影响,仔细分析不同检材笔迹中笔迹特征的性质,才能正确的评价检验过程中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一、书写活动的形成机理
“言为心之声,书为言之记”,文字符号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信息的载体,而笔迹正是这种文字符号的最直观表现。书写活动以言语活动条件反射为基础,而这一反射弧由言语感受器、大脑皮层的言语活动中心以及言语效应器构成,理论上讲反射弧中任何一部分受到影响都会导致书写人所写笔迹发生变化。此外,书写工具、书写承载客体、书写材料本身的改变也是笔迹特征改变的因素。每个人经过长期的练习过程后,会形成的一定的技能动作以和习惯动作,这也标志着其书写动作系统的形成。正是由于书写人的书写习惯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和稳定性,反映其书写习惯的笔迹才能作为人身同一认定的依据之一。
二、常见书写环境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与鉴定要点
(1)文字整体布局不整齐,结构松散,字行发生偏移,单字之间的距离或疏或密,标点符号离单字或远或近,如图三中“举”字和“床”字搭配明显错位。
(2)字的大小不一,字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单字之间、偏旁部首之间以及笔画间易出现错位现象甚至交叉重叠,如图三中的“地”字,左右部件有交叉堆积现象。
(3)单字的各部件间、单个笔画间搭配比例失调,笔力或轻或重,个别的笔画有中断续写现象。
(4)易变特征出现的多少与书写时间的长短有关。外界光线环境突然改变会让书写人非常不适应,进而笔迹特征变化较为明显。但是,只要外界依然有自然光,随着书写人瞳孔的不断收缩调节,始终会使视觉感知再次达到适宜状态,此时的笔迹又会逐渐趋于稳定。
2.这类笔迹相对稳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若篇幅较大,可看出文字布局先混乱而后趋于正常,若篇幅较小,则很难看出渐变规律。
(2)笔迹的熟练程度特征,书体、字体特征相对较为稳定,这是书写人长期练习的习惯性反映,在不伪装的情况下是很难立刻改变的。
(3)单字的写法特征,如习惯性的繁体字、简化字、异体字、地方字等不会随光线的改变而改变,同样,错字特征也较为稳定。
(4)受主观控制的行笔顺序特征不会改变。
(5)单字的字形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单个笔画的运笔特征则相对稳定。
3.这类笔迹的鉴定要点:
上文中所进行的实验是在光线改变而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进行的,所得结论也仅是针对光线这一因素对笔迹的影响。当然,由于资源和条件有限,上述的实验及分析均存在片面性,但是也可以代表一般性规律。实际检案中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检验检材,确定检材的形成方式和环境条件。根据上述的光线因素变化笔迹所反映出的一般规律,对检材笔迹进行全面细致的检验,发现并确定检材笔迹是否符合光线因素变化笔迹的规律特点。 (2)在比较检验过程中,一定要全面、细致、客观,排除易变特征,根据能反映书写人固有书写习惯的稳定特征入手。
(3)选取样本文字时,应选取慢速书写的笔迹,同时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与检材笔迹有相同类型特征反映的笔迹。
(二)环境温度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
在寒冷的环境中,手、足的皮肤温降低最显著,血流量减少,书写器官会出现麻木、僵直等现象。而在炎热的环境中,随着温度的上升,血循环加速,人体大量排汗,体内电解质易紊乱,人易出现疲劳感,情绪也易受到影响,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的强度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笔迹形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如表一所示,随着环境温度由低到高,人体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1.此类笔迹的易变特征主要表现在:
(1)字的大小、字形较适宜书写环境下的笔迹易发生改变且不稳定,有些情况下甚至出现书写水平下降的现象。
(2)易出现运笔僵直现象。
(3)由于书写器官控制力不稳定,笔压和笔力特征也会有所改变,连笔、转折处也会僵硬不自然。
2.此类笔迹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表现在:
(1)文字布局特征较为稳定,字行的方向和形态,提行空格特征,字幅与纸面的关系等均稳定不易变。
(2)虽然单个笔画的形态易发生变化,但是笔顺特征、错字特征却十分稳定,因为这些是受书写人主观控制的,并不轻易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3)单字的写法特征同样较为稳定,笔画间、单字间的连写形式不易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4)笔迹所反映出的书面语言特征也非常稳定,如方言、暗语等不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3.环境温度因素变化笔迹的鉴定要点:
这类笔迹在实际案件中出现频率很低,在判断检材性质时,最好与书写人的样本比对观察,看检材笔迹的书写水平是否下降,单个笔画是否僵直拖沓,或者直接询问书写人,这对于鉴定人准确判断检材性质很有帮助。比较检验时,应当选择慢速书写的样本笔迹,而且应尽量选择与检材笔迹特征类型相同的单字笔迹进行比对。
(三)书写空间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
安足端坐、背直肩平、挺胸微俯、头端纸正、左手按纸、右手执笔,正确的书写姿势是写好字的首要条件。书写空间过窄会束缚书写人的舒展,而书写空间如果处于运动状态也会影响书写动作的发挥,在这两种情况下书写笔迹便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下面笔者分别从书写空间的大小及动静状态两个方面分析书写空间因素对笔迹的影响。
1.空间大小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这类笔迹的变化往往不是很明显,文字布局有时候会受到影响,由于书写器官活动受限,字的大小以及倾斜程度可能发生改变。同时,笔画间、结构间的搭配位置可能失常,笔画较僵硬,转折部位生涩急促。总体而言,空间大小因素对于笔迹的影响不大,大部分笔迹特征都是书写人原有习惯的反应,因此在对这类笔迹进行检验鉴定时可利用的稳定性特征点较多。
2.空间动静因素变化笔迹的特点判断及鉴定要点。固定的支撑物、稳定的书写空间对于书写人完成书写活动非常重要。当人处于运动状态,如在行驶中的火车上、汽车上时,书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笔者以行驶的汽车为例进行研究。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书写人的手臂肌肉是高度紧张的,加之一般情况下又无固定的支撑面,汽车有时又处于起伏颠簸状态,要正常完成书写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书写人的视觉感受器只能断断续续的监督和协调书写动作,书写器官对书写工具的触压感受也不正常,这就导致了书写人对书写活动的感知异常,下笔时轻时重,虚实不定。此外,汽车本身的晃动使支撑面给笔尖带来冲击力,大脑无法及时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从而使笔迹发生变化。
(1)这类变化笔迹的易变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书写水平较平常明显下降,字形改变,字迹有歪斜现象。
二是笔画有重叠、断续特点,例如图四、图五中的“地”字,“也”部的第一笔有断画现象。笔画间距不匀称,或增大或缩小,有些笔画的收笔有明显的拉长拖带现象。
三是单个笔画有不规则的抖动现象,笔画有时成波折型,某些笔画局部有纸面破洞现象。
四是有些笔画交叉的位置有所改变,搭配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失调,尤其是两个笔画起笔时的搭配非常容易出现不协调。个别笔画出现该交叉不交叉,不该交叉反倒交叉的异常现象,例如图四、图五中的“霜”字,“雨”部左边两点堆积。
(2)这类笔迹的稳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是处于运动的书写环境下,视觉对于书写活动的监督和协调作用依旧很大,加之书写人本身的有一定的控制力,文字的整体布局不会有所改变。
二是字体、书体特征是书写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动力定型,一般不会因书写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三是单字的写法特征,笔顺特征,错字特征等均不易改变。
四是单字各部件的搭配比例关系,连写形式基本不会改变,虽然一些笔画会由于颠簸起伏而有所改变,但是因为书写人自身的控制力,基本的搭配比例关系不会变化。
五是书面语言特征是受书写人主观性控制的,不会随空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书写人处于运动状态下的火车、轮船、飞机等情况也基本与汽车相似,同时,笔迹易变特征的变化程度也随空间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当车辆行驶在较为平坦的路面时,笔迹特征的改变程度就相对较小。
(3)这类笔迹的检验鉴定要点:
一是在这类案子的检验鉴定过程中,单纯的依靠检材是不行的,应当注意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通过询问当事人其当时的书写环境进而确定是否为空间变化因素笔迹,进而再与样本作比对检验。
二是比对检验时,样本笔迹应当尽量选择书写人的慢速书写笔迹,选取特征时应当小心谨慎的选择稳定性较强的特征。
三是综合评断时,当全面分析检材字迹和样本字迹符合点及差异点的性质,在考虑汽车等交通工具刹车、转弯、颠簸等因素外,还要考虑书写人书写姿势、衬垫物等多种因素。
三、 结语
鉴于实验条件所限,本文作者难以得出量化的实验数据,只能对书写环境因素变化笔迹进行粗浅的分析。该类笔迹的检验鉴定难度确实较大,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复杂而多变,加之书写活动本身极具复杂性,多种易变因素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但是,书写人固有的书写习惯一定会或多或少的有所反映,这就为检验鉴定提供了可能。值得注意的是,书写环境变化下的笔迹特征的改变程度与个人书写技能的高低关系紧密,书写技能高的人,其控制力强,相应的笔迹特征变化小,在环境变化缓慢或者变化幅度不大的情形下,这种变化几乎不会被察觉;书写技能低的人,其控制力相对较弱,笔迹变化特征则大,易于发现。在实际检案中,书写环境变化因素笔迹常常容易与伪装笔迹、摹仿笔迹混淆。但是,客观因素导致的笔迹变化与主观因素作用形成的笔迹始终有着本质的差别。检验鉴定时,只有全面仔细的分析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差异点与符合点的本质属性,必要时提取实验笔迹,才能准确的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李文.笔迹鉴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8.
[2]贾治辉.笔迹学.法律出版社.2010.
[3]垂钓者.气温对人体的影响.新浪博客.2009-09-19.[2011-12-02].http://blog.sina. co m.cn/s/blog_48d013ad0100ezh4.html.
[4]王冠卿.笔迹鉴定理论与实践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阎萍.文件检验学概论.群众出版社.2009.
[6]周颂东.笔迹检验定性案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
[7]马克、王向阳.书写条件变化对笔迹特征变化的影响.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