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作品” 完善“作者”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zh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9年浙江省高考的考场作文,得分在36~45分的文章占比超过74%。如此多考生的作文得分出現在这一区域,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的写作存在如下不足:审题不周,论证不全;论据不丰,论述空泛;表达主观,言辞偏执。这提示我们,高中的作文教学,既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要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还要致力于优化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高考考场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作文教学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一发布,随即引来一片叫好声。的确,今年的命题从主题选择到材料呈现都是对去年的超越,对前几年的回归:回到对考生应有认知水平的考查上,回到考生对本我生活的思考上。不在审题上为难考生,有如前几年不管是文品如不如人品,还是要不要虚拟(现实),哪怕是读不读“三本大书”,都是考生自己说了算,创造自我生活、如何对待读者,也是让考生自己去思考,去选择。这体现了命题者的良善用心。但不得不说,考生作文的呈现,群体性的不足非常明显,得分在36~45分的文章的占比超过74%。
  一、病因分析
  如此多考生的得分出现在这一区域,令人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原因。笔者根据阅卷体验进行认真分析,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一)审题不周,论证不全
  从材料看,试题共由三句话构成。前两句提供了两种观点,作为写作的导引,后一句是写作的重点,前后构成类比的关系:作家写作时如何对待读者与考生创造生活如何对待他人。后一句话的内部又构成了比喻关系:考生自己创造生活和他人的关系就是“作家”创造“作品”和“读者”的关系。考生应该要整体观照所给的材料,写作时要从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延伸到自己人生层面中创造生活与他人的关系,并把后者作为写作重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立意:一是作家的创作及我的生活既需要自我坚持又需要倾听他人;二是作家的创作及我的生活应该参考他人的建议;三是作家的创作及我的生活都要自己做主,不需要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开放的命题思路,给考生写作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可是从考场作文来看,大多数考生不是只写前两句讨论作家与读者关系,就是只写后一句谈关于生活的作文。这从许多考生的作文标题就能看出,如“读者是不是‘上帝’”“作家与读者”“我的生活我做主”“忠于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等。许多作文通篇看不到除作家、读者之外的内容,还有许多作文满篇都是与作家、读者甚至自己无关的材料。这种审题的不完整直接带来了论证的不全面,即要么只阐述作家对读者的意见听或不听,要么只论述他人或自己对相关之人的看法理或不理。
  有些作家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把自己的观点丢得一干二净,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取悦消费者的方式,这样的书,不是自己的真正想法,也不是自己写得最好的,甚至它可能都不是你的,就像你背着良心做一件事的时候,没有人会感到开心。(《读者是不是“上帝”》)
  这只是许多只写材料前两句的作文中的一篇。同样,还有许多只写后一句的作文,全文只字不提材料中的作家、作品、读者,也不能紧扣材料中的“你”(考生自我),一味拿别人的经验或教训来应对,更不能准确地把握“假如”这一设定,忽略“创造生活”“将”等指向未来的词,只将自己甚至他人的过去作为论证的依据。严格地说,这也属于没有全面审题和完整论证。
  但一个人如果太自我,一意孤行,就会带来灾难。汉武帝太多疑,刚愎自用,带来巫蛊之祸;唐玄宗自我麻木,导致安史之乱,导致大唐根基的动摇。而当今,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大风盛行,大兴贸易战给全世界的经济都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应该要理智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驰于己念,不溺于虚声》)
  这两篇作文的得分都是45分,如果按照去年的审题要求,恐怕是得不到这样的分数的。因为审题时都没有顾全材料中的三句话,论证过程也没有顾全材料中的类比和比喻关系。不管是不是审题时没读懂类比和比喻,但材料中三句话的整体作用同时失去,导致论证不全是必然的。
  (二)论据不丰,论述空泛
  如果仅仅是审题不周和论证不全,我们可以判断考生阅读能力不足,思维严密性不够,但是写作中缺少应有的论据支持,或误判“读者”内涵,甚至胡乱编造论据,则说明考生或者缺少充分的积累,或者少有对应的材料,或者误解“读者”对象,根本不能进行具体可靠的论述。即使是审题全面的考生,也有许多人只是在倾听和坚守上绕圈子,严重的甚至走向偏题或离题。
  生活的作家除有水一般温柔的倾听外,还应有山一般的坚持,火一般的刚健,不做永远躲在翅下的稚雏,要做在穹顶飞翔的鲲鹏,如火一般坚守本心,才会有生气、有趣味,冲破一切成见,道德、习俗的藩篱,一直肆意、恣意下去,万千的火焰与作家心中的奇想共舞,炽热的本心使作家心中感到不那么荒凉——因着火焰是最易勾起轻梦的东西。因此,坚持本心,坚守那一份最初写作的渴望。(《在坚守和倾听中墨笔生香》)
  这一段文字,为了证明“坚持本心”这一分论点,整段文字除“山一般的坚持”(其实这一比喻也不恰当)与“火一般坚守本心”两句稍有关联外,其余的文字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即使与分论点有那么一丁点关系,也因为没有实际内容,没有具体的作家作品,没有自我的生活实例,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悟,而造成论述的空泛,很明显地是在背“台词”。
  一个作家,如果能够倾听读者的意见,那么他就能从读者的反馈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就能修改自己的作品;如果不能倾听,他就不能得到自我和作品的完善。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他人是我们“作品”的读者,如果我们一意孤行,我们就会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我们的生活就会失去希望。(《我理性,我倾听》)
  这是一篇48分的作文,考生准确地读懂了三句话,但整篇文章基本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实在的作家倾听读者的材料,也没有自己在某个生活事件上具体如何对待他人的凭证,只是一味地假设和空泛地分析,实在叫“读者”难以相信。   有些考生,甚至误解了“读者”的意思,把读者当成是自然、社会、国家、历史、时代,如《我读时代,时代读我》《倾听自然的呼声》《国家是最大的读者》等,直接导致无法使用实在的论据。
  倾听时代的呼声,倾听梦想的力量,把好生活之舵。与国家精神和时代呼声相联系的航向,是不会偏移社会进步航线的。新时代的青年为新中国的发展航行,呼声是需要,但我们不能只顾生活中的小利而更要顾及国家民族大利的呼声。青年的生活不仅要为自己把好前行之舵,还要用“如初春,如朝日……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青春之姿融入时代潮流的大河中去。(《为自己的生活把舵》)
  社会、国家、时代,只是一个概念,概念产生不了具体的行为,当然不能作为“读者”给“作者”应有的反馈,因此不可能成为具体实在的论据,自然会导致空泛无着,论证无凭。
  (三)表达主观,言辞偏执
  如果前两者只是阅读能力偏差、素材积累不够、思考力不足等层面问题的话,那么写作中言辞偏执、任意渲染铺陈,可能就涉及考生的认识思考和情感等方面。从许多考生的作文题中就能看出作文的内容,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不为妖言所惑”“他人即地狱”“我就是我,关别人何事”等。虽然不能凭一篇考场作文就判断考生的品质,但至少可以看出考生的认识是有偏差的,这就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果我们是鸡,养鸡场里的母鸡,那我们束缚笼中,定时的食饲料,生的意义是产蛋、被食,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我们是牛,奶牛场里的母牛,那我们圈养栅栏中,饲料是鲜草,我们看牧场主的安排,挤在狭小的场里休息,生的意义是产奶、产仔。如果我们是鹅,鹅肝产场里的鹅,那我们从一个月大便被插入导管,一生是通食通食,一生只有几个月,于是立马被开膛破肚,取肝肢解,生的意义是被做成高级鹅肝料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看到这样的作文,笔者总是难以抑制住悲哀。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这样缺少自我认知,缺少对生活积极的认识,要作这样的自我贬损的比拟?该文全篇共816个字,写了各种动物,马、猪、牛、鸡、鹅,就是不当自己是人,而且认识偏狭,虽然因为有这样一段话,“假使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我的生活成了一部作品,我想那是我的作品,不是读者的作品,他们是读者,不是我生活的读者”,考生的作文得以及格,但该考生对人世间的人们以及自我的认识是否真的能“及格”呢?
  当然,作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一旦自己的想法出了错,如果一味地坚持,那么这样的文章也是失败的,也不会有人喜欢……有时候你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可能是被人厌恶,是错的,那不就像是感情用事的杀人犯或者是那些蛊惑人心的邪教组织一样吗?(《读者是不是“上帝”》)
  考生顯然对作家犯了错误仍然坚持错误,即“一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做法不认同,但据此就推出这一做法像是“感情用事的杀人犯”“蛊惑人心的邪教组织”则过于主观武断,实在难以服人。从这样的逻辑推理,可以看出该考生缺少理性分析,也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是很不理智的判断。
  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烟火,每个个人都应该坚持自我,别人的想法只是别人的,谁知道他们安了什么“好心”,这个社会自私的人、图别人好处的人、口蜜腹剑的人太多,我们应该练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一堆妖魔鬼怪。(《要做世上独一无二的烟火》)
  这位考生相信了“人心叵测”,文字中透着看穿世故和洞察社会的老练,似乎读懂了生活的全部。该考生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部分人比作“妖魔鬼怪”,因而其感情世界中充满了不信任、不安全,甚至是危险。我们不知道这位考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过什么,但即使有过什么不幸,现实社会也不全是这样的现象,可见这位考生对现实社会缺乏全面的认识,而且情感也存在健康问题。
  二、教学对策
  特级教师吴非(王栋生)在他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中说,高中语文教学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们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
  那么,日常教学中,我们如何既能帮学生准备充足的资粮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更能在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同时兼顾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毕业生”呢?
  (一)丰富“作品”(生活)
  进入高三,教师与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单一的生活路径,呆板的生活方式,单调的生活节奏,麻木了生活的敏感,消泯了生活的热情,黯淡了生活的多彩,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失去了生活丰富性的可能,也让我们的“作品”失去了丰富的素材。就浙江高考而言,这三年来,因11月和4月的七选三考试,学校连语文、数学的功课都要作适当的让步,课时减少,作业减量,更何谈课外阅读,研学旅行?所有的一切,都是备考。大合唱,不许;美食节,走开;新年晚会,没份。这样的高三,如何留给学生鲜活的生活素材?学校如此,家庭亦然,父母只关注孩子作业完成没有,孩子在读书,孩子考试成绩理想,就认定孩子不错。其实,唯书本知识、作业和考试,会狭化学生的视野,钝化学生的感知。而整天整年埋头书本、作业、试卷,和他人包括同学、父母、老师的交流就会减少,人就会变得木讷。
  基于高中尤其是高三生活的实际,语文教师不太可能干预学校和家庭的决策,那么,在我们的权限范围内,能否丰富学生的生活,给他们创造“作品”多提供一些必要的素材及生活体验?如:保持一周一次的阅读课;课前5分钟的阅读分享或演讲,教师可以将一些故事、新闻加以推送;建议家长在周末带孩子适当外出;等等。试想假如他们读过毛姆的《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想来他们就不会对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如此陌生,或许不会特别缺少作家与读者关系的素材。
  (二)完善“作者”(自我)
  学生是自我生活的主体,但学生基本上是“被生活”,不得不听的课,不得不做的作业,不得不考的试题,当然,这是学生身份所规定的,但正常的课堂之外,学生仍然还是这些,补课、课外作业、各类试卷,学生的生活只剩下应对高考的生存,同学之间只剩下分数和排名的竞争。尽管高三生活空间狭窄,时间有限,语文教师也要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可以建议学生周日外出,骑单车去奔驰,走进田野,走向山村,看山川河流,看人间百态。笔者还会送书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父母或许会反对孩子看“闲书”,但孩子会响亮地回答这是老师送的书;笔者会带他们走进养老院,去帮扶去慰问,体验人情冷暖;我们还会一起研学,做方案、写体会、作交流;或者演出课本剧,甚至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汉字听写大赛等。不能否认,高三做这些,会耗费教师很多的精力,但做这些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更多的是能完善他们的综合素养。阅读让他们拓宽了视域,野游让他们亲近了自然,帮扶激发了他们的责任,研学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各类比赛尤其是即兴演讲考验了他们的思维加工或口头表达,在各类活动中,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担当意识、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育与发展。所有这些经历,会积累成他们的生活阅历,沉淀为他们的情感财富,甚至改变他们与他人的关系,明白自己不是一座孤岛,他人也不一定是地狱,使他们各方面更完善,使人文种子在实践中生根。   (三)优化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下笔写作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加工的过程,这其中一定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参与。
  先说语言表达和思维的关系。按照考纲要求,语言最好是简明连贯得体,而语言面貌的内核是思维品质。考生读懂所给的作文材料,用最准确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确定写作的主旨,然后对所积累的素材进行辨析、判断、选择,根据观点确定材料的使用。从审题的准确完整,既可以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考核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全面分析)和深刻性(看到本质);从论证过程的完整,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从分析问题时体现的学生的独特思考,可以看出考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如果具备这些思维品质,那么,作文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理性、严谨、流畅、得体的,不会以偏概全,不会主观武断,不会偏执狭隘。高中的语文课堂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热点、焦点、冰点加以思辨,甚至可以辯论,可以演讲。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能够培育他们理性思辨的能力。
  再说语言表达和情感的关系。有人说,心中有爱笔下有情。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可能都能通过作文的语言得到直接的表达,但是不管言是不是心声,作文中传递出来的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负面认识是不可忽视的。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里,教师应该传递正能量,弘扬大作为,引导学生看到时代积极的风貌、社会健康的主流,相信真善美,认清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这样做,可以减少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提防,减轻他们对入世的恐惧,纠正他们有些偏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让“读者”真正读到充满真气正气温情的“作品”。
  高考作文题是整份语文卷中单题占分最重的一道题,有人甚至说它占了“半壁江山”,在当下社会“要让语文成为拉分王”“得语文者得高考”等的呼声中,从功利的角度看,能写一篇高分的高考作文毕竟是很重要的事;从长远的角度讲,学生需要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内化自己的生活经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优化思维品质、健康思想感情,这些是指向终身成长的大事,单靠学生自身当然不太可能完成,语文教师有必要发挥引导和助推的作用。如果学生是创造生活的“作家”,教师有责任不断地丰富他们的生活,丰厚他们的感情,丰盈他们的思想,丰润他们的灵魂,健全他们的人格。只有“作家”们自身的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完善,“读者”们积极参与构建他们的“作品”,他们才有可能写好人生这本“大作”。
其他文献
摘 要:解答语句补写题的难点在于准确把握语言的内在逻辑。应对语句补写题,不妨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寻找内在的逻辑照应,如:关注代词,明确其指代意义;关注标点,挖掘语句内部层次;关注关联词,钩连前后语句的语意联结。  关键词:高考语句补写题;语言逻辑;解题策略  2018年高考浙江卷语用题第5题为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3分。无独有偶,从2010年到2017年,高考全国卷连续8年考查语句补写填空题,分值为5分
期刊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认识了一个有温度的犀利哥。近日拜读他的《前方是什么》,眼前浮现的却是个有情怀的独行侠。那寂寞前行身影,好似那“雨巷诗人”戴望舒,“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而这寂寞中彳亍着的身影,还有我,肯定还有你们。  一、寂寞者依旧寂寞  在这本书里的众多章节中,吴老师依旧呼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不跪着教书。我想诸多老师原本都是思想者,可现实让我们跪下了。  吴非老师
期刊
摘 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教师既要在学生阅读伊始巧用资源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加以指导,还要在学生阅读后期组织活动展开探究。读书有方法,思维有提升,这才是有序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方法;《水浒传》  名著作品,由于其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整本书阅读的首选对象。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名著阅读存在一些抵触情绪,大致理由无外乎“不感兴趣、难懂、意义不大”之类。
期刊
编者按:青田县伯温中学地处刘基故乡,又以“伯温”命校名,刘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青田县伯温中学语文组结合“特色伯温文化”的校情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带领学生亲近刘基文化、亲近国学经典。以下两篇论文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学校的这一文化特色。  摘 要:以作家为中心的专题式阅读指的是,以一个作家及其作品为主线,阅读作家的诗词散文、生平传记以及其他名家对其的评论,以全面系统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感受其作
期刊
摘 要:“诗词拓展课”以文本为媒介,连通课堂内外,对拓展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增强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刘基诗词鉴赏群文阅读”是基于“意象”“词眼”与“论世”而延伸出来的群文阅读,其在教学中主要用到的阅读方法有归类意象法、关注诗眼法与知人论世法。  关键词:诗词拓展课;群文阅读;刘基诗词  基于打造刘基文化特色校园的出发点,我校致力于让刘基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期刊
摘 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是批判性阅读的内在要求,也是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质疑文本、洞幽细节、联结阅读,以求实现批判性阅读,形成对文本的创造性认识,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质疑;洞幽;联结;《半张纸》  近年来,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越来越受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呈现出稳中有变的趋势。从阅卷视角对试题特点和考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可知:古诗鉴赏的教学,应注重积累,并明确备考方向;《论语》等文化经典的教学,应注重夯实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考语文浙江卷;古诗鉴赏;《论语》;备考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古诗鉴赏和古代文化经典阅读理解题,在与教材的关
期刊
摘 要:201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以《呼兰河传》节选为阅读材料,这体现了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新课标理念。分析试题特点和考生答题时存在的突出问题可知,这类试题的备考应注重用好教材的意识、用好真题的意识、试题整合的意识和一材多用的意识。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高考语文浙江卷;备考策略  对于高考备考,大家似乎更关注以往考了什么。其实,为什么这样考、还会怎样考,更值得我们关注。这关系
期刊
摘 要:对《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8年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显示,2018年度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主要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与实施建议;“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思辨性读写的要义与实践创新;专题学习的内涵与实践;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着力点;语文学科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预见,立德树人与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创新、语文教学方式的
期刊
摘 要:思辨性阅读旨在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指导学生建构“前提—结论”模型、链式模型、AIEL模型、图尔敏论证模型,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对思辨性文本的全面观察与理性思考。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批判性阅读;论证模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18个任务群中第6个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