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本文分析了新常态带来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变化,从而提出了如何用在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常态是指新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群体,网络已经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对他们的成长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人们的心理基础,决定着人的自我意识,也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
核心价值观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当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所谓主流核心价值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起主导作用,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并自觉内化的思想价值。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人民,乐于奉献,多数大学生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
二、新常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相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客体的特点、教育环境和实施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
(一)客体的特点的新变化
传统教育的客体是确定的,主要指学生群体,如某一年级或某一班级的学生,而且对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综合情况有所了解和把握。而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对受教育者具体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客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这种客体的不确定性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
(二)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和家庭环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社会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了方便,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复杂,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实施教育的方法手段的新变化
与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相比,基于网络的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变得更高,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激发求知欲,提高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式的灌输,而是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信息。
三、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包括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网络的消极影响加大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另一方面,网络的积极影响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网络视阀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一)加强网络制度建设,规范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和认识
国家要从制度上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和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过滤、阻止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进入网络。同时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要采取技术手段与人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实行网络实名制,规范学生网络的言论;人员管理方面上,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防范意识,及时做好网上监控工作。
(二)加强校园网软资源的建设,切实发挥学校的舆论引导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性,必须在网上赢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归属感。当前在一些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已经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校园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资源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网上活动不够丰富,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校园网失去兴趣。在网上大学生们往往更愿意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我们在网络上要建设相对丰富的软资源,将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校园网上来,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效互动的平台。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网络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素质,从这个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各高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担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7-196.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4-88.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2.
[4]何建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04(1).
[5]董海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7).
[6]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0:11-12.
[7]李春梅,刘会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J].学习月刊,2011(7):87-89.
[8]严学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20-24.
作者简介:
李国英(1982.11—),女,浙江舟山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职业教育。
课题名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创新研究(编号2015-GX-087)。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常态是指新媒体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一个群体,网络已经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对他们的成长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人们的心理基础,决定着人的自我意识,也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
核心价值观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当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所谓主流核心价值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起主导作用,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接受并自觉内化的思想价值。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人民,乐于奉献,多数大学生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
二、新常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相比,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客体的特点、教育环境和实施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
(一)客体的特点的新变化
传统教育的客体是确定的,主要指学生群体,如某一年级或某一班级的学生,而且对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综合情况有所了解和把握。而网络环境中的价值观教育的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对受教育者具体情况没有详细的了解和把握,客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这种客体的不确定性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
(二)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和家庭环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网络环境中的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社会性和虚拟性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给大学生获取信息带来了方便,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复杂,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实施教育的方法手段的新变化
与传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相比,基于网络的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变得更高,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从而激发求知欲,提高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不再是传统的单向式的灌输,而是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向大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思想信息。
三、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包括了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方面,网络的消极影响加大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另一方面,网络的积极影响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网络视阀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实效性的目的。
(一)加强网络制度建设,规范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和认识
国家要从制度上加强对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和网络监管机制,健全网络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过滤、阻止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进入网络。同时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要采取技术手段与人工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实行网络实名制,规范学生网络的言论;人员管理方面上,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防范意识,及时做好网上监控工作。
(二)加强校园网软资源的建设,切实发挥学校的舆论引导作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有效性,必须在网上赢得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归属感。当前在一些网络建设比较完善的高校,大学生已经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但是目前仍有许多高校校园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资源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网上活动不够丰富,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校园网失去兴趣。在网上大学生们往往更愿意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我们在网络上要建设相对丰富的软资源,将大学生吸引和凝聚到校园网上来,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效互动的平台。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网络环境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素质,从这个意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决定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此各高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担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7-196.
[2]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4-88.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2.
[4]何建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理论月刊,2004(1).
[5]董海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7).
[6]闫英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0:11-12.
[7]李春梅,刘会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培育[J].学习月刊,2011(7):87-89.
[8]严学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20-24.
作者简介:
李国英(1982.11—),女,浙江舟山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职业教育。
课题名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创新研究(编号2015-GX-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