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太平洋战场上的问候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t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击战曾在中国战场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有着非凡的军事地位。这种成功的经验也被美国海军陆战队所借鉴,美国海军陆战队突袭营就是在这种作战思想知道下组建的,成为二战期间太平洋岛屿守岛日军的梦魇。虽然后来突袭营因美军指导思想的转变而最终被撤编,但其“游击战构建”却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后的建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军事家的肯定和重视,其作战模式至今仍为很多作战单位所沿用。
  
  游击战设想下的神兵奇旅
  
  建立海军陆战队建制下的特种作战单位的构想,最早是由美国海军陆战队少校埃文斯·卡尔森提出的。他在一战后曾被派往尼加拉瓜和中国。在中国,他作为陆战队第四师情报观察员,近距离地观察到了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开展游击战的情况,而这些模糊的印象使其认定游击战和小兵团作战的敌后破坏骚扰模式可以很好地限制敌人的正面进攻,牵制敌人主要兵力。而在此前,卡尔森有幸结识了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他的儿子小罗斯福,这为他日后建制类似中国敌后游击战的特种作战单位的构想提供了帮助。
  1941年4月,卡尔森成为海军陆战队后备役部队的一名指挥官,这使得他推广游击作战的设想更为容易。在此同时,另一位美军情报官员的推波助澜使得该构想的实践操作变得简单容易,这位情报官员就是威廉姆·多诺万,他是总统幕僚中的一名高级情报顾问,也是一战中的作战英雄。对当时世界战场的局势分析后,多诺万同样提出了在敌后开展相关游击战的设想,并且在1941年12月正式向美国总统提出了这一构想。1942年1月,小罗斯福回信给卡尔森,希望可以尽快建立起一支类似于英国突击队和中国游击战模式的特种作战部队。
  除去外部因素外,陆战队内部也有一些官员曾提出过关于建立类似游击作战部队的构想:时任陆战队将军的赫蓝德·史密斯就是这一构想的强力支持者。
  
  
  “游击队”前身:独立营应运而生
  
  1941年夏天,史密斯担任大西洋舰队两栖登陆部队的指挥官,其旗下包括陆战队第一师和陆军步兵第一师。为了实现他之前建立游击战的构想,他将陆战队第一师下设的5团第一营设立为独立营,配备6辆高速登陆设备,直接由其指挥部负责,同时陆战队的坦克独立营和单独伞降营也由这个营独立指挥。
  这种复合建制的特种作战营当时虽然很少跟随其他部队进行相关演练,甚至被戏称为“司令部的马戏玩偶”,但是埃迪森却非常清楚这支部队的特点,并且积极提升该部队的相关作战能力。他认为这支部队可以在未来战争中担负起侦察、突袭或相关的特种作战任务,甚至包括水域条件下的伞降,并且可以依靠速度作为强有力的保证,形成自己的战术优势。考虑到部队的机动能力,埃迪森决定实现独立营的轻量化、实用化、高效化,要求把81mm迫击炮和重机枪轻量化,或者减少武器的携带数量。该营共包括4个步枪手连,1个武器连,1个指挥部连,同时下设1个直接领导的爆破排。独立营的主要运输设备为10人一艘的冲锋舟。
  二战爆发后的1942年初,史密斯正式写信至陆战队最高指挥官要求建立特种作战营这样编制的部队,并获得批准,“陆战队独立第一营”由此诞生。与此同时,小罗斯福主张建立突袭部队的设想也逐步落实。陆战队独立第一营建立不久,上层又希望在西海岸建立第二个独立营,于是“陆战队独立第二营”在1942年2月4日也正式成立。第二营在装备编制上仅比第一营增建了一个81mm迫击炮排作为补充。后来,部队人员调整,“游击战构建”倡导者卡尔森少校被任命为第二营营长,这也为卡尔森将更多的中国游击战思想运用在部队建设上提供了一个平台,小罗斯福当时则成为卡尔森的副手。同年2月16日,陆战队独立第一营正式更名为“陆战队突袭第一营”,3天后陆战队独立第二营正式更名为“陆战队突袭第二营”。
  
  
  陆战队中的“游击队”
  
  陆战队突袭营采用相对宽松而平等的管理模式,官兵之间同心协力并且尽量忘记军衔的高低,卡尔森还将在中国游击战中学到的汉语“Gung-Ho”(按照维基百科解释是“工合”,即中国革命中的工人合作社,是一起平等劳动的方式,英语解释为“同心协力”——笔者注)作为突袭营特有的进攻口号,他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这些队员更加充满战斗热情和决心。
  陆战队突袭第二营将总部设立在雅克农场,训练内容主要集中在武器应用、徒手格斗技术、爆破技术和体能训练上,体能训练主要强调长距离徒步行走的能力。在队员适应和掌握相关能力后,训练难度开始增加,由白天训练转为夜间训练。同时,卡尔森根据部队的任务特点将人员编制由8人基本单位调整为10人,包括1个指挥官、3组3人构成的火力小队(其中1人使用最新配发的M1伽兰德步枪,1人使用汤姆逊冲锋枪,1人使用勃朗宁自动步枪)。卡尔森这样的设计理论一方面是他对游击战术思考后的结果,同时也是他对执行任务的考虑,希望这样的火力和人员配备可以实现非常规任务的渗透和进攻突袭的效果。
  而陆战队突袭第一营则在埃迪森的统领下,人员编制采用8人小队的基本作战单位,由1名指挥官、2名勃朗宁自动步枪手、4名使用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步枪手以及1名使用M1903A4斯普林菲尔德步枪的狙击手组成。突袭第一营的训练基地位于美国东海岸的波拖马可河附近,与第二营的训练方式类似,另外还强调了冲锋舟和充气小艇的操作技巧,并要求队员的步行速度要达到11.34m/h,这样的速度在当时是美军正规部队训练要求的两倍。
  1942年4月,根据战争的发展需要,陆战队突袭第一营的主力被调往西海岸,随即成为当时陆战队旅卫戍部队的主力,分派到前哨基地随时待命。与此同时,突袭第二营完成了充气艇的操作训练后,在圣克拉门托岛附近组织了一次相关的登陆训练,随后于同年5月17日到达珍珠港,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战斗。
  
  突袭营首战彰显辉煌
  
  突袭营受命的第一战是攻打位于太平洋西南侧所罗门群岛中的一个叫作图拉吉的小岛,因为驻扎在图拉吉岛的日军对澳大利亚海上生命线可能造成威胁,进而影响到美军将澳大利亚作为反攻基地的战略意图。根据美国海军的情报,日军在附近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一个小岛上修建了一座机场,这将成为图拉吉岛行动中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因此陆战队第一师和突袭第一营临危受命,准备先攻下这座小岛,摧毁敌机场,再进攻图拉吉岛。
  1942年8月7日清晨,伴随着美军驱逐舰和巡洋舰炮火的射击,突袭第一营的B连和D连首先开始使用皮划艇靠近目标,他们在距离海岸约90m的距离遭遇了珊瑚环礁水域,不得不下船徒步登上海岸,很快其A连和C连也紧随其后登上了海岛。登陆后,双方很快展开了对 攻。在凌厉的攻势之后,突袭第一营开始使用炸药对敌工事和掩体进行逐个爆破摧毁。于当日日落前,美军在第一营的迅猛攻击下最终占领了以281号高地为核心的岛屿一侧,并且建立起了临时防线。
  当日晚22时,日军开始组织大规模反攻,试图撕开突袭第一营A连和C连之间的防线,继而通过缺口对美军进行分割包围,但是顽强的第一营利用简易工事很快就阻挡住了日军的疯狂反扑;日军随后开始组织进行夜间的小股部队渗透,但是由于通信条件不利,此行动也同样以失败告终。第二天美军陆战队第五师迅速对阵地进行了补充,很快第一营就在其帮助下,对守岛日军据点开始逐个攻击,当日下午3时,埃迪森宣布突袭第一营已经基本控制了岛屿。最终第一营仅以38人阵亡的代价换取了击毙日军数百人的战绩。
  突袭第一营取得骄人的战绩,而卡尔森领导的突袭第二营自然也不甘落后。1942年夏天,第二营负责攻占吉尔伯特群岛的马金环礁,他们计划在两艘布雷潜艇“鹦鹉螺”号和“鱼”号的帮助下于黎明前靠近马金环礁外围小岛,想在当天夺取并控制该岛,入夜后再利用潜艇登上小马金岛。同时由于他们的行动是在第一营对图拉吉岛开始攻击后的10天内进行的,因此其任务还要注意转移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守军的注意力。
  突袭第二营的两个连于8月8日按照预定计划到达外围岛屿附近时,遭遇到了恶劣的自然天气,鉴于此,卡尔森改变了当初的登陆计划,决定将分散登陆战术改为在同一登陆场进行登陆,但是其中一个分队由于没有得到计划改变的信息,反而单独在敌人防线后部进行登陆,没想到却获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帮助正面部队很快控制了整个登陆场。
  
  当天下午,日军先后派遣了数架飞机对美军部队进行轰炸,但是第二营不仅很好地采取了隐蔽措施,并且很快发现了这些水上飞机的临时停靠地,将这些飞机进行了摧毁。当第二营了解到日军可能通过两艘小型运兵船和水上飞机进行增援后,卡尔森推迟了原定于第二天攻打小马金岛的计划。有趣的是,由于天气恶化、部队分散,自身交通工具又出现了机械故障,加之又误以为增援的日军数量庞大。为避免被围歼,卡尔森不得不准备派出人员去宣告投降。但是在两个投降特使寻找一圈后,发现其实岛上已经没有了日军痕迹,卡尔森这才发现他们实际上早已经完全控制了该岛。
  
  虽遭改编 精髓延续
  
  鉴于战争的发展和需要,1942年,两个全新的陆战队突袭营:突袭第三营和突袭第四营相继宣告成立。他们与先前成立的突袭第一营和第二营并肩加入到了美军太平洋登岛作战中。除此之外,两支新组建的部队先后参与了新乔治亚岛和布干维尔岛的战役。1943年的3月15日,为了更好地管理突袭营这一特种作战资源,陆战队高层决定成立“陆战队第一突袭团”。在突袭团编制建立过程中,埃迪森和卡尔森将各自的创建设想互相融合,不仅把基本班组火力建制结构的模式推广到了陆战队标准作战师,同时使原有的突袭营火力规模和强度都得到了补充和扩大。建制完善后的突袭营部队还不断引入新的战术和任务模式,包括在太平洋岛屿作战中引入了军犬,担负搜寻坑道和掩体内日军士兵以及在突袭任务中担负情报传递的工作。
  在二战战场上,突袭营功不可没,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及美军军事思想的变化,1944年2月,陆战队高层决定,将第一突袭团改编为陆战队第四师,以补充早年在菲律宾战役中全军覆没的美军部队。
  虽然突袭营的建制没有保留到二战后,但是其对于战争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还是得到了军事家的肯定,而且后来的很多作战单位都沿用了这种模式,因此很多人将突袭营称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强力侦搜队的鼻祖!
  
  特色武器装备
  
  陆战队突袭营的装备中,大部分属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二战期间的标准制式装备,但一些武器的配备数量超过一般规模的部队编制,例如突袭第一营装备的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狙击步枪。这种枪虽然在当时美国步兵中也被广泛配发使用,但突袭第一营的使用效率最为突出。
  在冷兵器方面,突袭营由于承担任务特殊性,由此诞生了一款“陆战队突袭营短剑”。该剑于1942年设计完成,二战前后生产了约1.5万支。其剑柄采用锌铝合金制成,剑刃则采用整块特种钢材制作,剑身双侧均为利刃,可以满足多功能的格斗切削和战地临时使用功能。而且锌合金的结构可以减缓氧化和老化速度,目前部分存放的突袭营短剑到今天仍然可以发挥出色的性能。陆战队先后为这款短剑配发了4种剑鞘,其中有些为了防止刺伤佩戴者的身体,还特别增加了金属片进行补强设计。
  
  编辑:张丽霞
其他文献
1 QLZ87式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重型状态,其身管架设在三脚架上,两脚架向前折叠到身管下方。    2 机械瞄具由设在身管左侧的准星、表尺组成,可对600m内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光学瞄准镜也安装在身管左侧,放大倍率3倍,可对1200m内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3 装定机械瞄具的射距时,需向前拉动表尺锁芯,表尺可上下移动到“1~6”刻线位置,分别表示射距装定在100m~600m。  装定
其他武器:70分    《集结号》中有两个段落出现了地雷。第一次是在开头的街镇巷战中,敌军在主要街道及其附近预先埋设人工操控的地雷,当九连被诱进雷场后,敌指挥官命令按下起爆器,给予一排严重杀伤。这种利用简单电路串连爆炸物制成的简易可操控地雷在实战中的确是很常见的,只要地点选择得当,就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它与通常的诡雷相比,杀伤力更强大,而且不需要刻意伪装。第二次出现地雷是在谷子地跟随赵连长穿插至
据悉,DRS公司与美国陆军研究发展和工程司令部(RDECOM)采办中心签订了一份价值1.2亿美元的合同,为后者提供低功耗非制冷热成像武器瞄具Ⅱ过渡系统(TWS Ⅱ Bidge)。  TWS Ⅱ Bridge中的轻型/中型/重型武器瞄具均采用民用L-91型AA电池供电,并使用先进的非制冷热成像传感器,能够帮助士兵透过黑暗、烟尘和恶劣天气,观察那些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战场情况。这些瞄具质量轻、可靠性高、用
南美洲是经受战火最少的大陆,更为可贵的是,该地区的所有国家还共同签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又称《特拉特洛尔科条约》,从而使南美洲成了死核区。  巴西作为南美洲的大国,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该洲之最。同时,巴西又是海岸线很长的沿海国家,因此它完全有理由组建自己的海军陆战队。虽然其海军陆战队的名气不如巴西国家足球队那样享誉世界,但在南美洲也是首屈一指的两栖雄兵。    在世界军事舞台上
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选定的M60/Mk437.62mm通用机枪由于可靠性不佳而少有人问津,如今新式Mk487.62mm轻机枪正取而代之。Mk48并非全新的轻机枪,其“前辈”是享誉全球的FN公司“米尼米”轻机枪(即美军的M249轻机枪),但“前辈”毕竟老矣。继M249之后推出了Mk46轻机枪,Mk48则是在Mk46基础上诞生。目前,Mk48已经交付海豹突击队,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大显身手……    出
American-180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冲锋枪。它发射0.22英寸LR口径的边缘发火式枪弹,因此威力和射程都极小,但射速却极高。设计此枪的目的本来是希望高射速和高命中率能弥补威力弱的缺点,但事实表明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生产权几度易主    1960年代初期,美国枪械设计师理查德·卡素所构思出来的一种超大容量小口径步枪,这种枪装填一次弹药就可以持续射击很长时间。基于此,他又设计出了一种名为
1 枪口消焰器采用两级膨胀室结构,除具有消焰作用外,还可起纠正弹着点冷热偏差的作用。准星座前部设有用于确定准星左右移动量的刻度线(因该枪在做某试验时将准星及其护圈丢失,故安装准星位置处留有试验铝块)  2 该枪采用弧形表尺、缺口式照门,表尺最大射程800m,表尺上的每一短刻线与相邻长刻线的间隔表示射程间隔50m  3 枪身铭文特写。圆圈内的“396”为生产厂代号,“74式”为该枪型号,“06001
对于地面无人平台,我们通常所见的无非是履带式车辆或轮式车辆,这种行进方式的车辆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但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较低。还有一种处于试验阶段的行进方式,即利用多关节机械腿交替摆动行进,其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较强,但结构复杂。那么,能否将这几种驱动方式结合在一起,取其优长?“混沌”超机动无人平台就是这一奇思妙想的产物——    目前,全球无人作战平台研究已进入爆炸性增长阶段。就层出不穷的地面无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设计者是捷克设计师卡尔·克伦卡。卡尔·克伦卡与乔治·罗斯合作,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一家弹药生产公司,取名为罗斯公司。1900年,克伦卡研制出一款面向民用市场的手枪,并以罗斯公司的名称命名为罗斯斯太尔手枪。1905年,克伦卡在罗斯斯太尔手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发出军用版本,并于1907年被奥匈帝国骑兵部队采用,制式名称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  由于罗斯公司只是一家弹药
到底M855/SS109枪弹行不行?为什么军方和民间的看法如此迥然不同?  关于5.56mm小口径枪弹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场的表现,大大小小的军事媒体、相关机构都根据自己的信息渠道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判断。但遗憾的是,多数所谓的“结论”都并非建立在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评测基础上。美国陆军下辖的工程技术委员会专门就小口径步枪及弹药在遭遇战中的性能进行了长期细致的研究。而美国军方在分析报告出来之前,一直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