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何而来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_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之后,被迫重新洗牌的灾区产业,将以什么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经历过“经济地震”后得以新建的城市,用哪些产业支撑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灾区老百姓住进好房子后,如何过上好日子?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后怎样确保灾区就业岗位不减少……
  带着这些问题,5月5日至6日,参与全省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工作现场会的代表们在沿途参观和交流中探寻答案。
  
  产业园成为灾区活力的源头活水
  
  北川山东工业园、绵竹江苏工业园……大气、现代的工业园区一个接一个,中国重汽、雨润…… 企业的名气一个比一个大,在热火朝天的产业园里,与会代表找到了灾区活力的源头活水。
  “感觉走进了时光隧道”,在灾后异地重建的川渝中烟绵阳卷烟厂,有代表这样形容过去和现在的差别。让与会代表们有这种感觉的远不止这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的中国重汽绵阳重型卡车生产基地,正在建设的富临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项目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阿坝州理县县长蔡清礼感叹道,原来只知道绵阳有个长虹,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就丰富了这么多的内容,它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确让人期待。
  绵阳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说,表面上这些项目是突然冒出来的,实际上经过了三年的艰苦努力。代表们认为,在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如此艰巨的情况下,仍然考虑到同步进行产业重建提升,不简单!
  对绵阳、德阳的工业集中发展区羡慕不已的阿坝州经信委主任熊甫俊表示,绵阳、德阳借助灾后重建,推进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整个工业的面貌将因此大为改观。
  在北川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看到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农产品电子交易大厅屏幕上滚动着大量的交易信息,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连连感慨,灾区农业就是传统四川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缩影。从前期的良种繁育,到后期市场体系的完善,在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的嫁接中,农业将为灾区注入更多的活力。
  
  文化产业在灾难中厚积薄发
  
  5月13日,绵竹年画的代表人物贾红兵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比起去年参展带去的传统绵竹年画,今年贾红兵在年画创新上动足了脑筋,“这是我们主打的参展作品《娃娃图》,用可爱的孩子展现灾区恢复重建新貌。”
   由震前几个人的手工作坊到现在30多人的画坊,贾红兵的年画产业梦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而三彩画坊的发展,只是全省文化产业震后崛起风景线中的一景。
  2010年8月17日,上海世博会进入“四川时间”,为期5天的“四川周”主题宣传正式开始。开幕当天,500余名俏丽的川妹子和川派艺术家就吸引了世界的眼球,《美丽四川》女子舞蹈专场、《西蜀天工》传习展示、《蜀风神韵》广场表演、《天府四川·熊猫故乡》巡游表演……世界在这一周充分领略到了震后的四川依然美丽。
  在省文化厅产业处的办公室里,由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牌匾摆在了显著位置。“四川文化风采通过世博舞台闪耀全球,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说。
  这份文化自信,经过了3年在灾难中崛起的历练,厚积薄发。
  而在3年前的震后之初,文化产业正遭遇“寒冬”。成都、绵阳、广元、阿坝等6个重灾市州都是我省文化产业资源富集地,遭受的损失也最大。“只有依靠大项目带动,才能破冰前行。”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强金武说。
  2008年11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规划区农业、工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生产有效恢复,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规划区工业发展达到或高于灾前水平,为‘十二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为我省文化产业吹响了突围号角。
  目前,在我省共有62个文化产业恢复重建项目,规划项目总投资18.8亿元。目前,62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工率达68.4%。
  现在,广元千佛崖文化旅游产业园、成都都江堰灵岩山文化产业园、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绵阳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区都成为当地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推进文化产业项目集聚的范本。
  
  旅游业创造“灾区变景区”的奇迹
  
  旅游,一个很有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产业,其服务产业的带动性特别强。在特定的环境下,旅游业是解决民生最广泛、最迅速和最有效的产业。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汶川县选择用旅游来统筹全县整体发展进程,创造“灾区变景区”的重建奇迹,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据汶川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郭素梅介绍,与2007年地震前的经济统计数据相比较,除了投资以外,汶川各项经济指标都还没有达到震前的水平,但服务业的增加值却已经超过震前,就是因为旅游在服务业里面占了很大比重。
  在映秀镇,安置房都是上下两层,上面居住,下面是门脸房用来做生意。随着全国各地参观旅游者的到来,居民的生意越来越好。在水磨镇的老街上,一位店铺老板介绍,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他这个月的收入预计比上个月会多3倍。据悉,水磨镇平日的游客在五六千,周末达到一两万。而今年春节期间水磨镇就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
  “以前水磨镇没有正式打造旅游业,更不具规模。地震后为了产业发展,我们实现了产业转型。以前这里是我们阿坝州的工业基地,震后为了要发展旅游,我们把这里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都实行了转移,合并到其他工业园区去了。”郭素梅介绍道。
  地震前,汶川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震后,遭受重创的汶川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借恢复重建之机实现全县的跨越式发展。三年时间里,围绕“精品景观、精典村寨、精致农庄”的发展方向和开展“观田园风光、赏藏羌风情、品农家风味”旅游的目标,汶川县逐步把每一个产业园区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把每一个生态村寨建设成为旅游景区、把每一个特色魅力乡镇建设成为旅游集散地,推进全域景区化进程。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但四川还不是旅游经济强省,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都不高。要从旅游大省发展到旅游强省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只有积极推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外延的同时充实内涵,不断提高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使四川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发展振兴灾区旅游业,要从重视出游人数转向重视旅游质量和服务质量着手。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发挥旅游产品综合优势,以资源特色为吸引力,以优惠的价格为竞争力,实现旅游消费的增长。将天府之国的丰富文化注入旅游业,通过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创建特色旅游品牌。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灾后的四川旅游业一定能在攻坚战中写下浓墨重彩的振兴篇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