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写美,以美压邪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e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曹旭先生说:《陌上桑》“为了反击丑恶与卑鄙,全诗通篇写美,以美压邪。”(《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从以美压邪的角度领悟《陌上桑》的题旨,的确深中肯綮,深契诗心。细细演绎,亦不难发现,诸多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人物美展开,剖析罗敷这一人物之美,诗人的写作意图便清晰呈现。
  
  一、装饰美凸现罗敷爱美之心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人物美的描写,《诗经》《楚辞》中就有许多描写人物美的佳句,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靡颜腻理,遗视绵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等等,注重对美人外貌的描写,这种美貌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人物美的范型。然而,先秦诗歌对人物美的描写,还只是注意人物的本色美,很少注意到人物的装饰美,宋玉《好色赋》描写邻家之美女亦仅注重本色,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装饰是爱美的重要标志,《陌上桑》一反传统美女的描写方式,从罗敷的装扮入手描写其美,透出女性爱美的消息,体现了该诗对传统的重大突破。
  采桑女罗敷爱美之心清晰地展示在其装扮上。无论其身材、面貌与肤色,诗歌突出展现了女主人公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倭堕髻,又称“堕马髻”,发髻歪斜在一侧,呈欲堕不堕之状,堪称其时髦发式;明月珠则是一种贵重的珠宝饰品,据《后汉书·西域传》,该珠产自当时的大秦国;绮乃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缃为杏黄色。且看罗敷,梳着时髦的发式,戴着明贵的耳坠,穿着丝织品的衣服,杏黄色与紫色搭配,艳丽夺目。作为一个采桑的劳动妇女,如此惊艳的打扮,不正是其时女性爱美的表征吗?
  
  二、场景美烘托罗敷的媚惑之美
  
  罗敷爱美不但体现在穿着打扮上,还体现在其采桑工具与出行时机的选择上。“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的采桑篮子,与其说是一个劳动工具,不如说是一个装饰手袋。竹篮的络绳、提柄都做了精心装饰,青色的丝带与杏黄的下裙、紫色的上襦交相辉映,愈显女性的娇美。而且,女主人公不是选择烈日的正午出工,而是在“日出东南隅”之际出现在繁华的城南隅,分明是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朝阳、朝气蓬勃的劳动者、打扮艳丽的年轻姑娘,交织成一幅美女出工图。特别是罗敷出场后惊人的回头率被诗人捕捉,媚惑之美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光艳四射,令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停犁,锄者停锄,一切似乎凝固,美得令人窒息。无疑,这一场景本身就是很美的,如果制成一幅人物图,一定会倾倒许多艺术家。女主公惊艳的媚惑力在本色的劳动者面前展露无遗。然而,劳动者都自知身份的卑微,都深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如果诗歌到此为止,只是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爱美的冷艳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再次给读者展示了太守问美的场景,把罗敷之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汉制,太守乘驷马,其中加秩中二千石者,加一骖马成五马。五马,太守中之加秩者。五马使君或者阅美无数,却依然被罗敷之美镇住,自负颇高的使君托人问美亦在情理之中。无论学术界如何批判使君的无耻与丑恶,在繁华的城南隅,一辆华丽的五马车驾驻足一位艳丽的采桑女边,香车美人,足堪匹配。诗歌使君问美场景的展现,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娇美,此一场景之美往往被学者忽略,似乎没有必要如此讳避。
  
  三、丈夫美虚衬罗敷的高贵之美
  
  罗敷的外貌很美,从普通劳动者不敢接近又能揣测其高贵之美。然而,诗歌意犹未尽,还在罗敷与太守的斗争中衍出夸夫一段,以丈夫之美虚衬其高贵的美丽。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夫婿外貌并不重要,诗歌特别注重对夫婿官品及其身份标志的器物的描写。夫婿所用器物,价值昂贵,彰显身份地位之尊。与中国郎才女貌的传统相称,罗敷心中的白马王子亦是一位身份显赫的高官。且不必去论证高官的真伪,但能与高官匹配的美女必然是有着高贵的气质。正是如此高贵的美丽,打击了五马使君的信心。
  总之,从审美的角度诠释《陌上桑》,不难发现其诗旨的又一意蕴——通过人物美的描写,展示其时的审美意识,并且达到了以美压邪的效果。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都隔着一层翻译者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在阅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很难真正从语言文字方面体会到文章本身的优美之处,即使有,也多是翻译者自身语言运用水平的体现。然而有些翻译作品,不但不能传神地转述作者本来的意图,还会因为语言运用不恰当,使读者不能领会到原文的基本意思。本文就以选入苏教版必修二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王永年译,2003年版)为例,试说明
传统的作文批改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反馈慢。学生将自己精心构思、认真写作的文章交给教师后,希望立即知道教师的评价,特别是肯定性的评价。而教师批改作文至少需要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的希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叶圣陶先生曾对教师每学期批改七、八篇作文的现象这样评价过:“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来说,实在太重了;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来说,实在太少了。”二是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教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无数的经典著作,它们凝聚古代圣哲的智慧,积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阅读因而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国际化,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更应该首先担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任。  经典,就是那些流传广远、存续持久,在思想上具有超越性,在内容上具有深度与广度,在语言上具有审美艺术的重要书籍。经典作品的力量在于从深层次对人们
语文可以是无边的芳草,可以是出鞘的利剑,可以是心底的长歌。台湾作家余光中称“中国的语文是一曲委婉动情的歌”。    一、让精彩的导入成为课堂的序曲    歌曲在演唱之前,都有一段精短的过门,它指明歌曲的节奏、展示旋律的特点、奠定演唱的基调。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巧妙设计课堂的导人形式:或是优美的语言,或是精彩的表演,或是有趣的谜语,或是宜人的音乐,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堂教学作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把学生的主体性落到实处呢?其实,教师的意识、观念至关重要。  记得著名教授叶澜曾经尖锐指出:“近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洗脑”: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是导演、引路人,要为
衣要会穿,饭要会吃,书要会读。碰到理念类的文章要会生活化的思考,碰到生活化的文章要会理念化的总结。一句话,“通感”思维是必要的读书方法。  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主要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所谓“看热闹”,总要有热闹可看。其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基本是建筑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之上的。但
岛上的居民称它为“世界的中心”。同时这儿也是世界上极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来吧,千万不要错过探索复活节岛的机会!  找一找  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竖立在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很多都倒下了。现在有考古学家将其复原成原本的样子,但是有一座石像弄错了,你能帮忙找到它吗?  美丽的舞者  这几位舞者长得太相似了,很多人分辨不出她们。现在知道莉安娜在玛利亚的前面,瓦莱丽不在莉安娜的后面,你能认出她们吗?  找不同  
故事背景:李亨是鄞县的县令。有一天,他接了一起“茄子被盗案”。  出场人物:李亨、县民甲、县民乙、衙役  第一幕  清晨,县民甲的菜园中。  县民甲:天哪!谁干的,我的茄子都去哪儿了?  第二幕  上午,县衙。  县民甲:大人,小人家里以种菜为生。今日我发现有人偷了我家的茄子。  李亨:茄子大概是什么时候被偷的,你可清楚?  县民甲:我天天去菜园子,昨天还在,应该就是在今早被偷的!  李亨:这么多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以他们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家园。选入我们课本的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名篇佳作,是古代文化精髓的鲜活体现。然而,我们的学生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学这些“之乎者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厌倦。究其原因,发现这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机械、古板地照本宣科,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茫然与迷惑,消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很多高一新生入学后的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都无法找到学英语的感觉,他们仍想当然地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背诵单词,只要单词记熟了,学习就没有问题。事实上,高中英语学习比初中英语要繁杂很多,主要表现为词汇量更大、语法知识更多、阅读难度更深以及对写作和听力的要求更高,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因此,教师在对高一新生的英语教学中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新生能否更好地从初中英语向高中英语学习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