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潜移默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高语文课的教学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本文列举了德育渗透的两大途径:传授知识,自然渗透;激发生活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 以生为本 职高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作为职高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知识基础差,没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学生,如何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我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德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作用。
  
  1.传授知识,自然渗透
  
  1.1课前三分钟演讲——德育渗透的一个窗口。
  “听、说、读、写”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尤其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这种能力的需求上更加迫切。于是我采用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每堂语文课在讲授新课前按学号排,由一名学生演讲,其他学生或教师做简短的讲评。
  原本是出于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的单纯目的,我担心他们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会敷衍这种训练。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锻炼口才的形式竟然也成了更好达到思想教育的一个新的窗口。他们是渴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虽然他们曾经受到了忽视,但他们没有放弃自己,表现的积极性很高,于是就有了三分钟的精彩。学生们选取的演讲内容多摄取于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诸如理想抱负、社会生活现象、个人生活感受、班级活动、家庭关系、读书心得、同学友谊等。这些都对学生思想很有教育意义,如涓涓细流,渗入心田。学生的心中有着真善美、假恶丑的界线:在讲到动人故事时,大家扼腕叹息;在讲到个人奋斗历程时,大家神情激动……我也会在这三分钟里,把印象最深或最近看到的信息、故事告诉学生,向他们传达人世间真挚的情感和无形的激励,教导他们做一个“真”的人。如我曾讲过《青年文摘》上的一篇文章《妈妈,我找了你好久》,一个善良、坚强的孩子——德比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人,震撼了所有人的心,在学生闪闪的泪光里,在悠悠的沉思中,在随后热烈的讨论中,我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快乐和欣慰。
  1.2精致导语,撞击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设计不可忽视,优秀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撞击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如在讲授《内蒙访古》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导语:“在我们罪过的版图上,有一块神奇的土地,民歌里这样描述它‘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不仅展示了自然的浩瀚美丽,同时也历尽了沧桑。从历史的隧道里走来的一个又一个强悍的民族,相继踏过这片土地,留下了几多的痕迹。如今,这些见证历史的残城废堡,无不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是非功过。今天,我们要随着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的笔触,去寻觅那废墟中的辉煌,去倾听那辉煌中的故事,去感悟那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这样便带领学生共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讲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时,我深情导入:“人,无论尊卑贵贱,有生便有死,对生者来说,每一座坟墓都可牵引出一个令人肠断的故事。那什么样的墓地最震撼人心呢?是古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始皇陵?还是……虽然同为世界文明的人物,他们的墓地却有着迥然的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茨威格线上的感动与惊讶吧。”由坟墓引发学生对人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2.激发生活体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2.1注重朗读训练,努力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相互交融。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中的理中有情,都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学生心里,对学生进行着自然而然的教育。我很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朗读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会文章真谛。如在第三册教学时,学完第一单元的诗歌后,我举行了一个全班的朗读比赛,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多数都课后反复研究、诵读,《太阳礼赞》的昂扬奔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圣洁,《当你老了》的深情……学生都读了出来,进入了诗歌所展现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做到了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交融,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大大强化了语文的实际效果,较好地体现了文道统一的原则。
  2.2抓住关键词句,在思想内涵中潜移默化。
  在一个班集体里,有的学生热心为集体服务,关心别人,富有同情心;有的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别人冷漠。针对这种现象,在讲泰格特的《窗》时,我抓住文中“另一个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这句话,通过让学生想象“他在想什么呢”,然后引申:“同生活在一个天空下,还有比漠视人的生命更可怕的吗?我们同在一个班集体,相信互敬互爱才能让生活更和谐、更快乐!请同学们就这个话题,在作文本上发表你的感悟和想法。”“种德必养其心”,学生们交给我的是对自身心灵的挖掘,是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自省。又如,针对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勤奋好学等方面都较欠缺,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在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组织学生探讨老黑尔成功的原因,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良好的素质——认真、执着,对目标坚定的追求等,而良好的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认真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德育无处不在。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实践。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我相信,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渗透德育,可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仇志伟.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实效性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8.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
  [3]余兴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J].中国教育创新,2007.23.
  
  (作者系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结合新课程纲要的文字资料,对新课程的基本点,新课程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所带来的变化进行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 要点 教师 基本要求 应对    史无前例的教育革新,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如何顺利地转变教育观念,掌握课程新标准,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把新的课程理念很好地体现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都将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所以,新课程的落实
摘要: 本文通过浅析80后教师“务实”的特性并将之与其他年龄段教师相比较,旨在引发对“80后”教师这一群体的更多关注和对“80后的教师现象”的再思考。  关键词: “80后”教师 务实 主要特征    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曾经说过:“‘80后’是‘不装’的一代。”我们有时候为捞取一些什么,颇要装上一番。而80后的人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拆穿你。”确实,现如今,法制精神、公平诉求、竞争意识已得到了“80后”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目前很难准确预测,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其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问题在往年也不容乐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就业机会。如果处理得当,往往就能转“危”为“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把握。  毕业生首先要认清一些问题,问问自己:我是谁?该去哪里?怎么去?是去求职、创业、升学、入伍、自由职业还是其它?这个很重要,只有找准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二者艺术特征,概述了为什么认为《孔雀》说唱艺术特征更为明显,认为《孔雀》的艺术特点决定其比《成相篇》更接近说唱艺术的起源。  关键词: 文体 音乐特性 韵脚 散文说白    说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也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最大众化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而正式形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为标志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标准的分析,以2004年英译汉真题为例,说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应该以此标准为鉴,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以证明只有理解、翻译、校对这三步做好,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考场译文。  关键词: 2004年专八 英译汉 翻译教学    无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活动中,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翻译就必然会有对翻译标准的看法与思考。那么,对于TEM-8(英语专业八级
摘 要: 本文针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问题,着重从感知——发现美、联想——体验美、创新——表达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音乐欣赏教学 “美” 渗透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的艺术,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当地表现出来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的情感不是人的本能生理现象,而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的美感。所谓音乐欣赏就是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领悟音乐的内涵,觉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09年福建省英语高考的两道单选题,认为用比较法来学习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还对它们在句中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和状语时的区别进行了分析,旨在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二者在用法上如何区分。  关键词: 比较法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区别    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福建卷)单项填空第32题:  ?摇?摇 ?摇 not to miss the flight at 15:20,t
摘 要: 艾迪是福克纳著名小说《我弥留之际》的中心人物,整部小说围绕着她的弥留和“返乡归葬”前后十余天的故事情节展开。本文通过评析艾迪形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及其爱恨交织的一生体现出的不彻底的叛逆性,探索福克纳笔下女性人物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 《我弥留之际》 艾迪 复杂性格 爱恨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卓越的作家,在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渭南市几所中学教学中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了解到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态度与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我市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状况教师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着中学课程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且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仅仅依靠一
摘 要: 教育是陶冶人类精神的摇篮,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工具,更是使学生的情感境界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天的教育界,自觉地探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对人文教育和人文情怀培养的重视逐渐演变成一股清新的活力。小学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小学生年纪小,其心灵和情感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是探讨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人文情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