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古文有效教学方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的古文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组成,在整个的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古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关键性的一环。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实施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将着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论述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但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得到这位好老师的帮助,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有关的学习之中则是一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古文的魅力,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初中阶段的古文学习之中。再者,在这样的教学推动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得到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将获得强化。
  想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借助改写故事、情景再现、趣味展示等方式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改写故事”就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将古文中的一些含有故事性的内容改写为一个具有情节和对话,还有具体人物参与其中的故事。通过情节明显包含故事性的内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再现”主要是引导学生将古文中涉及到的情景重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呈现或者是让学生主动对自己改写的故事进行表演等方式来做到“情景再现”。
  例如:在《醉翁亭记》这篇古文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故事性的改写,然后再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篇课文进行情景展示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将“太守与友郊游”、“太守与友饮酒、吟诗、游戏的内容”等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性的改编。而这也将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会学生读古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文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一句话。由此可见,“读”于初中语文古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朗诵、阅读教学则是另一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效率,开展初中语文的古文“读”的教学工作则可以采取“速读”、“比读”、“细读”等方式来开展。“速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的第一遍就采取全文通读的方式来了解古文的大概内容。而“比读”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将自己的古文朗诵和别人进行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掌握正确的朗诵节奏、方式。“细读”方式则是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具体的难点字词在课文中的含义。
  同样在《醉翁亭记》这篇古文的学习之中,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快速朗诵,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该篇古文讲述的是醉翁亭之由来。而借助“比读”则着重要让学生掌握四段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课文中的疑问语气、陈述句式的节奏等。
  三、基础、拓展教学两结合
  初中语文的古文教学是提升学生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古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基础教学来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而借助拓展教学则是重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涵养。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地通过基础、拓展两种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有效地推进古文教学的发展。
  实施基础教学主要是要侧重基本字、词的释义、理解教学,以及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旨在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有关的知识点。例如,在《醉翁亭记》这个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基础教学部分,就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好以下知识点:
  1.重点字词的理解释义。如,临:靠近,号:取别号。
  2.词类的活用情况。山行六七里:山——在山上,名词作状语;酿泉为酒:酿泉——用酿泉,名词作动词;名之者谁: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通过细致地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将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古文功底,也将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而拓展教学就是教师找出一些开放性的内容和具体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目的一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其次是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趣味,再者就是这种开放性教学还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童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满眼充斥着网游、漫画的时代,怎样让学生认识、亲近传统文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成为传统文化讲授者、传承者、创新者。  高效教学不求面面俱到,可求一点突破。所以我今天就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中说起,我们现在在谈的高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  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笔墨经济画形象。这
作文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占三分之一以上,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笔者在教学一线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写作漏洞相当多,有些还是非常明显的“硬伤”,导致失分惨重。本文根据学生写作中突显出的问题,谈一谈高考考场作文的技能。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要具有四大“亮点”:深刻的立意、丰富的内容、清晰的思路、生动的语言。  深刻的立意指作文立意要有现实教育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高考阅卷评分当然重视有时代精神的立意,重视有现
寻找源头活水,体验写作乐趣。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狭小的生活空间和人生经历当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我认为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生活经历少。其次,学生对周围的生活缺少“悟性”。再者,学生缺少写作的“灵感”。  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这些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身临其境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迅速的成长,他们用好奇的眼睛看着一路的风景。内心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而语文能力中
“四导一评”教学法分导读、导练、导议、导疑及评价五个环节,可以利用“导学案”做教学的线索,串起这五个环节。“导学案”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编撰的,“导学”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便于发挥学习主体的各种能力。师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达成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在导学中探究方法、拓展思路、掌握知识,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这是一节内容丰富的诗词赏析课  《八声甘州》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八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中的一篇。《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材,我们教学的定位首先是“选读”,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到好处”,“说出好处”;再次,如有可能,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评判优劣高下。  《唐诗宋词选读》作为选修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是指导学生掌握古典文学欣赏方法的重要范本。同时,对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有着重要意义。本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来安排,诗歌散文各有三个单元,并结合高中生的学习要求,安排了以下专题学习任务:诗歌单元是把握诗歌的意境;探究诗作的旨意;体会诗歌的声韵;散文单元是从散文所塑造的形象上理解散文的形象性;从章法上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从散文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园地,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的身份跻身其中,并占据了一席之地。她运用女性化的话语方式,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敏锐的艺术触觉,细致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际遇、情绪变化与心理感受,抒发了古代女子内心或欢快或思念或愁苦的真情实感,与一般“男子而作闺音”的诗词截然不同,表现出强烈鲜明的女性色彩。  一、温软熨帖、通俗别致的话语方式  清初词人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评价易安体为“用浅俗之语,发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并按照一定的线索有机组合,使高中的诗歌教学既不拘泥于教材,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淀、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苏教版在诗歌教学板块选用了《唐诗宋词选读》和《古代诗歌读本》两个诗歌阅读范本。无论是从板块的切割、篇目的选择还是课后问题的设置上都做了精心安排,给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供了极好的阅读鉴赏素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