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性评测”是韦钰院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评测形式,重点强调了“发展性评测”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任务中,教师和学生运用评测来确认他们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不同方面取得的进展,因此,将这种评测形式称之为“发展性评测”。
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把握课堂环节时没有找到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环节间存在脱节现象,这样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浅薄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发展性评测”正是和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同一过程,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策略。发展性评测要求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考虑发展性评测任务的设计,明确每个评测任务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求这些任务的本身即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发展性评测这一教学策略,与科学课中的概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围绕概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促进概念形成。
运用“发展性评测”促进概念形成
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我们是怎样运用“发展性评测”这一教学策略促进概念形成的呢?
首先,运用发展性评测了解学生前概念,制定教学计划促进概念的形成。发展性评测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初始概念,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考虑发展性评测任务的设计,每个评测任务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求这些任务的本身即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就是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用发展性评测判断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促进概念的形成。通常我们的教学活动由若干环节组成,在各个环节衔接时,我们凭什么就从一个环节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呢?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前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环节目标,当环节目标达成了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最终达成整个活动的目标。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判断环节目标达成的呢?这就可以通过用“评测”这一策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确认目标达成情况。教师的引导过程就是教师运用评测的过程,教师通过“问题评测”的方法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程度。
再次,根据评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概念的形成。连续地对学生进行评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教学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发展性评测”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及时进行课堂观察与反馈、调控,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才使用。由于学生理解水平不一致,学习的进展情况也不一样,不能因为有少数学生理解了就认为所有学生都理解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评测来监控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进展缓慢,教师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修改,以期达到使多数学生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好“发展性评测”这一教学策略,既有助于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推进科学概念的形成。
发展性评测运用不当影响概念形成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好发展性评测可以促进科学概念形成,当发展性评测运用不当时,也会影响概念的形成。
不能根据评测结果调整教学设计的“郑人买履”式评测
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把握课堂环节时没有找到一条贯串始终的主线,环节间存在脱节现象,这样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浅薄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有限的。而“发展性评测”正是和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的同一过程,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策略。发展性评测要求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考虑发展性评测任务的设计,明确每个评测任务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求这些任务的本身即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发展性评测这一教学策略,与科学课中的概念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围绕概念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促进概念形成。
运用“发展性评测”促进概念形成
在平时科学教学中,我们是怎样运用“发展性评测”这一教学策略促进概念形成的呢?
首先,运用发展性评测了解学生前概念,制定教学计划促进概念的形成。发展性评测要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初始概念,在进行教案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考虑发展性评测任务的设计,每个评测任务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求这些任务的本身即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就是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用发展性评测判断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促进概念的形成。通常我们的教学活动由若干环节组成,在各个环节衔接时,我们凭什么就从一个环节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呢?我们都知道,教学活动前我们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环节目标,当环节目标达成了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最终达成整个活动的目标。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判断环节目标达成的呢?这就可以通过用“评测”这一策略,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确认目标达成情况。教师的引导过程就是教师运用评测的过程,教师通过“问题评测”的方法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程度。
再次,根据评测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概念的形成。连续地对学生进行评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教学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发展性评测”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及时进行课堂观察与反馈、调控,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才使用。由于学生理解水平不一致,学习的进展情况也不一样,不能因为有少数学生理解了就认为所有学生都理解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评测来监控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进展缓慢,教师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做出调整,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修改,以期达到使多数学生理解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好“发展性评测”这一教学策略,既有助于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有助于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计划,从而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推进科学概念的形成。
发展性评测运用不当影响概念形成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好发展性评测可以促进科学概念形成,当发展性评测运用不当时,也会影响概念的形成。
不能根据评测结果调整教学设计的“郑人买履”式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