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诗人在其长诗《天真的预言》中写道:“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即“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传统的佛学中也有“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思想。这两句话的意思都是说每一生命个体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同样,教师身边每位学生也都是一个个绚丽多彩、值得尊重的世界。老師应关注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当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需求得到满足时,师生互动才会和谐融洽,教学预设才能行之有效,课堂才会精彩纷呈。但教学实践过程往往不够完美,有时还会“节外生枝”。
  一、意外的教学事故
  五年前,我接受了一个对外开课任务,代表我校参加吴江区范围的展示交流。我的教学设计几易其稿,足足准备了三个星期。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正式开课前两天,组里安排我“借班上课”,把各个教学步骤“演练”一遍。三位英语老师全程听课,以期课后有针对性地帮助我“磨课”,包括班级原任课老师王老师。
  可能是由于初一学生较少经历这种陌生教师上课,一排教师听课的阵势,比较紧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不够积极,回答问题也谨小慎微,害怕出错。也可能我的教学预设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相符,课堂前半段时间气氛比较沉闷。在师生互动明显不能达到我费尽心思期望实现的教学效果时,焦虑情绪逐渐滋长。就在下课前5分钟,聆听、指导小组讨论,走至听课教师处,我竟鬼使神差般地向王老师抱怨了一句:“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反应这么差?”当然声音很轻,说完也马上意识到了不妥。随即转身调整好状态,继续完成了剩余的教学内容。
  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我这堂课也算差强人意地完成了。就在听课老师们已经离开教室,教室里只有学生三三两两起身移动凳子的声音和轻声交谈声的时候,正在低头整理物品的我突然听得一声“老师”。我抬起头,原来是坐在教室最后面的一位男生,“有什么问题吗?”我问。“您怎么能说我们上课反应很差?是指我们比较笨吗?很打击我们自信心的。”教室里立马鸦雀无声,四十几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我顿时双颊发烫,“真是太不应该了,冲动大意导致不良后果了。”当时满脑子的懊悔,“怎么办?当然是纠正错误!”迅速下定决心后我提高音量:“打击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很抱歉。老师只是希望同学们在课上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因为只有大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才能顺畅,教学才能相长。同时也感谢这位同学,表达了对我的授课的想法,说明我的历史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下次如果还有机会与同学们探讨历史问题,畅所欲言,一定能让大家收获足够的自信,提升更高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知识。再次抱歉。”学生们脸上的微笑说明我真诚的态度获得了他们的理解。随即我又走到提出意见的学生身边,继续就此事与其交流想法,实现了互相理解。
  二、温暖的教育责任
  这桩教学事故已过去许久,堂上不当言行经我“亡羊补牢”,似乎也未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它一直提醒着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还承担着温暖的、沉甸甸的教育责任——
  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理性尊重。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装载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设置程序的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思维、会反应的生命体——人。人的价值与尊严不容忽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只关注教学进度是否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而忽略被教育对象——学生的思想成长。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应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应少一点生硬灌输,多一点情感沟通;应少一点功利目的,多一点价值追求。深刻检视此次教学事故的发生,潜意识里视学生为检验教学设计的“试验品”,功利地意图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眼中听课老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学生,均是导致这次教学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我未足够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引发了抗议。
  理性地尊重学生,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班主任的职责,也是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一句话毁了学生的一生”并不是危言耸听;“一句话成就了学生的一生”,也并非不可能。
  要赏识学生作为“异”的个体,智慧引导。
  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心理水平及教育环境的不同,发展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学生也就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个性。中学生个性可塑性很强,需要老师用赏识的眼光细心呵护。只有发自内心的温暖的赏识才能对学生产生持久深刻的影响力。培养出类拔萃的“精英”固然能使老师体会成就感,智慧引导大多数普通的、个性鲜明的学生,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充实人生,则更能使老师享受绵长的幸福感。
  如果我在学生提出意见后置之不理,或碍于“师道尊严”的面子,不分场合地加以训斥,迫使其屈服,轻则引发其抵触情绪,重则会影响其个性发展,强化其逆反、偏执、对教师的不信任、对历史学科的厌恶等不良倾向,甚至可能扩展至班内其他同学。赏识其对“权威”的质疑,赏识其勇于表达想法的勇气,赏识其对自身的尊重,智慧地引导其表达意见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解决危机,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慧的教学策略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说:“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要点自制。”承担着育人的温暖的责任,就应该把我们的课堂变成闪耀着智慧光芒、每个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热爱学生,以亲和的魅力感染学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铭,他认为“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这种热爱会自然而然地孕育温暖支持的眼神,适度得体的肢体语言和亲切体贴的交流方式。对学生有爱心,才会有耐心、信心和恒心。亲和的教师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让课堂洋溢师生平等探究的和谐氛围,是教学组织者最基本的智慧。
  精心预设,以动态的生成应变课堂。
  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多变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生成的动态性、丰富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是“模式化地执行教案的场所”,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鼓励学生不同个性的发展,呼唤老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避免封闭的、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教学预设,精心进行开放的、多维的、灵活的立体式预设。
  有效回应,以智慧的艺术灵动课堂。
  课堂教学充满变数,尽管老师课前全力准备,精心预设,仍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机械回应、低效回应的课堂是合理化死板的课堂。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意外”发生,出现美丽或不那么美丽的图景时,老师应如何有效回应,使课堂教学成为有“激情的行程”,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当老师言行失误时,可自我解嘲、幽默对接;当学生行为失当时,可巧妙移情,借题发挥;当学生发言意外时,可果敢判断,因势利导。灵活地运用适时沉默、迂回战术、移花接木等教学艺术,处变不惊,即兴发挥,随机调整,无疑能使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转为灵动。
  每个学生都是聪慧的,有灵性的,教师需以积极的心态,尊重、爱护学生,全身心投入,引领课堂,实践教育智慧,平等地与学生心灵对话,一起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最根本的是,不但在成功的喜悦中,也要在失败的苦涩中领悟教育的真谛——促进“人”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与许多教育著作不同,林格的《教育的温度》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15年来的人生感悟与教育省思。行文看似随意,信手拈来,有的篇目甚至看上去还不能成文,但静水流深,自然天成,读时却能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流淌。虽然指向教育,但很多篇目看似并不在谈教育,而是在谈做人。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度:怎样看待人生,怎样做人,决定着你能做怎样的教育。教育的温度,其根本是人性的温度。  一、回归教育的原点看教育  大道至简,对
著名演员史克有一次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说起她和她的瑞士丈夫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曾经存在很大的差异。她说儿子大概一岁半左右时,有一次她正在吃饭,刚才还一个人玩得挺好的儿子突然哭着要找妈妈。于是,她赶紧放下碗筷,要跑过去抱儿子。这时,丈夫站起来阻止她说:“你先不要去管他,孩子哭一会儿没事,等你吃饱饭后再来抱他,让他学会等待。”  史克开始有些接受不了,以为作为母亲饭可以不吃也要先去管孩子,这本是身为人
2013年12月,广州市成为国家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随后颁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目标。2015年,白云区成为广州市的一个实验区,区内12所学校成为广州市阳光评价试点学校。2016年6月,白云区27所中小学校申报成为广州市阳光评价试点学校,并参加了市阳光评价的测试。  在区域推进阳光评价研究工作的同时,白云区又开展了阳光评价专项课题研究,课题“实
在我记忆中的班主任工作里,遇到过很多类型的后进生,一说起他们,大多数老师都会“头痛”。作为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怎么用合适的方法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期待和渴望,最终解开学生的心结,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一直都是德育工作里的重要内容。  初一刚接手新班时,小叶是没有出现在我的“关注目标”里的,他比较安静,表现平平,我只是把他当“大部分”学生中的一员看待,直到那一天……  初二我班换了新的英语老师
一  读研前,压根儿没想过“批判性思维”一词。  没能耐,也就无此奢想。读到初三还不会解小学数学应用题;念到本科尚信奉死记硬背——偶尔心有灵犀纯属意外赢利;考研时别人能将四万多词汇量的英文小词典轻松拿下,我却连六级词汇量表都背得如同移山,还谈什么批判性呢?有老师批判读书、教书不能“跪着”,于我,“跪着”似乎都高抬了,我是“伏着”,俯首帖耳,宛如影视镜头里经常播放的藏民朝拜。尽管从读师范到走上讲台,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中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編者把《鸟啼》编排在“珍爱生命”这一专题,初读似乎不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可细读又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甚至愈读愈加糊涂。身边的好多同事教到《鸟啼》时干脆“难得糊涂”,直接跳了过去。笔者先后5次教学《鸟啼》,前面4次虽未“绕道而行”,但也是“不求甚解”,“敷衍”了事。《鸟啼》的“真谛”究竟是什么,一直是笔者的一个心结
案例:孩子又离家出走了  “董老师,您有空吗?”电话那头是一位焦急的母亲。我猜想一定是很棘手的事情,要不然不会晚上九点了还来电话。“没关系,您请说!”“这么晚了给您电话很不好意思,但我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孩子已经不是一次离家出走了……这孩子是不是真没救了。”   因为着急,孩子的母亲竟说得有点语无伦次。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情况,我还是约了这位母亲,第二天上午10点到我的咨询室面谈。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
《明日世界》的寓意似乎很明确,正如片中的主角凯西·牛顿所说的,永不放弃希望和努力,才能改变“既定”的命运。那么,什么是“既定”的命运?永不放弃的希望和努力指的是什么?  故事的开篇并没多少新意,几乎与所有的科幻影片如出一辙。一枚徽章将酷爱发明的少年弗兰克·沃克带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明日世界”,经历了一系列神奇的冒险。对于成熟的观众来说,凯西·牛顿的出场,值得注意的不是徽章,不是她对未来世界的好奇心
有那样一些老师,曾让我们受伤。    那是不可忽略的过失    我觉得对学生采取不切实际惩罚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我永远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老师检查背乘法口诀,很多同学背不下来,当然其中有我。老师大发雷霆:“凡是背不下来的回去抄一千遍!明天带来!写不完就别来上学!”一千遍呀!晚上我累得手发酸,困得眼皮打架,还是没抄完,心里希望着,老师不过说说而已。第二天,我拿着抄了几百遍的乘法口诀,战战兢兢地去上学,没
隔代教育其实  是无奈之举  笔者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自己的孩子也正在接受着所谓的隔代教育。对于我这个家庭而言,自己和丈夫除了周末,确实没有时间照看或教育孩子,无奈之下,只能让我母亲到城里来带孩子。而类似于我这样的家庭,在当下社会并不少见。  套用央视《新闻联播》中曾问的问题“你幸福吗”,我会回答,我幸福,因为我有一个和谐完美的家庭;可是,幸福之中也有不幸,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得到来自于父母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