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蛋白痣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i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黏蛋白痣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经临床及组织病理确诊的10例黏蛋白痣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结果

10例黏蛋白痣均为儿童期发病,平均发病年龄6.5岁。7例皮损位于躯干,其中4例位于背部;2例位于四肢,1例躯干、四肢泛发。皮损在局部排列成线状、带状或簇集状,质地柔软至坚硬不等,颜色呈肤色、淡红色和黄色。组织病理检查:10例均表现为真皮内胶原纤维束排列紊乱,其间可见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沉积的位置和程度不一,6例在沉积区见胶原纤维增粗、红染,其余4例表现为胶原稀疏、减少;2例出现基底层灶状液化变性,3例出现真皮内不等量成熟脂肪组织等。

结论

黏蛋白痣的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内程度不等的黏蛋白沉积于杂乱的胶原束间,可与一些其他疾病类似,容易误诊,临床和病理紧密联系可确诊。

其他文献
环磷酰胺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同时也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类天疱疮等。本共识对环磷酰胺的作用机理、在免疫性皮肤病中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及其在特殊人群的使用等进行规范总结,为皮肤科及相关专业医生规范应用环磷酰胺治疗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提供参考依据。
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遗传因素参与且依赖雄激素作用的特征性脱发,往往会对患者的身体形象及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2020年雄激素性脱发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回顾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11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5例早期甲黑素瘤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115例早期甲黑素瘤患者按改良的ABCDEF标准并根据如甲板改变、溃疡、结节等临床表现评估后,73例按原位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2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扩大切除,20例按Ⅰ、Ⅱ期甲黑素瘤且有浸润风险方案扩大切除。随访6个月至9年,所有患者均
目的分析不同亚型线状硬斑病(L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特点,对LM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方法提出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门诊经临床和/或病理确诊的L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07例LM患者,肢体LM 63例,刀劈状硬斑病22例,进行性颜面偏侧萎缩和嗜酸性筋膜炎各11例。88例患者接受改良局限性硬皮病皮肤严重指数(mLoSSI)和皮肤损伤指数
目的探讨误诊皮肤黑素瘤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初诊为其他疾病后经病理确诊为皮肤黑素瘤的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误诊原因。结果临床误诊的皮肤黑素瘤118例,男38例,女80例,误诊时中位年龄48岁,发病中位年龄40.5岁,病程中位数为54个月。皮损表现以黑色斑疹、丘疹为主。临床初诊为色素痣(53例,44.92%)、甲母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