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赋能人才培养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ou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议特稿
  编者按:2019年11月25日,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腾讯、全球硅谷投资公司(GSV)、新东方、好未来联合主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提供学术合作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作为特邀合作伙伴参与。大会以“学无止境·教育为公”为主题,以“面向共同未来的探索”“教育与科技”“学校与社会”“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议题。来自全球学术界、政界、商界的2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就教育系统的协作、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交流。多位嘉宾表示,面向共同未来的教育探索,目标之一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普惠,才能推动世界向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发展,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卡尔·威曼(Carl Wieman)作了题为《“创造”科学家》的演讲,介绍了如何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式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Coursera首席执行官(CEO)杰夫·马吉纳卡尔达(Jeff Maggioncalda)作了题为《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教育》的演讲,介绍了在大数据、“互联网 ”、人工智能时代,Coursera发展的几大关键决策。本刊编译了威曼教授的演讲内容,并在马吉纳卡尔达演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对他的采访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一、脑科学研究有力支撑教与学变革
  过去30年,我尤其关注一些教育专家的教学方式,专注于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以来,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是非常显著的,教学或者是复杂的思维逻辑、工程思维、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都在不断地改进。这可能与脑科学有关,一些基本的大脑层面的研究在深化,如学习的架构以及大脑的运作机制。学校把与大脑学科有关的研究發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改进考试体系,思考如何在高等教育中辅助学生实现更佳的学习效果。
  最近的一些研究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学习场景,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些改变或者更新,激发大脑的一些重要节点或者神经元,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结果与大脑成像相关,如相关研究曾经对比过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和一个影像学专家的大脑,发现他们的大脑激活点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他们来自不同领域。
  同样地,在一个教室里,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学完全相同的内容时,其大脑的激活点也是不一样的。对两组学生进行如下实验:一个是控制组,控制组由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来授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竖起耳朵来听;另一个组是实验组,由同一位教师来教学,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两组使用相同的课程教材,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可以看到两者对比结果,即有多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改善。对所有的学生而言,不同的教授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能力改善情况,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激发人类大脑也非常有帮助。可见,采取更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
  还有更多的案例,涉及上千个研究以及演讲,发现填鸭式、讲述性教学同探究式教学相比,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成果产生巨大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完全是课堂的主导者;对于探究式教学,教师不再是讲授信息,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来自己做出决策和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大脑得到更多的训练。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本身最好能具有研究的经验和具备专家的思维。这种专家型的教师具有以下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有用的和感兴趣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用适当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preconception);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刺激——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学习进展情况,教师可以不断地提出有挑战性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对于长时间处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学生而言,这种学习方式的机理机制能够确保大脑不断改变学习的进程,释放更多的积极信号。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诸如大脑的构成和大脑的极限等其他的细节内容。
  二、有效教学不止传递知识,还传递思维模式
  很多人认为科技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我们真正需要做出的一大转变,就是科技怎么来促进和助力社会的发展。在教学领域,即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更好的沟通等。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信息通信技术(ICT)会分散人们的精力。在一个信息传递如此方便和快捷的时代,如果一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教授起到的作用只是传递信息、简单地传达概念,那么还需要专家来授课吗?因此,教师的作用不是单纯地传递知识,教师的关注点不应该是将自己了解的科学概念尽可能地讲清楚,让学生能掌握这些具体的知识,而是应该传授自己作为专家所特有的思维模式,把自己的专家思维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中必备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教学领域,我们可以考虑是不是引入技术支持教学,实际上在有效的教学中,技术并不能够直接带来任何好处。
  对于信息技术可能会替代传统大学的说法,我觉得这主要是基于传统的知识传播型教学来提出的。一个优秀的教师要理解他所教学的专长,做出良好的示范,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学习层次,来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及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不足,并提供反馈,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认为,可能某一天信息技术可以做这个事情,但是恐怕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从我的角度来说,通过技术使教师与更多学生进行互动,虽然这些改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根本不可能取代大学的存在。
  我期待在不远的未来,高校应该更加关注拥有专业知识的教授,以及针对全校师生的更好的评价方式。
  过去5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研发团队特别关注教育研究。我之前做物理方面的研究对于我现在的教学研究有一些助力。以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为例,现代社会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例如,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并没有从课堂上获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教育应该关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很大提高,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编辑 吕伊雯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导向作用。传统的语文作业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不应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语文作业设计的弊端,探讨了语文作业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语文作业设计的一些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
【摘 要】要弄清“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属于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必须先厘清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这两个概念。由概念的甄别可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属于比喻论证。  【关键词】“五十步笑百步” 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给梁惠王讲解治国之道,形象生动。可是,这“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是属于类比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就连课
据欧洲委员会官网2017年2月15日报道,“伊拉斯谟 ”将扩大覆盖范围,向全球学生和在职人员开放。“伊拉斯谟 ”是一项支持欧洲教育、培训、青年和体育的欧盟项目,提供147亿预算以支持400多万欧洲人出国学习、培训以及参加志愿服务。自2015年起,“伊拉斯谟 ”一直资助欧洲和世界其他大学间的学生和在职人员交流互动,而此次“伊拉斯谟 ”将延伸至全球其他非欧洲国家,进一步促进各项交流。该项目由一系列地区
【摘 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时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困境。本文对祥林嫂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了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历史意义,并以此揭示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祥林嫂 人物形象 悲剧意义    “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动机,作为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祝福》为我们塑造了一
阅读教学与表达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如何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而诸子百家的文言篇目底蕴深厚是联姻训练的好材料,如果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情景片断,深入体悟,提炼观点,进行论证,就能为作文训练奠定基础。    一、引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文学繁荣,百花齐放。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灵魂的救赎,而《逍遥游》最能
【摘 要】新课程下学生学业压力大,语文课堂流于传统,学生沉默以对,文章就自己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浅谈了课堂教学激励学习兴趣的一些心得。  【关键词】流行语 创新 拓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程内容和安排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课程量加大,时间紧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学生上课不到20分钟,有的就开始“叛变”,东倒西歪的,看课外书的,搞小动作的,甚至窃窃私语的,甚至练
【摘要】当我们在更大的背景下观照阅读教学时,国际上通行的PISA阅读评价体系以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阅读教学内容当更加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同时阅读教学评价体系也当作出相应的改革,借鉴吸收国际流行的评价体系中的合理因子,以科学的评价更好地引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总之,新语文的阅读教学必将走“大阅读”之路。  【关键词】大阅读 阅读教学 新语文
【摘 要】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兴趣调“动”、疑问推“动”、情境促“动”、激情感“动”、评价激“动”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五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课堂气氛 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不像小学、初中那样活跃了,大多表现得很矜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呢?笔者尝试下列五种方法,颇有
【摘要】目前中学生缺少写作素材,对身边可资写作的素材不会选择与运用,导致写作捉襟见肘,作文“无米下锅”。本文试图对作文素材的类型,以及写作素材的积累、选择、运用,进行探讨,指导学生将有限的材料在作文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写作 素材 选择 运用    2008年《人民教育》第5期刊登王栋生老师的文章,它以江苏04年以来的作文试题作为调侃对象,披露中学写作教学的窘况。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作文教
【摘 要】 人们追求完美,但完美的内涵,却是残缺,因为残缺,生命才会沿着追求的轨道延伸。本文对文学作品中的“缺陷美”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完美 残缺 文学审美    除了残缺美,我相信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种美能说出它诞生的具体年代。在无数人的心目中,公元1820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具体的某一天,但就是在那一年的米洛斯岛上,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带着“庄严的妩媚”和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