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人有害,兽亦不如也

来源 :文史博览·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tkj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年前,在湖南安仁县一带,曾流传着一首《十字歌》:“四字写起笔连笔,安仁出了唐天际。发动农友打土豪,跟着朱德上江西。”歌词中的唐天际一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然而,关于他的事迹报道的却并不多。唐天际之女唐双和在回忆父亲很多不为人知的往事时说:“父亲觉得党布置的任何事情,都是他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没有必要拿出来讲,即便对我们子女也很少提起。”
  枪林弹雨,九死一生
  1904年10月22日,唐天际出生于湖南安仁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期,因为家境贫寒,曾两次被迫辍学。中学时,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对军阀的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7月,唐天际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为第四期学员,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北伐等战役。之后在故乡安仁,他曾率领战友夜袭龙海盐卡,夺取了6条长枪和数百发子弹,组织了一支40多人的武装队伍,一举拉开了安仁县农民武装暴动的大幕。唐天际还曾组织800农民军,与耒阳、永兴友军配合,打通了上井冈山的通道,策应朱德率领的工农红军东进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也就在那里,先后有100多位战友用鲜血和生命铺平了湘南暴动军队奔向井冈山的道路。
  “父亲在战场上可谓九死一生,直到晚年腿上还留有几乎贯穿整个小腿的伤疤。人家看到了问他,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幸亏没伤到骨头,不 算什么。”唐双和回忆,“父亲的腿是参加北伐战争时被炮弹炸伤的,他负伤后拖着伤腿走了几十里路,到了目的地打开绑腿一看,伤口都腐烂了。父亲总是说,打仗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冲在最前面,负伤是难免的,很正常。”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身为副连长的唐天际和连长黄霖带着100多名战士,挥着驳壳枪,翻过围墙冲进了省政府大厅。主力部队撤离南昌时,周恩来、贺龙和卫戍司令彭干臣要唐天际暂留南昌,给了他3个任务:等在袁州的毛泽东来南昌;带走南昌的警察;了解敌情。可是没等唐天际完成任务,隐藏的敌人就打到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
  唐天际换上便装,来到西大街光亚瓷器铺,那里的老板一直很支持共产党。刚一进去,老板娘就告诉他,“坏人在隔壁抓人,你快躲躲吧!”这家小店只有一层楼和地下室,怎么办?唐天际看到一个四尺多高的大座瓶,急中生智,放倒座瓶,蜷起较瘦的身体把自己“装”进了瓷瓶子里。老板立刻把座瓶扶起,在瓶上盖了顶破草帽。就在这时,敌人冲了进来,大吼着“有共产党吗?”便开始四处搜查,皮鞋声在瓷瓶周围噔噔地响。没有找到蛛丝马迹的敌人最终离开了。之后接连3天,敌人都在城里戒严,唐天际在老板的帮助下脱险。
  此时,唐天际身无分文,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历尽艰辛,千里寻党数月,从未动摇过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他被毛泽东誉为“优秀党代表”,先后担任过湘南红军游击队大队长、湘南特委代理书记、红四军参谋处代处长、师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4年10月,他随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第五师踏上了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在强渡湘江的惨烈战斗中,他把政工和宣传鼓动工作做到了炮火纷飞的最前沿,做到了战友们的心坎上。过草地时,他强忍伤痛和饥饿,把生命垂危的战士小金背到了宿营地。万里征途,唐天际边打仗,边筹粮,边宣传,边做群众与少数民族工作。他随军委直属队到达吴起镇不久后,被调入十五军团政治部任敌工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唐天际参与太行反围攻、反“扫荡”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以及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还参与领导了长春和平解放以及长沙和平解放,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争取国民党高级将领程潜、陈明仁起义和改编旧军队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唐天际调任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并担任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建设工程(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兼工程部队司令员。在克服了经济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后,仅用75天时间,唐天际就顺利带领完成了此项工程,对根治长江水患、造福人民做出历史性的贡献。日本国会议员帆足先生用“像士兵又像烧茶人”来形容这位总指挥。
  1955年,唐天际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后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9年2月在北京逝世。
  父子两代,舍身为国
  “人生在世,靠前人生长抚养起来成人,为创建美好世界,为人类谋幸福。如果你不继续和前人一样,而只是图享受,不但与世人无益,而且对世人有害,既非人也,兽亦不如也。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即创造美好的世界,为人类谋幸福的世界观,而为这个人生观而奋斗,牺牲也是高尚的。”唐天际生前曾留下这样的随笔,也成为唐家的家风。
  唐双和告诉记者,她的母亲耿希贤和父亲共育有4个孩子。几个孩子学业优秀。他们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全部走上了从军之路。唐双和回忆:“那时候我们的家庭学习气氛很浓,家里有两个例会,一个是每学期结束的总结会,一个是党员会。大姐入党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党员会,我们不能参加。大姐还被允许接红色电话,这些都让我们特别羡慕,觉得入党是件非常神圣而光荣的事情。”每次家庭会,唐天际夫妇都要求孩子们拿着本子记录,谈自己的优缺点,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革命家庭的优良传统熏陶下,兄弟姐妹从小立志“永不背叛革命前辈,永不背叛党的事业”,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贪图安逸,要严格要求自己。
  在4个兄弟姐妹中,唐天际最喜爱儿子唐双津,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会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1968年10月,唐双津离开学校参军入伍,到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军一个步兵连当兵,1969年2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干后,被调到司令部军务处当参谋。“哥哥一直是父亲的骄傲,即便到了连队,也是刻苦读书,发表了很多的军事文章,连节假日都不休息,学习累了就背上水壶,攀山登峰锻炼身体,在司令部机关工作5年,他走遍了全军45个连队。”唐双和说。   1975年,唐双津在云南执行任务时牺牲。唐双和回忆:“当时父亲已经70多岁了,哥哥牺牲的消息父亲是第一个知道的。他异常平静,但是我知道他心里肯定非常痛苦。父亲觉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别的孩子能死,那我的孩子牺牲也是正常的事情。后来我们赶往云南哥哥牺牲的地方,母亲也没有提任何要求,就说和其他牺牲的战士一样安置就行。所以,哥哥的遗体与同牺牲的战友埋葬在一起,现在还存放在云南十四军的烈士陵园里。”当年,唐双津只有26岁。
  上马挥戈,下马挥毫
  唐天际不仅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他有静坐沉思的习惯,心有所感便随手写下,手头有什么笔纸就用什么,然后再逐字逐句推敲。因此,他留下了大量的墨宝和诗词、随笔,让我们看到这位儒将的思想风格和处世态度。
  谈起父亲的书法技艺,唐双和说,这其实和父亲幼年的经历有关系。一方面是爱好,在当时也是逼出来的。唐天际的老家在安仁县杨柳田村,村里30多户人家,没有一个会写字的,春联、红白喜事的对联、祭文等都要请豪绅地主去写。穷人费了钱财,还要受白眼,村里的长辈就凑钱办了个读书会,让孩子们认几个字,免得求三拜四。唐天际7岁时就被推选去读书习字,其父管教甚严,甚至拿长澡巾捆着调皮的唐天际在桌子前读书练字,唐天际的字就这样慢慢上路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后,村里前来找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他经常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
  这样经过10年磨练,唐天际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年后,颇爱书法、时任韶山管理局局长的龚固忠也曾问过唐天际,将军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又是怎么成为闻名遐迩的书法家的呢?唐天际颇有感慨地说:“写字没巧,贵在多练。我现在80岁了,但还每天坚持。”
  如今,在韶山滴水洞门口的石碑上,还印有唐天际留下的诗词墨宝。那是他生前在一次游览中,被韶山八景所震撼,突发感想,在每个景物的名称里面加了个字,串成的一首诗:“韶峰耸翠端,仙女修茅庵。胭脂古井镜,顿石成门关。石壁流泉涌,塔岭晴霞观。风仪亭址在,石屋清风间。”有关部门将其保留,供游人欣赏品味。
  现珍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也出自唐天际之手,这是他送给回族大教主洪寿林的锦幛。70多年过去了,此件书法作品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珍贵历史,也见证了红军与回族教主友好互助的传奇经历。
  1936年,红军西征,红十五军团到达宁夏豫旺(今同心县),派联络员乔装打扮到洪寿林家与他秘密接触。洪寿林听联络员讲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经常谈到半夜。他还策划举行了一场穆斯林活动——阿訇穿衣(毕业)典礼,让两位联络员打扮成阿訇的模样,混在人流中安全离开。经过接触,洪寿林了解到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他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
  此后,洪寿林在白色恐怖中向教民宣传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动员教民参加红军,给红军送粮草,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尤其是为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的建立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工作。为了表彰洪寿林,时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首长的唐天际题写了“爱民如天”的大红锦幛赠予他。1937年,洪寿林临终前叮嘱儿子,红军的光辉将来要照遍天下,红军送的“爱民如天”锦幛是无价之宝。家人遵照嘱咐,冒着极大的危险,将锦幛密封后藏在土炕底下。1949年新中国成立,洪家才将这幅唐天际的书法作品捐赠给人民政府,后转至自治区博物馆,陈设于革命文物展厅。
  坚守传统,做好自己
  在生活中,唐天际和妻子都坚守共产党人的老传统,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绝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唐天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掌管全军物资发放,他若想穿件高档衣服,只要开口,马上就有。但是他常常几年都不去领一套新衣服,旧的补补又穿。一次和警卫战士打台球,不经意脱了外面的军装,只见衬衣前后打了好几块大补丁。
  还有一次,唐天际陪越南军事代表团去满洲里,为招待客人,他从自己口袋里掏出300块钱,叫随行的孙学著去买水果和香烟。商店开了一张发票,孙学著准备报销后把钱交给唐天际。
  唐天际知道后,就把发票要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撕了。孙学著说:“唐副部长,这对于你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虽然目前国家暂时困难,但是也不在乎这几个钱,何况你家并不富裕呀。”唐天际认真地说:“有了国家才有我们的小家。每个人都为国家减轻一点负担,国家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唐双和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刚上小学一年级,全家几个孩子都在玉泉路上学,一周才能坐班车回家一次。有一次,兄弟姐妹错过了班车,可是几个孩子谁也没有动用父亲公车的念头,当时唐天际已经是总后勤部副部长了。4个小孩子就这样从下午走到了天黑,“我印象太深了,那个时候刚一年级,从北京西边玉泉路走到地安门,近20公里,走到北海公园附近的时候,我实在走不动了,哥哥姐姐就轮流背我,大家谁也不敢给家里打电话,主要是根本就没有那种意识和念头。那一晚,可把家里人急坏了。”
  如今,唐天际的子女依旧过着平凡的日子。唐双和说:“父亲他们那代人不用说什么,都做出来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和品质。我们要做的就是继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仅此而已。”
其他文献
干掉蒋介石?  最早曝光刺杀蒋介石计划的,是曾任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团长、史迪威助手的弗兰克·多恩。他在1969年5月7日一封写给美国陆军部的信中透露,当年他在史迪威的授意下曾经拟订过一项可行的刺杀蒋介石的方案,代号“蓝鲸行动”,并得到了史迪威的同意。此信的内容,也被收录进了其回忆录《和史迪威从缅甸出走》中。  这份刺杀计划方案是:利用蒋介石夫妇1944年3月中旬应邀访问印度的时机,当蒋介石座机飞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我国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从投身革命那一天开始,即被视为“共产党里的另类”。毛泽东说他“好犯上!”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而张爱萍本人则奉行“四不畏”的做人原则: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权势,不畏圣人言。  “文革”中,林彪提出“学毛著要立竿见影,”对于这一“创造性提法
贺八巷是湖南常德城区的一条古巷。早在明代嘉靖《常德府志》就有记载:“贺八巷俱东门外。”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贺八巷巷名的由来  宋朝末年,龙阳(今湖南汉寿县)人丁易东来常德创办沅阳精舍。到了元朝,朝廷赐名为沅阳书院。这是常德城区最早建成的书院。据清代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沅阳书院在县东城外一里黄龙陂(黄龙岗)。宋丁易东隐居于此建石坛精舍。”  那时人们若去沅阳书院,必须经过一条田间阡陌,
读曾国藩的家书和日记,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曾国藩威严有余,不苟言笑,但也不时和夫人言笑晏晏。他在日记中不止一次地反省过自己“房闱不敬”,为什么房闱不敬呢?因为他在私房中与夫人开了玩笑。从他的反省来看,曾国藩的本质也和常人一样,喜欢开开玩笑,只是他经常用道统来克制自己。  其实曾国藩不止是和夫人私下里开开玩笑,有史料记载了他到风月场中狎妓的行为,而且留下了绝妙的联语。  一次,曾国藩乘坐帅船停泊于长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在老子看来,一般的人,对人生都“有余”“有以”,都是有目的,都是在追求、占有,或为金钱、为地位,或为知识、为名利,等等这些,可以理解为“享受”,即享“有余”、受“有以”。  在他看来,有为之人,因有所为,所以有所受;而无为之人,因无所求,故而无所有,也就无所享。但老子马上又说,有为的人是享受了,但这种享受太短暂,且欢乐过后痛苦随之而来;而无为之
1960年3月,我在湖南邵阳板桥公社下放劳动,组织上抽调我参加地区整风整社工作队。  我被分配到板桥公社窝泥坪大队岔路口生产队。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揭批生产队干部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恶劣工作作风,千方百计抓好公共食堂。  然而,公共食堂怎么抓也是矛盾重重,特别是粮荒成灾,饥饿难熬,尽管一点点米被妙法蒸成了一大缽满满的饭,但终究是一点点米,一吃进肚里就化成了水,根本填不饱肚子。  我想尽一切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发展困境,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找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措施,如制定专业性培养方案、打造“双师类”教学团队、设置实训基地、搭建专业课程系统及建立评价监督机制等,从而促进了高职空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空乘专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韩复榘(1891-1938,中  国近代史上军阀之一,后投靠蒋介石,曾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抗战中,亲自在一线指挥,发动对日多次战役,后与蒋介石发生矛盾,因其不战而弃守济南被蒋介石诱杀。——编注)的夫人高艺珍是著名学者、教育家高步瀛的侄女。高步瀛原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鲁迅曾与他同在社会教育司共事,时任佥事,为其下属。  韩复榘共育有四子一女:儿子韩嗣燮、韩嗣烺、韩嗣辉、韩嗣煌,女儿韩嗣虑
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有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理解。今天写“文革”,绝大多数人都把自己说成受害者,鲜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曾加害于人。本文从北京女中学生的视角,回忆了“文革”中北京第一起打死人的事件。审视历史,反思既往,但愿“文革”这样人为的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畸形的校园生活  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是原北京师大女附中(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学生。“文革”初期开风气之先的,正是北京某
华人是美国历史上唯一曾被国会及联邦政府立法排挤和禁止移民的群体。19世纪美国排华和反华的动机,可说是基于种族、文化和经济三种因素,认为华工文化水平低,生活习惯欠佳,好赌,不讲究卫生。实际上,以爱尔兰裔为主的白人劳工移民,文化水平、卫生习惯比华工好不了多少,他们欺负华工的唯一理由是白皮肤。19世纪80年代,美国朝野酝酿制定排华法案时,清朝政府正值内忧外患,伊犁事变、安南事变、日本吞并琉球,自顾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