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措施,并指出在课程整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56-02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武器,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成为教育发展的要求,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有机整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数学的课程整合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实现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点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应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可以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对于学习不自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已经失去吸引力,他们只对新颖的事物有好奇心。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图文并茂,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诸多感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绪下接受知识,要有效得多。
  实现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是中学生在思维逐步成熟后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只有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上去了,才能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的培养又要依赖于数学问题的设计和教学情境的设置,多媒体信息技术则为此提供了诸多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探寻问题设置的多种途径,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制作适合探究的课件。可以说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实现课程整合,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一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知识的呈现是立体的、全面的,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学习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由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另外,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高效、快乐。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思路与措施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信息技术由于其多媒体特性,成为教学演示的强有力的工具,在运用过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根据计算机的演示形式,将抽象静止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传统的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讲解、利用黑板的展示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大,并且很多教师的讲解也不是很到位。而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诸多元素综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展示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二,利用一些数学软件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一些优秀的数学软件对数学教学也是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几何画板、函数作图器等,教师通过这些软件提供的平台对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可以将课堂变得更直观生动,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也变得容易多了。在几何画板中可以测量许多几何元素或图形的数值参数,如长度、角度、距离、面积、坐标等,如可以验证在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均成立。同时还可对这些测量数值进行数学运算和作图,较高的版本还加入了函数绘图功能(4.0以上的版本),在建立坐标系后,可绘制各种函数曲线,这些功能尤其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和探讨初等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课程不断深化和拓展的需要。在新的教育指导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立足教材,适当扩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1]。而信息技术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条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理和编排,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便捷有效地获取数学规律以及内在联系的知识,从而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开发出与数学相关的资源,如数学历史、函数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何图形在商业社会的运用等,这些课程资源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流功能进行数学学习的合作与探究 合作与交流在数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合作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短短的课堂中,应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则为合作与探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发布探究话题,对一些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和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空间、博客的形式展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分析,交流彼此的心得。当然还可以通过即时性交流工具,比如QQ、微信等,进行随时交流。
  3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整合后的课程不要忽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课程整合固然创新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一些东西,教师应该有选择地保留。
  首先,不要忽视课前的预习,无论技术手段如何新颖,无论教学情境设置得如何巧妙,如果忽视了课前的预习,课堂教学往往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预习之后,带着思考上课,带着问题上课,能够更快地进入课堂的教学情境,能够更深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其次,不要忽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知识巩固和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需要通过练习来完成,只有进行充分的练习,才能发现知识当中的死角。
  整合后的课堂教学要从初级迈向高级 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把多媒体当成展示屏幕,其功能就沦为一块大黑板;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下载的现成的课件,按部就班地进行电子化教学,自己沦为微机操作员;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根据课件的设置授课,忽视了学生活动,只是注重预设,忽视了生成,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落实和体现。因此,课程整合应该摆脱计算机使用的初步桎梏,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体现师生的互动,从演示性工具转向综合性工具,做好资源运用和开发,开展交流合作和问题探究,结合信息技术做好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组织的架构等。
  课程整合需要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当前,一般的计算机操作已经不能满足于课程整合的需要。比如PowerPoint、Word、Excel、Internet等软件操作,这是计算机操作最基础的技术要求,由于高中数学的专业性比较强,这些最基础的操作技术对课程整合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一些重要的数学软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2],如“几何画板”“Z 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以及TI图形计算器等。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争取对本学科有所涉及的软件技术能够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教师在课程整合的道路上才能得心应手。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无疑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高中数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教师应该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探索课程整合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高莉.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山西电教,2011(1).
  [2]高爱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
  作者:苏娟,河北省临城中学,一级教师(054300)。
其他文献
从教学运行、学生态度和市场实践三个方面分析管理类大学生市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管理类大学生市场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健全考评机制,积
生物显微镜是医学形态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加强显微镜管理是形态学科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显微镜的完好率和使用率,确保实验教学正常开展,通过从事医学形态实
直肠癌手术技术的标准化可显著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为了达到手术的最佳疗效,手术医生应掌握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知识,了解直肠周围结构及其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为直
高职创新教育呼唤开放式教学。通过自编《医学遗传学》特色教材,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开放式实验、开放式教学评价,进行高职医学遗传学课程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建立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是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校务公开工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制度约束机制、考核监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其中
本文对使用联合收割机时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作以简介。
语言风格并非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不仅是可以感觉到的,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和手段体现自己的存在。语言风格的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核心问题.并且是文学作品
【摘要】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壓(HDCP)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CA)及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深入探讨抗磷脂抗体(APA)在HDCP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HDCP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常规产检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孕妇ACA及抗β2-GP1抗体水平,根据ELISA法检测结果分组,观察组A为仅ACA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