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年代,同样的欢乐

来源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ck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童年,你肯定有很多记忆,这些记忆里都有些什么呢?游戏?小人书?零食?一起来看看不同年代的人的童年专属记忆吧。
  50年代
  火红童年 别样记忆
  讲述人:崔胜利(1950年出生)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这是崔胜利常说的一句话。“那时候的人们物质条件有限,精神娱乐方面更是有限,放学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院里的孩子聚在一起,按照电影里的情节模拟战斗。随着游戏的进行,要有趁手的‘武器’才像样啊,自己找来木头刻成枪,指挥官做手枪,士兵做木枪。”崔胜利回忆道,“那时只要是放学时间,到处都在发生这样的‘战斗’,对志愿军的崇拜,成为那时孩子们最大的乐趣。”
  60年代
  文革童年 物质紧缺
  讲述人:冯孟盈(1962年出生)
  “我的童年是在小县城度过的。那时候整个国家都处在困难时期,吃的、穿的、用的都极度缺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都是凭票供应,买衣服要靠布票,吃东西要靠粮票。每个人都是定量供给,想多买也不行。”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冯孟盈说,她的童年过得很紧巴巴,连生活用品都很紧张,更不用说玩具了,基本上是自娱自乐,捏捏泥人、丢丢沙包之类的。
  70年代
  电视机是奢侈品 万人空巷看电视
  讲述人:李雪琴(1971年出生)
  “那时,电视机还是一个奢侈品,不要说什么彩电,就是黑白电视机都不多见,并且在计划经济时代,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电视机。那个时候,人们的业余生活,最丰富的就算是拥有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了。”李雪琴说。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邻居家开始有了可以看到人像的电视机,是黑白的,而且尺寸很小,大概是12英寸吧。”李雪琴说,那个小小电视机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每天晚上,邻居家看电视的人都满满的,几乎整个屋子里都是人。“我们每天都要看到屏幕上出现‘晚安’二字才肯回家,连广告都看得特别起劲。”李雪琴回忆着。
  80年代
  跟着“潮流”走 自己做玩具
  讲述人:吴宇翔(1984年出生)
  “我的童年,就是各种调皮捣蛋。”典型“80后”男生吴宇翔说道,“上小学前,我的玩具都是爷爷亲手做的。”他说,带着自家出品的木质刀枪出门,安全感倍增,且在朋友面前也倍儿威风。而天生顽皮的他,也时常跟着弟弟一起躲在草丛里,朝过路的车辆扔石子,还喜欢装满一袋子水,朝楼下扔。不过每次回家后,就会换来一顿臭骂。
  90年代
  有了属于自己的玩具
  讲述人:刘晨(1993年出生)
  和80年代人不同的是,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玩具,而且这些玩具大多是电子的。刘晨说,随着日本卡通片《四驱兄弟》的热播,他和同学们开始爱上了四驱车。这些四驱车可以由自己拼装,安上电池,在塑料环形跑道中竞赛。当时的男孩子几乎人手一辆,有的同学甚至更多。为了能使自己的车子跑得更快,大家把所有的零花钱都花在学校门口的杂货店里,更新马达,购买零件,升级自己的赛车。一下课就围在店门口的跑道边不断练习,和同学比赛。
  00年代
  时尚童年 高科技玩具层出不穷
  廖言午(2003年出生)
  相比于“80后”“90后”的“前辈”,00后孩子的童年可谓是十分幸福的了。电脑、掌上游戏机等“80后”“90后”在青春期才“享用”到的高科技“玩具”,许多“00后”们已经先“玩”为快。
  “我现在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啊。”12岁的廖言午说,“做完作业偶尔可以玩一下电脑游戏,还可以看动画片。爸妈也给我买了很多玩具。”说完,他又开心地玩起了他心爱的手指滑板。
其他文献
“不许带伤回来!”妈妈说。  昨天,我的膝盖破了,妈妈给我抹碘(diǎn)酒,疼得我皱鼻子咬牙齿。  妈妈细细算给我听:“昨天是脚背划伤。前天是胳膊肘(zhǒu)儿破了,看,才结痂(jiā)。大前天头撞了一个包。大大前天和今天,都是膝盖受伤。这是怎么回事?”  “我要知道,就不会受伤了。”  “别瞎扯了,还是那句话,以后不许带伤回来。”  我也不想带伤回家,可是,今天,手指头又破了,就是右手的食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