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对话;误读;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2(B)—0018—01
“对话”是现代课程重要的主题词,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新课程目标的一部分,是评说语文教学的一个尺度。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实施这一理念,必须得真正理解和把握“对话”。
一、“对话”的误读
新课改以来,以往“师授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已被“师生互动”取而代之。课堂教学中,多了几分热闹,但热闹的“对话”中却隐藏着一些令人值得思考的现象。
1.普通的说话交流或泛泛讨论不等于“对话”。普通的对话交流,或脱离文本泛泛讨论,交谈没有明确话题,漠视了学生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不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多是“无主题变奏曲”。
2.平等对话不应是信马由缰。“对话”需要营造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引导、调动学生与文本主动对话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话”不仅要受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牵引制约,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倾听参与,尤其要倾听学生内心思考的声音。
3.问答不等于“对话”。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不能简单地称为新课标里的“对话”的。新课标中“对话”理论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对话”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运动过程。
二、“对话”的思考
新课程实施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取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取向的转变,要求教师实现从传统阅读教学的灌输者向教育学意义上对话者上的转变。在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理论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阅读教学就是平等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对话理念,策略要多种多样。
首先,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阅读目标的实现,阅读过程的完成,阅读质量的高低,最终的落脚点、根本点在于学生自己。因此,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和体现,教师就要敢于并善于将学生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合而为一。本着让引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思想,教师应遵循学生阅读的思路,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特别喜欢甚至有可能质疑的个性化反应,让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融入阅读对象,原汁原味地切入文本。让学生自己解答阅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从相关资料中寻找答案,而不越俎代庖。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真理,让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让学生感应作者的召唤,并恰当地作出应答,将学生阅读变成一种充满生命性与情感性的“对话”的个性化氛围。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
文本是“对话”的核心和依据。那么,作为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要建立起对话关系的第三方面的主体——教师,就必须要有重点地关注教材编写者选编文本在某册教材、在某单元的意图与教学要求及目标。教师要架起编者与学生、文本间的对话沟通之桥。教师还需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搭起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之鹊桥。教学中,教师只有独特地领悟、探索、发现文本,探寻文本内涵,开掘文本意蕴,挖掘文本本质,充分把握并发挥文本的优势,才能谈得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意义的感知、探寻,理解和感悟,从而激活文本语言,感应文本的召唤与浸润,进而培养语文素养,点燃创造的内驱力。教师更要树立民主意识与人本意识,搭建多方对话交流的平台。
再次,要创造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景,双向共进。
“对话”在一定程度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当走进同一个文本时,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这就需要教师去营造平等民主温馨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创造学生敢想敢说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对话”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指正,从而实现平等、民主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与共同进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12(B)—0018—01
“对话”是现代课程重要的主题词,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新课程目标的一部分,是评说语文教学的一个尺度。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实施这一理念,必须得真正理解和把握“对话”。
一、“对话”的误读
新课改以来,以往“师授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已被“师生互动”取而代之。课堂教学中,多了几分热闹,但热闹的“对话”中却隐藏着一些令人值得思考的现象。
1.普通的说话交流或泛泛讨论不等于“对话”。普通的对话交流,或脱离文本泛泛讨论,交谈没有明确话题,漠视了学生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不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多是“无主题变奏曲”。
2.平等对话不应是信马由缰。“对话”需要营造自由、轻松、平等的氛围,引导、调动学生与文本主动对话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话”不仅要受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牵引制约,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倾听参与,尤其要倾听学生内心思考的声音。
3.问答不等于“对话”。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不能简单地称为新课标里的“对话”的。新课标中“对话”理论的基础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对话”是学生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运动过程。
二、“对话”的思考
新课程实施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行为取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取向的转变,要求教师实现从传统阅读教学的灌输者向教育学意义上对话者上的转变。在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理论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阅读教学就是平等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对话理念,策略要多种多样。
首先,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阅读目标的实现,阅读过程的完成,阅读质量的高低,最终的落脚点、根本点在于学生自己。因此,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回归和体现,教师就要敢于并善于将学生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合而为一。本着让引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思想,教师应遵循学生阅读的思路,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与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特别喜欢甚至有可能质疑的个性化反应,让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融入阅读对象,原汁原味地切入文本。让学生自己解答阅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行从相关资料中寻找答案,而不越俎代庖。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真理,让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言语,让学生感应作者的召唤,并恰当地作出应答,将学生阅读变成一种充满生命性与情感性的“对话”的个性化氛围。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
文本是“对话”的核心和依据。那么,作为在学生与文本之间要建立起对话关系的第三方面的主体——教师,就必须要有重点地关注教材编写者选编文本在某册教材、在某单元的意图与教学要求及目标。教师要架起编者与学生、文本间的对话沟通之桥。教师还需要重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搭起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之鹊桥。教学中,教师只有独特地领悟、探索、发现文本,探寻文本内涵,开掘文本意蕴,挖掘文本本质,充分把握并发挥文本的优势,才能谈得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意义的感知、探寻,理解和感悟,从而激活文本语言,感应文本的召唤与浸润,进而培养语文素养,点燃创造的内驱力。教师更要树立民主意识与人本意识,搭建多方对话交流的平台。
再次,要创造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景,双向共进。
“对话”在一定程度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间的心灵交流和沟通。当走进同一个文本时,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这就需要教师去营造平等民主温馨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尊重学生的独特发现,创造学生敢想敢说的机会,及时对学生“对话”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指正,从而实现平等、民主的建设性的双向交流与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