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化学教学;开放性;问题;设计;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93—01
对开放性化学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力求在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我愿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设计开放性化学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
开放性化学问题不限于书面习题,可以是对实验、图表、装置和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案。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不能是全新的,学生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的背景也要尽可能地联系真实的化学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
[例一] CO2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气体。人类目前由于过多地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得空气中的CO2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但CO2在工业、农业方面还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料。根据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方式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你认为当前可减轻温室效应的方法有哪些?
(3) 用大棚种植蔬菜是现代农业所呈现出的特点。研究表明,如果增大大棚内的CO2的浓度,既可以保温,又可以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和高产;如果大棚与外界相通,大棚内的温度降低,农作物生长会减缓。为什么大棚内的CO2的浓度和温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题目以CO2的知识背景为材料,融合了化学、生物、环保、生产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能反映和锻炼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现象的能力。对于问题(1)大部分学生能联系自然现象,依据课本知识,通过思考,归纳出循环应在与CO2接触的动物、植物、水、岩石、土壤等之间进行等丰富多样的结论。对于问题(2)学生能根据环保知识、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等有关内容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合理的建议、甚至是创造性的建议。如节约与开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水电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开发固体技术,开发适应地球变暖技术等。问题(3)很开放,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最终要归结于“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上来。
[例二] 设计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解电质。
这是对课本问题改变角度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所生成盐的水解平衡。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相关的知识归纳、重组的过程,从而使同类知识系统化。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下列不同的方案:(1)取一定量的HA配置成0.1mol.L-1的溶液,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值;(2)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和盐酸溶液,加入相同的锌片,观察现象;(3)测定某浓度的HA溶液的pH值,然后将该溶液稀释100倍,再测定稀释后溶液的pH值;(4)取适量HA溶液,向其中加入甲基橙(呈红色),然后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NaA晶体,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5)配置NaA溶液测其pH值等等。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几种倾向性意见相互讨论,对各实验方案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比较和辨析,最后确定方案(5)为符合条件的最优方案。该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创造性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1.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新颖而有丰富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尽可能多的合理结论。如对例1,学生可从化学知识、生物知识、自然现象、规律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去思考。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
2.把握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最佳时机。当学习材料含有开放性的要素,适于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或以讨论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时,可考虑引入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会让学生遇到一些思维障碍,需要的教学时间也将相应的延长,思维的发散性和知识的系统性难以很好地兼顾,因而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不宜集中。实践证明,适时穿插开放性问题,循序渐进,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3.改变传统练习以学生个体为主体的单项训练模式,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索的平等参与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进入问题情境,充当角色,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师生互相评论和补充。面对学生列举的各种化学现象和设计的不同方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寻找规律,概括出结论。
编辑:张 昀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93—01
对开放性化学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力求在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是化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我愿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设计开放性化学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开放性化学问题的设计
开放性化学问题不限于书面习题,可以是对实验、图表、装置和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方案。问题所涉及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不能是全新的,学生通过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的背景也要尽可能地联系真实的化学现象和生产、生活实际。
[例一] CO2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的气体。人类目前由于过多地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得空气中的CO2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但CO2在工业、农业方面还有广泛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原料。根据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1) 请写出自然界中CO2的循环方式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你认为当前可减轻温室效应的方法有哪些?
(3) 用大棚种植蔬菜是现代农业所呈现出的特点。研究表明,如果增大大棚内的CO2的浓度,既可以保温,又可以促进植物快速生长和高产;如果大棚与外界相通,大棚内的温度降低,农作物生长会减缓。为什么大棚内的CO2的浓度和温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呢?
题目以CO2的知识背景为材料,融合了化学、生物、环保、生产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能反映和锻炼学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现象的能力。对于问题(1)大部分学生能联系自然现象,依据课本知识,通过思考,归纳出循环应在与CO2接触的动物、植物、水、岩石、土壤等之间进行等丰富多样的结论。对于问题(2)学生能根据环保知识、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等有关内容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合理的建议、甚至是创造性的建议。如节约与开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水电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开发固体技术,开发适应地球变暖技术等。问题(3)很开放,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最终要归结于“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上来。
[例二] 设计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解电质。
这是对课本问题改变角度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弱电解质所生成盐的水解平衡。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相关的知识归纳、重组的过程,从而使同类知识系统化。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下列不同的方案:(1)取一定量的HA配置成0.1mol.L-1的溶液,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值;(2)取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和盐酸溶液,加入相同的锌片,观察现象;(3)测定某浓度的HA溶液的pH值,然后将该溶液稀释100倍,再测定稀释后溶液的pH值;(4)取适量HA溶液,向其中加入甲基橙(呈红色),然后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NaA晶体,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5)配置NaA溶液测其pH值等等。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几种倾向性意见相互讨论,对各实验方案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比较和辨析,最后确定方案(5)为符合条件的最优方案。该题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创造性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 开放性化学问题的教学策略
1.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新颖而有丰富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探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尽可能多的合理结论。如对例1,学生可从化学知识、生物知识、自然现象、规律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去思考。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觉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
2.把握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最佳时机。当学习材料含有开放性的要素,适于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或以讨论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时,可考虑引入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本身的不确定因素会让学生遇到一些思维障碍,需要的教学时间也将相应的延长,思维的发散性和知识的系统性难以很好地兼顾,因而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不宜集中。实践证明,适时穿插开放性问题,循序渐进,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3.改变传统练习以学生个体为主体的单项训练模式,出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探索的平等参与关系。教师与学生一样进入问题情境,充当角色,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师生互相评论和补充。面对学生列举的各种化学现象和设计的不同方案,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从中寻找规律,概括出结论。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