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色不必对窍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脸色,所有人都不会陌生。对着镜子,看到的是自己的面孔,走进社会,瞧的是别人的尊容。正因为如此,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留心自己和观察别人的脸色。
  有这样一则史实:明朝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访,偶遇一乡下农妇在屋檐下喂猪。朱皇帝见此不由两眼发直,若有所思。身边随从见皇上发痴,静观默察,顿有所悟。
  当晚,太监便向皇帝禀告邀宠:“那个娘们儿已弄进宫内。”朱元璋不明其中玄机:“哪个娘们儿?”太监答道:“就是您早上看上的那个喂猪的女子。”
  朱元璋连忙说:“非也,非也!”太监大惑不解:“怎么会非也?早上,您一直对她目不转睛,一味微笑。我们都在边上看着呢。”
  朱皇帝此时恍然大悟:“我不是看她漂亮而笑,而是看她喂猪的模样,想到古人造字。檐下养家,岂不是‘家’乎?会意之处,故尔忍俊不住。”
  得!看皇上的脸色,拍马屁,劫持民女,这次是看走了眼。
  其实。在权势者面前,这类察言观色以献媚,吮痈舔痔而取宠的奴才,不止只是“中国特色”,凡有极权专制统治,这类事情就会层出不穷。
  苏联著名的天才音乐家,马克西姆·凡格罗夫曾回忆:一次,斯大林受邀出席音乐会。陪同领袖的随从们,个个诚惶诚恐,生怕有一丝差错。
  那天给斯大林安排的是四重奏专场。大幕拉开,领袖一看舞台,便面露愠色,怒气冲冲地问道:“为什么只有四个人?”未等回答,又生气地加了一句:“而且他们都坐着!”
  陪同的音协领导见领袖变脸发标,不敢怠慢,连忙问:“斯大林同志,那您看几个人合适?”
  “起码十个!”
  脸色就是命令!特别是领袖的脸色。于是,舞台导演急忙增调演员,台上的四名演员增加到十一人。大幕再次拉开,领袖见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落实,于是转嗔为喜,旁边的随从也随之松了一口气。
  从这次演出之后,苏联的舞台上就多了一种演奏形式——十一人组合。“四重奏”让伟大领袖创新为“十一重奏”,演员都必须得站着拉。这种十一人的小提琴合奏组合,风靡一时。
  世界著名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他的回忆录《见证》中曾谈到苏联音协主席赫连尼科夫的丑闻。一天,赫连尼科夫奉命到克里姆林宫向领袖汇报当年斯大林奖金作曲奖获奖名单。斯大林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低着头,不知在写着什么。赫连尼科夫毕恭毕敬地站在桌前,用一种柔和、愉快的声调念着获奖者的姓名,斯大林没有抬头,继续写。
  赫连尼科夫念完了,办公室内寂静无声。突然,斯大林抬起头来,望着赫连尼科夫,就像人们所说的“盯住他不放”。望着领袖冷峻的脸色,赫连尼科夫不知所措,脑子一片空白,“只觉得下身有一股暖流,这下他吓坏了,跳了起来,向门口倒退出去,嘴里喃喃地不知道说些什么……”门口的警卫一把抓住了他,将他拉进一间特殊的房间,迅速脱下他的裤子,帮他擦洗干净。用肖斯塔科维奇的话说,“在领袖和导师面前尿裤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是一种荣誉,一种高级的乐趣,一种高级的奉承。”
  这种被伟大的革命领袖冷峻的脸色和严酷的目光吓得尿裤子的故事,对于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仿佛是天方夜谭,但在“斯大林独裁”的年代,确确实实是常有的事。肖斯塔科维奇所描绘的是一幅在极权高压统治下,知识分子如何无辜获罪,忍辱含垢地生活的可怕图画。尽管知识分子有自己的艺术见解与追求,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但这一切,都被独裁者踩在脚下,他们最终不得不奉令承教,迎合独裁专制者一个人的口味。
  在一个极权专制的社会制度下,对于一个拥有无限权力而不受民主监督的人来说,自恃高明、一贯正确、自以为无所不懂、无所不能也是极为正常的。
其他文献
在深山密林里,猎人与黑熊相遇。  猎人举起了猎枪,黑熊举起前爪作降服状,说:“请不要开枪。万事皆有商量!您不就是想要皮衣吗?如果开枪会损坏您的皮衣。”  猎人觉得有理,于是把枪口上移至黑熊的头部。  身大头小的熊,给猎人产生了“笨”的感觉。黑熊头部的面积明显比身体小多了,嘴巴又比头部小些,但却是要害,只要开枪,仍能一枪致命。熊嘴在说话中一张一合的,枪口不容易对准。再看这黑熊,通身乌亮柔美——确是一
期刊
那样的一个女子,似哺育了她的富士山一般,有着宁静炽热的美。她温良谦恭,心性似她的名字纤尘不染——雪子,生于19世纪的扶桑女子,和所有二八年华的女儿一样,在豆蔻年华里,无数次地许下最纯真的爱情梦想。  老天有眼,她的祈愿终于成真。她遇到了那个叫李叔同的中国男人。四目相对的一刹那,他瞬间便捕获了她的芳心。他比她大许多,并且,在故国家园里有妻有子,然而,她依旧爱了,倾心掏肺。  那个男人简直是个天才,音
期刊
中国有句谚语: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第一代成功者往往只将财富交给子女,却无法将做人处世,立身守业的智慧传授下去,从而形成后继无人的惨剧。而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荣氏家族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后继者们不仅没有依靠祖辈的财富,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赢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延续了整个家族的传奇。  荣氏家族的成功,是和他们的创始人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的处世智慧分不开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荣氏集团从国外引进
期刊
有着120年历史的世界顶级品牌车奔驰,一直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其品牌形象、外观设计、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等都无与伦比。你知道吗?奔驰是这样做起来的。  一天,一位新员工到德国奔驰中国分公司报到,按规定,他要到公司二楼行政部领取办公用品。也许是听到进来的脚步声,正埋头工作的女职员突然抬起了头,满脸微笑看着他。  新员工走到女职员跟前,轻声问道:“请问,你是徐小姐吧,是在这里领办公用品吗?”  “是的。”
期刊
对于中国烟民而言,最直接的接触物当属烟盒。此前,针对烟盒包装、警示语等,已有政协委员、控烟专家、法律界人士纷纷上书相关部委,然均未得到满意答复。事实上,卷烟包装盒的方寸之地,正是国际控烟战役的重要战线之一。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宁要烟盒漂亮,不要公民健康”的烟草公司乃至烟草主管部门,共同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这些谎言掩盖了烟草真正的危害性。    美丽的谎言    很多烟民会注意到,“中南
期刊
旧社会造成许多畸形婚姻,有钱人讨小老婆,却给独生子娶大媳妇,“女大三,抱金砖”是最低标准。女方比男方大五六岁、七八岁司空见惯。财主们为了早抱孙子、四世同堂,儿子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提前。那时候结亲讲门当户对,有钱人是少数,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小,所以这种婚姻谈不上幸福。  童养媳是旧社会陋习之一,与小女婿相反,童养媳是收养穷人家的女童,准备养大做媳妇。这种事财主不做,他们讲门当户对;穷人做不了,他们养不起
期刊
10多年前,一位导演因为买我的剧本,送我一只陶罐,大概是因为给我的价钱太低,赔上一只陶罐,也好让我们双方的心理都平衡。  陶罐其貌不扬,灰灰土土的,上面还有一些裂痕。导演却说,这是一件宝贝,会值几个钱的。让我好好地保存。我不知道它的价钱,也不知道它是哪个年代的,但一家人还是希望它真是一件值钱的物件。  陶罐是易碎品,为了保护它,我把它高高地放在书架的顶端,爱人建议最好做个玻璃罩,再配一个底托,这样
期刊
周末,我正跟大刘下象棋,老婆回来了。“姑娘要交钱买电脑,学校要每个学生自备一台。”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婆接着说:“你老爸在乡下被车给撞骨折了,打电话来要你筹钱做手术呢!”  怎么老爷子受伤了,电话倒打到儿媳那儿去了呢?我正在诧异,老婆又说,“还有下个月我妈过六十大寿,姐姐说这次让他们来一次海南双飞游,费用由我们两家分担。”老婆一个劲儿地说着要钱的事儿,弄得我头都大了。“我粗略算了一下,至少也得拿出
期刊
邻居的老人真慈祥,真安静,包括他的生活。  阳光洒下来,星星点点。老人端坐在葡萄架下,似乎在细细地嗅阳光的芬芳,享受被阳光晒暖的感觉。我被诱惑了,走近他,跟他聊天。都说沧桑的老人是一本智慧的书,我要看看他人生的绚烂,学学他的慧心。  老人说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现在的生活,安详有什么好?他没有享受安详生活的权利,是岁月强迫他这样与世无争。  “因为我一辈子没有冒过险,现在真后悔。”老人的话是真诚的,他的
期刊
我妈是个大戏迷,迷京剧迷得一塌糊涂。我也从小耳濡目染,喜欢看京剧。前一段时间看了两出戏,惊。  先是当红青衣李胜素演出的悲剧《谢瑶环》。田汉的这部戏,说的是武则天的女钦差谢瑶环,女扮男装、深入民间、为民除害、忍辱负重、并与侠客产生爱情;最后瑶环为奸人所害,就在女皇亲自赶来救她之前,在酷刑下屈死;侠客不受封赏,浪迹江湖。  看到最后,我调整好自己的每根神经,准备沉浸在悲壮里。结果刑场上武则天突然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