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观察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从产业环境、投融资渠道、传播渠道、人才培养、公众展映五个方面,对国际纪录片节对纪录片产业格局带来的影响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纪录片节;纪录片产业;格局;影响
近些年,随着纪录片交易市场的设立和纪录片节运营模式的成熟,国际纪录片节已成为构建纪录片产业的一种助力,在传递和交流文化价值的同时,其商业潜能越来越凸显。从历史长度、行业影响力、专业特色等方面来看,世界上知名的纪录片节有:波兰克拉科夫纪录片节、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动画电影节、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节、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常常被并称为世界七大纪录片节。除此之外,像威尼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佛罗伦萨国际纪录片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在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中国,首先必须提到的就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平台。经过13年的发展,已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具特色的模式,打造了一个集评奖、展映、培训、论坛、交易于一体的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并成为国际纪录片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每年逾百家中外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播出媒体、制作和发行机构,逾千名中外纪录片国际买家、制作人、导演等汇聚广州纪录片节,进行纪录片交流和交易。
广州纪录片节始于2003年,第一届叫“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设了主题评奖、影片观摩和学术讲座环节,13个国家的147部纪录片参评,让中国的主流纪录片再一次进入了国际电视市场的视野,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更名为“广州纪录片大会”,并首次在现场进行中外纪录片交易,成功创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1年,该活动正式升格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建立起了一个成熟的中外纪录片交流平台,与国际纪录片电视机构制作人、发行商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同时,已逐渐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5年,广州纪录片节已经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612部作品参评参展,各类项目意向签约额达到了3.84亿。纵观广州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交易平台渐趋成熟,从最初的现场纪录片成片销售开始,到纪录片方案预售、制作人培训、市场专业论坛等,从现场交易到网上版权交易,交易方式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广州纪录片节在向着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与国际纪录片产业全面接轨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权威发布产业政策,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发布的产业政策和举措,都会引起国内外纪录片业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开幕式上颁发了“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获奖奖项,包括优秀国产纪录片短片、中篇和长篇,优秀国产纪录片播出机构、制作机构和栏目、优秀国产纪录片导演和编剧,奖金总额高达500万元,这是自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总局首次拿出500万元重奖优秀国产纪录片和优秀制作人才、制作播出机构,这是扶持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2015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启动仪式的权威发布上提出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中国”概念,即:中国梦、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变化。希望中外纪录片人,都来关注中国变化、聚焦中国发展。并在培育精品、壮大产业、培养人才、扩大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鼓励卫视频道在“920”节目带播出优秀纪录片,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积极培育纪录片市场主体,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民营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纪录片生产经营,不断开发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计划,扶持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短纪录片,培养和发现人才;鼓励中外合拍“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
相比国家直接投入资本到纪录片领域,由国家建立规则,引导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纪录片市场显得更加有意义。健康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广州纪录片节已成为被国内外业界认可的发布国家纪录片产业政策的权威平台,发布的政策和举措,不仅让国内纪录片人有了更大的创作动力和热情,而且让国外的纪录片业界看到了中国纪录片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对纪录片市场未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二、以方案预售为核心,建立纪录片投融资渠道
方案预售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市场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构建纪录片产业最重要的战略工具。2004年,市场预售的创始人——加拿大福恩斯制作公司总裁方佰德(Pat Ferns)第一次将这一新鲜的销售模式引入中国,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创办了“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纪录片方案”预售培训和交易模式,其目的是让更多有想法的纪录片人得到资金及播出平台的支持。这是一个纪录片非成片展示的平台,纪录片导演可以带着他的构思、用拍摄积累的素材剪辑成的片花向国内外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进行推介,这是中国纪录片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检验的开始。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从中学习到如何为纪录片产品进行融资,如何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讲好故事吸引买家投资。在学习、适应预售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人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国题材的期望,同时了解了国际市场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扩大了市场视野,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州纪录片节每年都会向全球征集纪录片预售方案,提案征集不受题材、形式、地域和制作阶段的限制。最终将选出30个具有国际销售潜力的方案,在广州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环节中进行国际预售。并且邀请有国际联合制作经验的导师对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的纪录片制作方案的导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预售的开场白、亮点、逻辑主线、内容简介、核心、特别策划以及结束语。教授预售者如何寻求并加强个人交流技巧以增加预售的个人风格,如何将故事讲述得明晰、简洁、有见地以增强吸引听众的能力等等。来自全球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根据预售项目内容陈述及片花,来决策是否对该预售方案进行投资合作。同时,还会邀请国际顾问和买家评选出当年“最具潜力销售方案”。 广州纪录片节13年来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中国纪录片导演,超过90个纪录片预售提案通过广州纪录片节赢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机会,“中国题材”开始借此平台成批走向国际市场。比如2009年《千锤百炼》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得第一笔投资资金,影片启动正式拍摄,最终获得了201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2年荣获最佳预售方案的《不完美的精彩》后来作为唯一的亚洲方案入围北美最大纪录片市场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最佳预售方案环节;2013年《中国梵高》提案拿到丹麦电视台联合制作和加拿大电视台预售,并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另外还有《造云的山》《活着》《归途列车》《烈日灼人》《我的诗篇》等方案在广州节上成功获得投融资并启动拍摄。
三、融合国内外传播渠道,凸显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功能
传播渠道的融合是构成纪录片产业链条中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关键。广州纪录片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首先将国内的视频播出渠道引入交易平台,如SMG纪实频道(现在是DocuChina真实传媒)、北京高清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已是广州纪录片节的常客,后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频道、国际频道纷纷加入到广州纪录片节的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中。其中,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成为广州纪录片节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每年都会在纪录片节上举办专门的论坛、新闻发布会及首映仪式等。
一个电影节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是否高,可以从参节的国际电视台的数量看出。历年来,日本的NHK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韩国的KBS电视台,澳大利亚的SBS电视台,加拿大的CBC/SRC电视台,美国的PBS电视台、探索频道、A
关键词:纪录片节;纪录片产业;格局;影响
近些年,随着纪录片交易市场的设立和纪录片节运营模式的成熟,国际纪录片节已成为构建纪录片产业的一种助力,在传递和交流文化价值的同时,其商业潜能越来越凸显。从历史长度、行业影响力、专业特色等方面来看,世界上知名的纪录片节有:波兰克拉科夫纪录片节、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和动画电影节、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加拿大DOC TALK电影节、加拿大HOT DOCS国际纪录片节、澳大利亚AIDC国际纪录片大会、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常常被并称为世界七大纪录片节。除此之外,像威尼斯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佛罗伦萨国际纪录片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在业界也占据一席之地。而在中国,首先必须提到的就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广州纪录片节”),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平台。经过13年的发展,已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具特色的模式,打造了一个集评奖、展映、培训、论坛、交易于一体的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并成为国际纪录片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每年逾百家中外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播出媒体、制作和发行机构,逾千名中外纪录片国际买家、制作人、导演等汇聚广州纪录片节,进行纪录片交流和交易。
广州纪录片节始于2003年,第一届叫“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开设了主题评奖、影片观摩和学术讲座环节,13个国家的147部纪录片参评,让中国的主流纪录片再一次进入了国际电视市场的视野,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004年,更名为“广州纪录片大会”,并首次在现场进行中外纪录片交易,成功创建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1年,该活动正式升格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建立起了一个成熟的中外纪录片交流平台,与国际纪录片电视机构制作人、发行商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在推动中国纪录片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同时,已逐渐打造成了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纪录片交易平台。2015年,广州纪录片节已经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来自88个国家和地区的3612部作品参评参展,各类项目意向签约额达到了3.84亿。纵观广州纪录片节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交易平台渐趋成熟,从最初的现场纪录片成片销售开始,到纪录片方案预售、制作人培训、市场专业论坛等,从现场交易到网上版权交易,交易方式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广州纪录片节在向着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与国际纪录片产业全面接轨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权威发布产业政策,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发布的产业政策和举措,都会引起国内外纪录片业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开幕式上颁发了“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获奖奖项,包括优秀国产纪录片短片、中篇和长篇,优秀国产纪录片播出机构、制作机构和栏目、优秀国产纪录片导演和编剧,奖金总额高达500万元,这是自2010年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总局首次拿出500万元重奖优秀国产纪录片和优秀制作人才、制作播出机构,这是扶持和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2015年,总局在广州纪录片节启动仪式的权威发布上提出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四个中国”概念,即:中国梦、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变化。希望中外纪录片人,都来关注中国变化、聚焦中国发展。并在培育精品、壮大产业、培养人才、扩大交流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鼓励卫视频道在“920”节目带播出优秀纪录片,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的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积极培育纪录片市场主体,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民营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纪录片生产经营,不断开发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通过“百人百部中国梦短纪录片”计划,扶持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短纪录片,培养和发现人才;鼓励中外合拍“中国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
相比国家直接投入资本到纪录片领域,由国家建立规则,引导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纪录片市场显得更加有意义。健康的体制和机制才能营造健康的产业环境。广州纪录片节已成为被国内外业界认可的发布国家纪录片产业政策的权威平台,发布的政策和举措,不仅让国内纪录片人有了更大的创作动力和热情,而且让国外的纪录片业界看到了中国纪录片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而对纪录片市场未来更为广阔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二、以方案预售为核心,建立纪录片投融资渠道
方案预售是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市场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构建纪录片产业最重要的战略工具。2004年,市场预售的创始人——加拿大福恩斯制作公司总裁方佰德(Pat Ferns)第一次将这一新鲜的销售模式引入中国,在广州纪录片节上创办了“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纪录片方案”预售培训和交易模式,其目的是让更多有想法的纪录片人得到资金及播出平台的支持。这是一个纪录片非成片展示的平台,纪录片导演可以带着他的构思、用拍摄积累的素材剪辑成的片花向国内外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进行推介,这是中国纪录片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检验的开始。中国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从中学习到如何为纪录片产品进行融资,如何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讲好故事吸引买家投资。在学习、适应预售的过程中,中国纪录片人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对中国题材的期望,同时了解了国际市场对产品的标准要求,扩大了市场视野,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州纪录片节每年都会向全球征集纪录片预售方案,提案征集不受题材、形式、地域和制作阶段的限制。最终将选出30个具有国际销售潜力的方案,在广州纪录片节市场活动环节中进行国际预售。并且邀请有国际联合制作经验的导师对最具国际销售潜力的纪录片制作方案的导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预售的开场白、亮点、逻辑主线、内容简介、核心、特别策划以及结束语。教授预售者如何寻求并加强个人交流技巧以增加预售的个人风格,如何将故事讲述得明晰、简洁、有见地以增强吸引听众的能力等等。来自全球播出机构的采购编辑根据预售项目内容陈述及片花,来决策是否对该预售方案进行投资合作。同时,还会邀请国际顾问和买家评选出当年“最具潜力销售方案”。 广州纪录片节13年来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中国纪录片导演,超过90个纪录片预售提案通过广州纪录片节赢得国际联合制作融资或引荐机会,“中国题材”开始借此平台成批走向国际市场。比如2009年《千锤百炼》在广州纪录片节上获得第一笔投资资金,影片启动正式拍摄,最终获得了2011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2012年荣获最佳预售方案的《不完美的精彩》后来作为唯一的亚洲方案入围北美最大纪录片市场Hot Docs(加拿大国际纪录片节)最佳预售方案环节;2013年《中国梵高》提案拿到丹麦电视台联合制作和加拿大电视台预售,并入选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另外还有《造云的山》《活着》《归途列车》《烈日灼人》《我的诗篇》等方案在广州节上成功获得投融资并启动拍摄。
三、融合国内外传播渠道,凸显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功能
传播渠道的融合是构成纪录片产业链条中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关键。广州纪录片节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首先将国内的视频播出渠道引入交易平台,如SMG纪实频道(现在是DocuChina真实传媒)、北京高清纪实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已是广州纪录片节的常客,后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频道、国际频道纷纷加入到广州纪录片节的交流和交易的平台中。其中,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成为广州纪录片节的独家战略合作伙伴,每年都会在纪录片节上举办专门的论坛、新闻发布会及首映仪式等。
一个电影节在世界上的认可度是否高,可以从参节的国际电视台的数量看出。历年来,日本的NHK电视台和富士电视台,韩国的KBS电视台,澳大利亚的SBS电视台,加拿大的CBC/SRC电视台,美国的PBS电视台、探索频道、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