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到处都体现着信息数字化的革新,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大众化、人性化的发展,人机交互越来越透明容易。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在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日益频繁的交往和交流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如何正确运用好信息技术工具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主阵地的信息技术课堂更要以教育学生正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已任,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并强调指出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习惯
信息习惯强调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自律行为。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信息行为主体有很强的隐匿性,因此虚拟世界中更多的需要依靠信息行为主体的自律来实现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即要求个人具有“慎独”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促成“知行合一”。
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一些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计算机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如不随意下载来路不明或不正规网站上的可疑文件,运行下载的文件之前,应先用杀毒软件扫描,加强密码和账号管理,保护系统和数据安全等。
网络论坛BBS是当前网络应用中信息交流发布的技术之一。但是,我们通过访问一些bbs论坛,就可以发现,许多论坛中充斥大量的无聊的垃圾信息,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造谣、诽谤的帖子。在讲授BBS应用的教学过程可中,我通过一些身边的实例(例如:扬州晚报上的一则报导:一个造谣帖,赔了2000块),来教育学生,在BBS中灌水时,时刻注意信息发布的针对性、正确性,不要盲目跟帖,更不能发布侵权的信息,从而造成犯法行为的出现。
2、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信息情感
信息情感包含积极的信息态度、信息意识和健康的信息情感。
积极的信息情感表现在敢用和想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能够健康地、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要有信息的财富意识和信息的可使用意识。另外,还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化重塑、情感传递的功能。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改进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教授图像处理的一节时,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出一个总任务--每人制作一套家庭电子相册,来贯穿整章的学习,利用所学的图像裁剪修补,图像合成,图像的色彩调整等知识来对学生童年时代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加工、润色,学生在学习与操作过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点滴之时体验长辈的关爱之情,让美好的情感渗透于学习、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达到技术传授的目的。
另外,在认真做好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结合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老师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富有情感的课堂。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3、培养学生符合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主要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非法存取信息、信息责任归属、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信息的授权等。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里面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时刻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认识到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即科学技术的掌握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的,对于反社会、反人类的利用科学技术的行为要加以识别、摒弃。要认识到当前有些科技人才不顾后果地利用科学技术导致危害社会的现象。
在讲解计算机安全与防范一节时,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我举例讲到计算机病毒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巨大损失。如电脑病毒“CIH”,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被毁,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发作,继续造成更大破坏。如“熊猫烧香”病毒的危害事实。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感到了痛惜与愤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并介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除重视社会的人文因素外,还要注重个人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其次,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创新。例如,在讲解多媒体信息加工一节时,我只做了一般性的入门技术指导及如何正确应用系统自身的帮助功能后,就布置实践内容,放开手脚,让学生自我探索技术的应用、设计方法,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加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涌现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技能,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尽量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精神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并强调指出了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人文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体现为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习惯
信息习惯强调人们在信息活动中的自律行为。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具有高度开放性和虚拟性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信息行为主体有很强的隐匿性,因此虚拟世界中更多的需要依靠信息行为主体的自律来实现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即要求个人具有“慎独”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促成“知行合一”。
在浏览网络信息时,一些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计算机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如不随意下载来路不明或不正规网站上的可疑文件,运行下载的文件之前,应先用杀毒软件扫描,加强密码和账号管理,保护系统和数据安全等。
网络论坛BBS是当前网络应用中信息交流发布的技术之一。但是,我们通过访问一些bbs论坛,就可以发现,许多论坛中充斥大量的无聊的垃圾信息,甚至还会出现一些造谣、诽谤的帖子。在讲授BBS应用的教学过程可中,我通过一些身边的实例(例如:扬州晚报上的一则报导:一个造谣帖,赔了2000块),来教育学生,在BBS中灌水时,时刻注意信息发布的针对性、正确性,不要盲目跟帖,更不能发布侵权的信息,从而造成犯法行为的出现。
2、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信息情感
信息情感包含积极的信息态度、信息意识和健康的信息情感。
积极的信息情感表现在敢用和想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能够健康地、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要有信息的财富意识和信息的可使用意识。另外,还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化重塑、情感传递的功能。
情感,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和思考中。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与价值观,并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改进以往只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观念和做法,赋予教学内容鲜活的生命力。比如:在教授图像处理的一节时,采用任务驱动法,给出一个总任务--每人制作一套家庭电子相册,来贯穿整章的学习,利用所学的图像裁剪修补,图像合成,图像的色彩调整等知识来对学生童年时代的老照片进行修复、加工、润色,学生在学习与操作过程中,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童年,在重温童年的快乐点滴之时体验长辈的关爱之情,让美好的情感渗透于学习、问题解决之中,并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达到技术传授的目的。
另外,在认真做好将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结合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重视师生关系的构建。老师要有强烈的教学激情,让课堂成为富有情感的课堂。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3、培养学生符合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主要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非法存取信息、信息责任归属、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信息的授权等。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里面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存在大量不良信息,时刻威胁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认识到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即科学技术的掌握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的,对于反社会、反人类的利用科学技术的行为要加以识别、摒弃。要认识到当前有些科技人才不顾后果地利用科学技术导致危害社会的现象。
在讲解计算机安全与防范一节时,在讲述病毒、黑客等内容时,我举例讲到计算机病毒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巨大损失。如电脑病毒“CIH”,98年4月26日造成全球6000万台计算机被毁,此后每年的4月26日定期发作,继续造成更大破坏。如“熊猫烧香”病毒的危害事实。触目惊心的事实让学生感到了痛惜与愤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起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并介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4、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除重视社会的人文因素外,还要注重个人方面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养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生活态度。其次,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创新。例如,在讲解多媒体信息加工一节时,我只做了一般性的入门技术指导及如何正确应用系统自身的帮助功能后,就布置实践内容,放开手脚,让学生自我探索技术的应用、设计方法,围绕主题进行创作加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涌现了大量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技能,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尽量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人的情感、价值、态度体系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发展,将人文精神融入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和探索,让健康美好的情感伴随在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不断得到精神上的充实,用人文精神去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