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英雄首次呈现个人音乐世界

来源 :Q娱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ing_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初,The White Stripes乐队正式宣布解散,Jack White说他以后再也不想加入任何乐队了。“我这辈子玩过三个乐队(The White Stripes、The Raconteurs、The Dead Weather),很多话作为乐队成员不方便说,但假如我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出现,那说什么都无所谓了。”
  《Blunderbuss》完全是一次属于Jack White自己的音乐之旅。光看专辑封面,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僻鬼—暗蓝的天空下,一只毛色暗沉的大鸟停在他肩膀上,感觉特像个刚进入青春期、看什么都不顺眼的高中男生;但如果你仔细看看他的履历,就会发现White其实有过很多跟别人合作的经历。另外,Jack White的原名其实叫Jack Gillis,后来跟Meg White结婚并组建The White Stripes后才把姓氏改成了White,算得上“夫随妻姓”。如果你重看一下The White Stripes的现场,就会发现他在台上其实热情似火,和Meg配合默契,并不停激发她迸发出更强大的能量。
  任何乐队成员在单飞后的作品,都会被人拿来和乐队比较。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担心Jack White在单飞后能否维持The White Stripes中如火的热情,毕竟一支化学作用如此强烈的乐队总会让人觉得缺一不可。
  令人欣慰的是,《Blunderbuss》将所有的担忧一扫而空。这张专辑传达出紧凑而原始的魅力,毫无保留,令人陶醉,水准绝不亚于任何一首The White Stripes的作品。当然,我们依然怀念The White Stripes,但《Blunderbuss》所呈现的状态是前所未有的:自由自在,又充满深度和完整性。White使每首歌都散发着他的个人魅力,将摇滚、乡村和节奏布鲁斯尽收囊中,其中以他翻唱美国上世纪60年代节奏布鲁斯歌手Little Willie John的金曲“I'm Shakin'”最为明显。这首歌不仅展现了White对曲调律动的准确定位与把握能力,还展现了他在改编歌词上的天赋;而恢弘的“Hypocritical Kiss”,则完全是The White Stripes的“Dead Leaves and the Dirty Ground”的歌剧版,冲动而沉静;在“Weep Themselves To Sleep”里,高贵而带刺的吉他、力度十足的华丽钢琴,以及White声音里标志性的热血,都让人爱不释手。
  这腔热血在“Love Interruption”里体现得更加明显。White唱道:“我想用爱轻轻抓起自己,推出门外,把脸按在地上。”更狠的还在后面:“我想用爱杀了我的母亲,把她带到另一个世界,地狱和天堂都行。”节奏布鲁斯新星Ruby Amanfu在这首歌中献声,多少缓解了歌词带来的不安感觉;White在面对这些潜在的暴力欲望时,总能构建出谜一样的氛围。
  “Freedom At 21”是整张专辑中最朗朗上口的一首歌,不仅因为旋律改编自The White Stripes的金曲“7 Nation Army”,怒火冲天的歌词也很适合在看现场时吼出来:“她不在乎伤我有多深,她不在乎我为何痛苦,因为她生活在自由的21世纪”—如此简单而冲动的歌词,却依然让听者饶有兴致地猜测其背后的隐喻。另外,如乡土气息浓重的自传式歌谣“Hip (Eponymous) Poor Boy”,又如醉醺醺的“Trash Tongue Talker”,都在避免直接表达。弦乐、钢琴、急速而无章法的人声以及总处在失控边缘的吉他—这些都构成了White疯狂而焦躁的个人音乐世界。
  正如White自己在“Hip (Eponymous) Poor Boy”中唱到的那样:“有时候,我会感到一丝凉意,每当歌声俘虏我时,我都感到一丝兴奋。”那些无法传达的信息,正是《Blunderbuss》所释放出的傲人能量。Jack White说的没错:“当你脑中有如此多的想法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单打独斗,而不是再组支乐队,把时间浪费在交流和协调上。”★★★★
  文/Victoria Segal 译/王戈
  推荐曲目:Love Interruption/Weep Themselves To Sleep
其他文献
跟乌兰聊天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她快人快语,思维活跃,带给你的永远是一种热情洋溢向上的气息。也许是蒙古族人的天性使然,乌兰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和乐天精神,很容易感染她周围的每一个人。乌兰永远不会觉得工作苦和累,因为她认为,人活着就得快乐。作为一名品牌经理人,也许这就是她所具有的个人品牌。   感染自己再感染别人从大学毕业至今,我已经做了9年的媒体品牌营运工作。从《新周刊》、《南方体育报》到现在的《南
期刊
用“陶醉”来描述杨建伟对泰拳的热爱,绝对是准确的。他不断重复着“非常喜欢”这四个字,并异常坚定地说:“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像是对记者说,更像对自己一表决心,言语之中流露出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  见到杨建伟的时候,他刚在体育中心的运动场上跑完五千米,为泰拳训练热身。1.8米左右的“海拔”,黑色体恤,泰拳运动短裤,满脸、满身的汗水,再加上运动之后脸上泛起的潮红,这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俨然一个充满活力的
期刊
在浮夸的流行音乐工业与商业环境的背后,虚假繁荣的音乐现状掩盖了香港“几乎没有摇滚乐环境”的这样一个事实。在内地近年来音乐节逐渐水涨船高的趋势下,香港本土终于出世了一个Clockenflap音乐节。它起步艰难,不过,它是免费的。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是一个动辄就有乐队过去巡演、大型演唱会时常爆满的地方。事实上,红磡体育馆可能确实是为Lady Gaga这样的艺人所准备的,港台流行明星更不在话下。而
期刊
对于约翰·列侬(John Lennon)这样的传奇音乐人来讲,他的每张专辑,围绕着唱片内外,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即使像《Rock‘n’Roll》这样并不算太有名的唱片,同样也不例外。  封面设计催生专辑之名  《Rock‘n’Roll》是约翰·列侬(John Lennon)在1975年推出的一张专辑,也是他音乐生涯中,唯一一张全部由翻唱曲目组成的唱片。  时间来到1974年9月,当时列侬的助理庞
期刊
一位成功的CEO不仅是企业的领军者,同时还是企业品牌的另一个符号。有的时候,CEO的成与败牵动着整个公司的神经,因为越来越多的投资分析师认为,不能有力经营企业声誉的公司最终会在盈利上受损,而CEO和公司高管的形象也会直接影响分析师对公司的评价和公司的盈利状况,这是对欧洲和亚太区的282位投资分析师进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这种结论会让普通的投资者们更加偏执地认为某一个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CEO能量
期刊
1956年,艾森豪威尔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在竞选承诺当中,他允诺,当选之后,美国劳工的最低小时工资将会史无前例地涨到1美金以上。在这样一片繁荣的经济环境当中,人们会把更多注意力挪到娱乐上。所以那一年的美国流行音乐非常发达。一位明星也冉冉升起,从一个卡车司机,变成了另一个叫做猫王的人。除此之外,那一年还有很多好歌与精彩的故事。  王硕:欢迎大家回到坏蛋调频,我们继续来说流行音乐历史上那些难逃的经典。 
期刊
对于麦当娜来说,过去的十年是一位中年艺人处于身份认同转折点上的十年,她的身份算是电影导演吗?或是想自封为JK·罗琳那样的儿童作家?还是想把自己扮成Duncan Bannatyne(苏格兰人,企业家、慈善家、作家),在墨西哥和俄国开设健身房的女老板?但是有一种身份,毋宁说是使命,是迄今为止对她而言最宝贵的,但似乎恰恰被她忽略了,这个身份就是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偶像—麦当娜。她到底是怎么了?  麦
期刊
袁志聪,香港知名乐评人,香港著名音乐杂志《音乐殖民地》(双周刊,英文简称MCB)创始人。2004年10月21日,这本成立10年之久的独立音乐杂志的10周年纪念刊,却成了休刊号。  在独立音乐新闻匮乏的整个上世纪90年代,内地乐迷除了千方百计从打口带和打眼盘中得到一些欧美音乐,再有,就是光顾现在依然还在苦心经营的唱片店“傅雄的店”,购买从香港“进口”过来的MCB杂志。在创刊以来的十年中,这本半月刊音
期刊
Liars 的MV总能在意料之中出其不意,两年前内涵之作《Scissor》的一惊一乍还没让人完全消化,今年为新专辑造势的新MV中,乐队的三个成员又再次迫不及待地相继“奔赴黄泉”。让我们知道待在这个乐队里主唱的福利就是可以最后一个被“弄死”,并且还能得到更多死亡过程的特写镜头。  在美国这个盛产连环杀手的国度,你总得提防那些表面看上去斯文老实的人,他们最擅长用平凡的外表来掩饰变态的内心——比如邻街干
期刊
在Justin的邀请下,《Q》在计划外,参加了英国女唱作人Anna Calvi在香港的演出现场。她红衣红唇,脚踏10cm高跟鞋,从容不迫地踩着效果器,并在吉他上飙出一段段让人叹为观止的solo。  演出恰好在之前谈到的Grappa’s Cellar举办,位置颇便利,在中环一所大楼的地下,毗邻几个独立画廊。据说在香港,住在港岛的外籍商务人士甚少去九龙,所以中环自然成为了高端商业的中心。高古轩等知名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