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陶都宜兴钦慕已久。范蠡的传说,梁祝的故事自是令人神往,悠久的紫砂文化,清雅的阳羡茶香更是叫人迷恋,还有竹海,还有太湖,还有许多的古今名人如除三害的周处,词人陈维菘,画家徐悲鸿、钱松喦、吴冠中、范保文,演奏家闵惠芬,科学家周培源,清华校长蒋南翔,众多制陶名家……的故里,都值得走走。于是决定,这个长假在宜兴度过。

竹海深处寻太湖源头
蓝天,白云。人流,镜湖。
此镜湖真的像由两只镜片组成,清澈,清凉,清幽,清净,一身长途旅行的疲与累顿时就有了洗濯之感,凉爽得很哪!那两泓清波实在是美,真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游上一回。还是别瞎说了,这样清泠泠的水可不敢玷污啊——据说出现过桃花水母的,镜湖中建有一水母亭就是用来观赏这桃花一样的水中小精灵的,六亿五千万年前比恐龙还要早的活化石啊,能生长在这镜湖之中,可见其水质之好了。
一惊一乍地走过浮于水面之上的铁索桥,刚舒上一口气,眼前就溢过一片翠绿,一片沁人肺腑凉意袭人的竹之翠绿,仿佛一缸绿色的清泉向你哗哗倾泻下来,于是你知道,这就是竹海,宜兴最出名的竹海。其实在中国被誉为竹海的地方多了,同在江苏境内的溧阳就有,还有四川、江西、湖北、贵州,都有。宜兴的竹海纵横绵延一万亩,却又与别处竹海的幽僻森然不同,这里虽为竹的海洋,那竹却多为胳膊粗细,漫山遍野,亭亭玉立,并不显得拥挤,五月的阳光可以照进来,山间的清风可以吹进来,让人既感觉到凉爽,又不显得寒气逼人。
这里的山叫黄塔山,并不算高,不过已经是江南之最了,江南能有几座高山呢?迤迤逦逦地沿着石板小径走,只觉着一阵阵的轻风自竹林间缓缓吹来,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恰似竹海涛声,清清雅雅的,痒丝丝的,像有条无形的绸带微微拂过面颊,惬意极了。路边还有小瀑布,汩汩地流,飞珠溅玉;还有芬芳馥郁的小野花,黄的为苦菜花,白的是野蔷薇,点缀在竹林里,盛开在清流边,清新无比,娇俏异常,有点诗兴的人止不住就作起诗来了,这样一处清隽苍翠的竹海,还不足以让人大发诗兴吗?这些诗就刻在小径两边的山石上:绿竹入幽径,青箩拂行衣。或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有的干脆就两个字画龙点睛“飞流”,雄浑遒劲,高二适的墨迹呢。最长的也不过五言绝句,宋代的云庵禅师写的:入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游人看不厌,岚翠泼空濠。非常写实,那寂照寺果真就在竹林深处,明黄的山门,一株古银杏,飞檐斗拱,也不见有多少特别,懒得进去。走远了,才知道这山间石径是有名字的,翡翠长廊,瞧瞧这名儿起的,多浪漫多有诗意!
再走不远,便是一竹庐,道是清凉亭,两层,正好休憩。观赏亭前展出的许多摄影图片。那图片皆取自竹海,端的诗情画意,极是养眼,正做了极好的宣传。亭前还有两块硕大奇石,有题字说是米芾收藏的,也不知真假。
那天我们全家行走在竹海之中,并不觉得太累,也许是弥望的竿竿翠竹映人眉眼皆绿,叫人轻松吧。且走且停,仰首身边颀长帅气的劲竹,看看山民悠闲地挖笋,或采撷乌饭草(一种野草,挤出黑色汁液拌在糯米中,做饭,是为乌米饭,宜兴旧俗四月初八家家食用乌米饭),聆听飞瀑流泉、古寺梵音及竹海风声,呼吸着林间充满负离子的新鲜空气,奔波红尘的那种沧桑与俗垢的感觉一下子就被荡涤得干干净净,真的是一种快意的享受。忽然竹林间蹿出一只野兔,惊得女儿大叫一声,几个游客上来就追,哪里追得上?一阵嘻嘻哈哈之后,猛然惊觉,在那涓涓细流边有一石刻,竟写的是“太湖第一源”,想这细弱之流牛尿似的,就是那浩瀚太湖的源头了?石刻背面又有注解,说太湖共有五个源头,此处湖父(即湖之父)山区即其一,因距太湖最近,故有第一源之称。这一说倒有些真了,赶紧摆好姿势,OK,照张相。沿这细流而上,只五六百米处,又有一瀑布注入一个大水池,池上石刻斗大的“太湖之源”四个字,多少游人在这里掬水洗脸,孩子们便来戏水,欢笑声飞溅在山石上、瀑布间。累了,坐上茶楼,休整一番就是。这里号称“海底”,才是竹海的最低处啊。再往上,山路陡峭了许多,十几米远,峭壁间流下杯口大的一脉泉水,有人兴致勃勃地用个矿泉水瓶在那里接着,抬头才发现壁上有一“源”字,又有“好竹千竿绿,清泉一勺水”的题字,才知道这里便是真正的太湖源头了。蹲下来,掬一捧这脉脉清泉,肌肤里顿时就透出一股凉意来,真是料不到,山下清澈的镜湖便是这泉眼里流出来的,而那烟波浩渺的太湖,同样出自这里呀。我本无意探访,谁知无意中就觅到了太湖的源头,也算是造化了。

再往上,越发陡峭,拖家带口的游客大多望而却步。我也只有小心地走上杉木拼成的栈道,左盘右绕,不屈不挠,终于登上了山巅——海拔611.5米的苏南第一峰。
慕蠡洞中觅神仙眷侣
云山苍苍,烟波荡荡,一叶轻舟滑行于浩瀚太湖之上,船头是一英武男子和一绝世美女,一到阳羡地界,顿时爱上了这里的佳山秀水,遂离舟上岸,筑庐定居。这大概是关于范蠡与西施故事的最好结局了。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民间关于西施与范蠡的传说实在是太多太多,有说将西施沉入太湖的,有说越国恭迎女英雄凯旋而归的,也有说西施被杀于馆娃宫的。善良的人们并不喜欢所谓的红颜祸水的说法,其实西施也是被人利用的啊,女人美丽是罪过吗?为什么要靠一个弱女子去完成如此艰巨的光复大业呢?而这项任务的策划者却又是与她至诚相爱的情郎,叫人实在是难解哪!于是东汉《越绝书》中写道:“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一对情侣笑傲江湖了。明代一个叫梁辰鱼的人写了一部剧本《浣纱记》,同样让西施姑娘完成光复祖国的千秋伟业后,与情人范蠡泛舟太湖,隐迹山林。这确实是最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圆满大结局。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宜兴丁蜀,金塘山,慕蠡洞,用这里的紫砂泥,制陶,烧窑,做起了生意。从此,他们不管世间纷争,一心归隐于这洞天福地,西施浣纱采茶养鱼,范蠡垦荒制陶经商,事业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很快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经济学家。每每漫步山涧竹林,尽享人间恩爱之际,范蠡还在钻研他的经营之道,并写成了最早的经济学著作《计然篇》,在成为制陶业鼻祖的同时,又成为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死后民间则尊他为财神。
那天参观慕蠡洞,导游特地带大家去了那座金碧辉煌的财神庙,香火还蛮旺的,不少游客倒头便拜,盼着财神爷保佑。
庙门不远处,有一座百草园,说西施经常从这里采了各种野菜回去做饭。还有一石头垒成的古窑,相传范蠡就从这里创业发家。走进去,黑黢黢的,乃仿制品——当然是仿制的了,2000多年前的古窑能保存到现在?
听导游说,慕蠡洞原名牟尼洞,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得名。不过丁蜀镇这里的许多地名如西施荡、西施桥、蠡墅、蠡河倒确实是与西施范蠡相关的,山上最高处有一9.8米高的望妻亭,便是二人离别时,范蠡伫立眺望西施的地方了。他们还需要眺望吗?不是天天在一起的吗?神仙眷侣呀。有游客问。导游倒是好脾气,有距离才有风景嘛,神仙也会分别的,前面还有西施洞呢,又是一处景点了,才1公里远。
范蠡洞外表不过是一常年滴水的小洞,走进去,才发现竟是一占地8200平方米的巨大溶洞,据说是两名山村少年猎奇,侧身钻入石缝后发现的。进得洞来,在光线暗淡的洞内打开预先购得的小手电,才看清了形态各异的各式石柱、石笋,光怪陆离,气宇非凡。再往里走,已经明显感觉到寒气袭人,幸亏加了衣衫有备而来。洞内时不时地就有水珠滴在身上,脚下洞壁还有潺潺水流。抬头发现,那粗大的石钟乳自洞顶垂挂下来,恰似金銮殿内的楠木柱,就靠那一点一滴的水珠溶融和凝结,不知要几万几亿年才能形成,导游说15年才长1厘米啊。洞顶还有四下垂立的牡丹状的石花,钟乳结成的珞璎流苏的石幔,瑰丽奇特,炫人心目,让洞内明明灭灭的各色灯火一照,只觉得精光闪映,幻彩流霞,绝非人间所有,端的是神仙境界!
范蠡洞又分为九间石室,分别名为龙象宫、星斗宫、玉树宫,玉寝宫、元宵宫、五岳宫等等,因其室内的钟乳石形似龙骨、大象、北斗七星、五岳山峰或琼枝玉树而取名。导游说,玉寝宫是西施与范蠡约会和休息的地方,别看现在有些寒气,秋冬时节可是温暖得很呢。大家都啧啧赞叹,这两位神仙似的人儿倒会选地方!
石室外面,已有小木船候在那里,上船来,是一狭长水道,立起来便可撞到顶上的钟乳石。大家嘻嘻哈哈地大声说话,撩起沁凉的流水,或仰首观望峥嵘石柱,莲形石花,小船儿在水道中左拐右弯,前面越来越见亮堂。出得洞来,猛然间竟让外面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
洞外,有流泉飞瀑,危峰凉亭,茂林修竹,芳草佳卉。洞口便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陶朱公范蠡高大巍峨的紫砂塑像。他目光深邃,含笑凝望,正好诠释了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

竹海深处寻太湖源头
蓝天,白云。人流,镜湖。
此镜湖真的像由两只镜片组成,清澈,清凉,清幽,清净,一身长途旅行的疲与累顿时就有了洗濯之感,凉爽得很哪!那两泓清波实在是美,真想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游上一回。还是别瞎说了,这样清泠泠的水可不敢玷污啊——据说出现过桃花水母的,镜湖中建有一水母亭就是用来观赏这桃花一样的水中小精灵的,六亿五千万年前比恐龙还要早的活化石啊,能生长在这镜湖之中,可见其水质之好了。
一惊一乍地走过浮于水面之上的铁索桥,刚舒上一口气,眼前就溢过一片翠绿,一片沁人肺腑凉意袭人的竹之翠绿,仿佛一缸绿色的清泉向你哗哗倾泻下来,于是你知道,这就是竹海,宜兴最出名的竹海。其实在中国被誉为竹海的地方多了,同在江苏境内的溧阳就有,还有四川、江西、湖北、贵州,都有。宜兴的竹海纵横绵延一万亩,却又与别处竹海的幽僻森然不同,这里虽为竹的海洋,那竹却多为胳膊粗细,漫山遍野,亭亭玉立,并不显得拥挤,五月的阳光可以照进来,山间的清风可以吹进来,让人既感觉到凉爽,又不显得寒气逼人。
这里的山叫黄塔山,并不算高,不过已经是江南之最了,江南能有几座高山呢?迤迤逦逦地沿着石板小径走,只觉着一阵阵的轻风自竹林间缓缓吹来,龙吟细细,凤尾森森,恰似竹海涛声,清清雅雅的,痒丝丝的,像有条无形的绸带微微拂过面颊,惬意极了。路边还有小瀑布,汩汩地流,飞珠溅玉;还有芬芳馥郁的小野花,黄的为苦菜花,白的是野蔷薇,点缀在竹林里,盛开在清流边,清新无比,娇俏异常,有点诗兴的人止不住就作起诗来了,这样一处清隽苍翠的竹海,还不足以让人大发诗兴吗?这些诗就刻在小径两边的山石上:绿竹入幽径,青箩拂行衣。或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有的干脆就两个字画龙点睛“飞流”,雄浑遒劲,高二适的墨迹呢。最长的也不过五言绝句,宋代的云庵禅师写的:入山不见寺,深在万竹中;游人看不厌,岚翠泼空濠。非常写实,那寂照寺果真就在竹林深处,明黄的山门,一株古银杏,飞檐斗拱,也不见有多少特别,懒得进去。走远了,才知道这山间石径是有名字的,翡翠长廊,瞧瞧这名儿起的,多浪漫多有诗意!
再走不远,便是一竹庐,道是清凉亭,两层,正好休憩。观赏亭前展出的许多摄影图片。那图片皆取自竹海,端的诗情画意,极是养眼,正做了极好的宣传。亭前还有两块硕大奇石,有题字说是米芾收藏的,也不知真假。
那天我们全家行走在竹海之中,并不觉得太累,也许是弥望的竿竿翠竹映人眉眼皆绿,叫人轻松吧。且走且停,仰首身边颀长帅气的劲竹,看看山民悠闲地挖笋,或采撷乌饭草(一种野草,挤出黑色汁液拌在糯米中,做饭,是为乌米饭,宜兴旧俗四月初八家家食用乌米饭),聆听飞瀑流泉、古寺梵音及竹海风声,呼吸着林间充满负离子的新鲜空气,奔波红尘的那种沧桑与俗垢的感觉一下子就被荡涤得干干净净,真的是一种快意的享受。忽然竹林间蹿出一只野兔,惊得女儿大叫一声,几个游客上来就追,哪里追得上?一阵嘻嘻哈哈之后,猛然惊觉,在那涓涓细流边有一石刻,竟写的是“太湖第一源”,想这细弱之流牛尿似的,就是那浩瀚太湖的源头了?石刻背面又有注解,说太湖共有五个源头,此处湖父(即湖之父)山区即其一,因距太湖最近,故有第一源之称。这一说倒有些真了,赶紧摆好姿势,OK,照张相。沿这细流而上,只五六百米处,又有一瀑布注入一个大水池,池上石刻斗大的“太湖之源”四个字,多少游人在这里掬水洗脸,孩子们便来戏水,欢笑声飞溅在山石上、瀑布间。累了,坐上茶楼,休整一番就是。这里号称“海底”,才是竹海的最低处啊。再往上,山路陡峭了许多,十几米远,峭壁间流下杯口大的一脉泉水,有人兴致勃勃地用个矿泉水瓶在那里接着,抬头才发现壁上有一“源”字,又有“好竹千竿绿,清泉一勺水”的题字,才知道这里便是真正的太湖源头了。蹲下来,掬一捧这脉脉清泉,肌肤里顿时就透出一股凉意来,真是料不到,山下清澈的镜湖便是这泉眼里流出来的,而那烟波浩渺的太湖,同样出自这里呀。我本无意探访,谁知无意中就觅到了太湖的源头,也算是造化了。

再往上,越发陡峭,拖家带口的游客大多望而却步。我也只有小心地走上杉木拼成的栈道,左盘右绕,不屈不挠,终于登上了山巅——海拔611.5米的苏南第一峰。
慕蠡洞中觅神仙眷侣
云山苍苍,烟波荡荡,一叶轻舟滑行于浩瀚太湖之上,船头是一英武男子和一绝世美女,一到阳羡地界,顿时爱上了这里的佳山秀水,遂离舟上岸,筑庐定居。这大概是关于范蠡与西施故事的最好结局了。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民间关于西施与范蠡的传说实在是太多太多,有说将西施沉入太湖的,有说越国恭迎女英雄凯旋而归的,也有说西施被杀于馆娃宫的。善良的人们并不喜欢所谓的红颜祸水的说法,其实西施也是被人利用的啊,女人美丽是罪过吗?为什么要靠一个弱女子去完成如此艰巨的光复大业呢?而这项任务的策划者却又是与她至诚相爱的情郎,叫人实在是难解哪!于是东汉《越绝书》中写道:“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一对情侣笑傲江湖了。明代一个叫梁辰鱼的人写了一部剧本《浣纱记》,同样让西施姑娘完成光复祖国的千秋伟业后,与情人范蠡泛舟太湖,隐迹山林。这确实是最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圆满大结局。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呢?宜兴丁蜀,金塘山,慕蠡洞,用这里的紫砂泥,制陶,烧窑,做起了生意。从此,他们不管世间纷争,一心归隐于这洞天福地,西施浣纱采茶养鱼,范蠡垦荒制陶经商,事业红红火火,蓬蓬勃勃,很快就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经济学家。每每漫步山涧竹林,尽享人间恩爱之际,范蠡还在钻研他的经营之道,并写成了最早的经济学著作《计然篇》,在成为制陶业鼻祖的同时,又成为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死后民间则尊他为财神。
那天参观慕蠡洞,导游特地带大家去了那座金碧辉煌的财神庙,香火还蛮旺的,不少游客倒头便拜,盼着财神爷保佑。
庙门不远处,有一座百草园,说西施经常从这里采了各种野菜回去做饭。还有一石头垒成的古窑,相传范蠡就从这里创业发家。走进去,黑黢黢的,乃仿制品——当然是仿制的了,2000多年前的古窑能保存到现在?
听导游说,慕蠡洞原名牟尼洞,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得名。不过丁蜀镇这里的许多地名如西施荡、西施桥、蠡墅、蠡河倒确实是与西施范蠡相关的,山上最高处有一9.8米高的望妻亭,便是二人离别时,范蠡伫立眺望西施的地方了。他们还需要眺望吗?不是天天在一起的吗?神仙眷侣呀。有游客问。导游倒是好脾气,有距离才有风景嘛,神仙也会分别的,前面还有西施洞呢,又是一处景点了,才1公里远。
范蠡洞外表不过是一常年滴水的小洞,走进去,才发现竟是一占地8200平方米的巨大溶洞,据说是两名山村少年猎奇,侧身钻入石缝后发现的。进得洞来,在光线暗淡的洞内打开预先购得的小手电,才看清了形态各异的各式石柱、石笋,光怪陆离,气宇非凡。再往里走,已经明显感觉到寒气袭人,幸亏加了衣衫有备而来。洞内时不时地就有水珠滴在身上,脚下洞壁还有潺潺水流。抬头发现,那粗大的石钟乳自洞顶垂挂下来,恰似金銮殿内的楠木柱,就靠那一点一滴的水珠溶融和凝结,不知要几万几亿年才能形成,导游说15年才长1厘米啊。洞顶还有四下垂立的牡丹状的石花,钟乳结成的珞璎流苏的石幔,瑰丽奇特,炫人心目,让洞内明明灭灭的各色灯火一照,只觉得精光闪映,幻彩流霞,绝非人间所有,端的是神仙境界!
范蠡洞又分为九间石室,分别名为龙象宫、星斗宫、玉树宫,玉寝宫、元宵宫、五岳宫等等,因其室内的钟乳石形似龙骨、大象、北斗七星、五岳山峰或琼枝玉树而取名。导游说,玉寝宫是西施与范蠡约会和休息的地方,别看现在有些寒气,秋冬时节可是温暖得很呢。大家都啧啧赞叹,这两位神仙似的人儿倒会选地方!
石室外面,已有小木船候在那里,上船来,是一狭长水道,立起来便可撞到顶上的钟乳石。大家嘻嘻哈哈地大声说话,撩起沁凉的流水,或仰首观望峥嵘石柱,莲形石花,小船儿在水道中左拐右弯,前面越来越见亮堂。出得洞来,猛然间竟让外面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
洞外,有流泉飞瀑,危峰凉亭,茂林修竹,芳草佳卉。洞口便是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陶朱公范蠡高大巍峨的紫砂塑像。他目光深邃,含笑凝望,正好诠释了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