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方法:本研究选用按压耳穴颞、额、皮质下结合艾灸肾俞、脾俞治疗血管性痴呆并与西药都可喜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耳压+史灸组:治疗前15.88±2.63,治疗后22.26±6.02;西药组:治疗前15.32e2.48,治疗后17.08±3.46,两组比较P<0.05。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耳压+艾灸组:治疗前56.62+24.02,治疗后30.62+22.06;西药组:治疗前58.81±25.35,治疗后45.38±25.25,两组比较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耳压+艾灸组85.0%。西药组70.0%,两组比较P<0.05。结论:耳穴配合艾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该病患者的认知、精神行为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灸疗法 耳穴按压 艾灸
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以及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血管性痴呆(VD)作为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原因,约占所有痴呆的2/3。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经治疗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本文采用神经心理分析方法、自身对照的形式,评价耳穴结合艾灸背俞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情况 本研究4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及门诊。均符合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针灸治疗组男13例,女7例;西药组男11例,女9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程度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1.2.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一国际神经科学委员会(NINDS—AIREN)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1)中风后3个月至2年内;(2)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VD患者,根据WHO推荐的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简称HDS),得分≤29分者,纳入本研究计划中,并以HDS评分分为轻度(临界状态21~29)、中度(疑痴呆11~20)、重度(痴呆0~10)三个等级。(3)依据受教育的程度:患者为文盲: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17分;小学:MMSE评分≤20分;中学:MMSE评分≤22分;大学:MMSE评分≤23分方可入选。
1.2.3排除标准:(1)阿尔茨海默病;(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3)(huntington舞蹈病;(4)脑积水;脑外伤后遗症;颅内占位性病变;(5)不能进行配合的患者。(6)血压控制不良者。
1.3 清洗期 接受研究治疗2周前,完全停用研究禁止使用的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耳穴选用额、颞、皮质下,双耳每2日交替,采用耳压的方法,用中等力量至有胀感为度,每日按压3次,连续治疗12周。选用双侧脾俞、肾俞,以艾合灸法艾灸,艾灸距离皮肤2em,每穴灸10分钟,每天1次,连续12周。1周治疗6日休息1日,共治疗12周。以上治疗前均经严格消毒。

2.3 对照组 每天早晚口服1片阿米三嗪罗巴新片,每片含阿米三嗪30mg、罗巴新10mg,连续12周。
3 疗效评估
3.1 评估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神经心理分析工具为: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生活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精神症状等进行评估,并以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3.2 疗效判定标准。
3.2.1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一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x100%(适用于得分增加为有效的指标),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
3.2.2疗效指数=(治疗前得分一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适用于得分减少为有效的指标)。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
4 统计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的各量表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简易智能量表 治疗前,两组之间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2。
5.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治疗前,两组之间ADL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ADL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3。
5.3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6 安全性评估
治疗过程无晕针及心率、血压变化。
7 讨论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由脑血管病及痴呆的表现两大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认知症状、精神行为症状(非认知特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目前对VD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改善核心症状,减慢病情进展,控制精神症状。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灵机记忆皆出于脑,髓是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髓乃肾精所化,若肾精、肾气充足,则髓旺脑充,神机聪灵。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本研究选用艾灸肾俞、脾俞以藏精生髓,化生气血养脑。
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映点和控制点。耳针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耳穴这个控制点把机体病变部位的求援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通过经络,唤起机体自身的修复,促使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目。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主要与额叶、颞叶有关,当然也涉及皮质下。故本研究取耳穴额、颞、皮质下治疗血管性痴呆。
艾灸疗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应用广泛。自古即有“灸治百病”之说,《医学人门》谓:“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代临床研究证明,艾灸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已显现出明显的效果,如艾灸“百会”、“肾俞”穴能有效抑制老年大鼠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延缓神经元的老化,能抑制线粒体随增龄的形态结构改变,维持线粒体的功能,而达到延缓脑老化的功效。
本研究通过MMSE量表、ADL量表,对患者生活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精神症状等进行评估,并与阿米三嗪一罗巴新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表明耳穴配合艾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精神行为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且疗效优于阿米三嗪一罗巴新。但因为研究样本量不大,本研究结果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来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灸疗法 耳穴按压 艾灸
随着世界老龄化趋势以及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血管性痴呆(VD)作为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原因,约占所有痴呆的2/3。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经治疗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本文采用神经心理分析方法、自身对照的形式,评价耳穴结合艾灸背俞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情况 本研究4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住院及门诊。均符合血管性痴呆临床诊断标准。针灸治疗组男13例,女7例;西药组男11例,女9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程度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诊断和排除标准
1.2.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一国际神经科学委员会(NINDS—AIREN)诊断标准。
1.2.2纳入标准:(1)中风后3个月至2年内;(2)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VD患者,根据WHO推荐的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cale,简称HDS),得分≤29分者,纳入本研究计划中,并以HDS评分分为轻度(临界状态21~29)、中度(疑痴呆11~20)、重度(痴呆0~10)三个等级。(3)依据受教育的程度:患者为文盲: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17分;小学:MMSE评分≤20分;中学:MMSE评分≤22分;大学:MMSE评分≤23分方可入选。
1.2.3排除标准:(1)阿尔茨海默病;(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痴呆;(3)(huntington舞蹈病;(4)脑积水;脑外伤后遗症;颅内占位性病变;(5)不能进行配合的患者。(6)血压控制不良者。
1.3 清洗期 接受研究治疗2周前,完全停用研究禁止使用的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耳穴选用额、颞、皮质下,双耳每2日交替,采用耳压的方法,用中等力量至有胀感为度,每日按压3次,连续治疗12周。选用双侧脾俞、肾俞,以艾合灸法艾灸,艾灸距离皮肤2em,每穴灸10分钟,每天1次,连续12周。1周治疗6日休息1日,共治疗12周。以上治疗前均经严格消毒。

2.3 对照组 每天早晚口服1片阿米三嗪罗巴新片,每片含阿米三嗪30mg、罗巴新10mg,连续12周。
3 疗效评估
3.1 评估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神经心理分析工具为:MMSE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生活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精神症状等进行评估,并以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3.2 疗效判定标准。
3.2.1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一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x100%(适用于得分增加为有效的指标),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
3.2.2疗效指数=(治疗前得分一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100(适用于得分减少为有效的指标)。显效≥20,有效≥12,无效<12,恶化<-12。
4 统计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的各量表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简易智能量表 治疗前,两组之间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MMSE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2。
5.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治疗前,两组之间ADL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ADL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见表3。
5.3 临床疗效 经治疗后,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与西药组比较,艾灸+耳压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6 安全性评估
治疗过程无晕针及心率、血压变化。
7 讨论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由脑血管病及痴呆的表现两大部分组成。后者包括认知症状、精神行为症状(非认知特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目前对VD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改善核心症状,减慢病情进展,控制精神症状。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元神之府,灵机记忆皆出于脑,髓是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髓乃肾精所化,若肾精、肾气充足,则髓旺脑充,神机聪灵。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本研究选用艾灸肾俞、脾俞以藏精生髓,化生气血养脑。
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映点和控制点。耳针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耳穴这个控制点把机体病变部位的求援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通过经络,唤起机体自身的修复,促使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目。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主要与额叶、颞叶有关,当然也涉及皮质下。故本研究取耳穴额、颞、皮质下治疗血管性痴呆。
艾灸疗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应用广泛。自古即有“灸治百病”之说,《医学人门》谓:“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代临床研究证明,艾灸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衰老、抗疲劳等方面已显现出明显的效果,如艾灸“百会”、“肾俞”穴能有效抑制老年大鼠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延缓神经元的老化,能抑制线粒体随增龄的形态结构改变,维持线粒体的功能,而达到延缓脑老化的功效。
本研究通过MMSE量表、ADL量表,对患者生活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能力、执行能力、精神症状等进行评估,并与阿米三嗪一罗巴新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表明耳穴配合艾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精神行为症状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且疗效优于阿米三嗪一罗巴新。但因为研究样本量不大,本研究结果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来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