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提问 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是通俗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而一堂好课往往也起源于一个好问题,教学应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学习过程应该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促使学生为“问”而思,为“问”而学。学问,学问,有学就有问,故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提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问”在课题导入时
  课题是文章的题眼,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往往是一堂好课的开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鸟的天堂》时,出示课题后在“天堂”下面加上着重号,学生会因为好奇而问:为什么要在“天堂”下面加小圆点?这时教师就可以顺着问:围绕这“天堂”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脑中就会出现一长串问题:“天堂”在哪儿呢?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呢?“鸟的天堂”美不美呀?……上课伊始,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犹如颗颗宝石,闪闪发光。教师以学生的这些问题为线索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朗读课文,那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轮流解答,最后留下有难度的问题,也许就是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可以探索解决。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可直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草船借箭》《唯一的听众》《一面》等文章都可采取以上提问的方法导入新课。
  二、“问”在品词析句中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会提问。”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是关键,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呢?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捕获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形象的感受,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推敲,深读细品,促进学生对语言内涵的把握,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对文中这两句话:“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学生会产生疑问:阮恒为什么把手“举起来”,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这“举”“放”“举”看似很平常的动作,但对于此时的阮恒来说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品读,体会阮恒在“举、放、举”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阮恒想帮助小姑娘,但因为心里很害怕,举手时才会发抖,才会把手放下,但一想到如果没有人马上献血,小女孩就会死去,所以又勇敢地举起了手。也正是这“举、放、举”三字准确地表现出阮恒既害怕又勇敢的矛盾心理。再如学习《争吵》一文,当学生读到“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时,眼里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色。于是,我让学生说出了困惑:跟朋友吵架是愤怒,怎么会是悲哀的神情?我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联系克莱蒂的内心,设想他为什么而悲哀,这悲哀又表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讨论,感悟克莱蒂不忍心因一件小事而失去朋友,体会到他对友谊的珍惜,他是一个多么可爱而高尚的孩子。通过品词析句,细细研读,释疑解难,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问”在收课结尾处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一个延伸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填补课尾的空白。许多文本都耐人寻味,教师要适时启发,让学生探究质疑,使之能够随着质疑而提高学习能力。如学习《凡卡》一文时,读到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学生读到这觉得意犹未尽,文章没有告诉读者凡卡是否被爷爷接到乡下去。此时,教师应把握好时机,顺势而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疑惑吗?学生就会说出他们的想法: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没有?凡卡有没有被爷爷接到乡下去?凡卡的命运终究会怎样呢?这一系列的问题紧紧地牵动着小读者的心。我没有及时收课,而是因势利导,让兴趣盎然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乘兴续写《凡卡》,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文章的情感。又如《穷人》一文收课处,也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本文,再现桑娜夫妇美好的品质。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确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开始,更以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提出新的问题作为成功的归宿。这样才能把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作者单位:安徽省太湖县天华镇九良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何做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实用课程资源,作者从小学数学的教学角度谈及相关的认识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课程资源;使用;课堂效果  二0一一年教育部在原课程标准上制定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标准强调了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使用课程资源。为何要提出在使用课程资源中必须要恰当,究其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具有了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诸多优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有效地优化了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适时激疑,揭示目标  一种好的教学
小沛从一本化学史图书上看到一篇关于电离学说创始人阿累尼乌斯(瑞典物理化学家)的故事,文章介绍了阿累尼乌斯的生平和在多个科学领域中的贡献,也谈到阿累尼乌斯在提出电离学说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备受责难、几乎未能通过的情况,这种看似互相矛盾的问题发生在一位像阿累尼乌斯这样的大科学家身上实在有些难以理解,所以小沛给化学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虽然不是必须讲授的内容,但却值得和同学们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