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 一课一得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洗尽铅华,返璞归真
  调入新学校就迎来了学校的首届课堂节又是市里的研讨课,我很幸运有展示的机会。经过筛选,挑了《麻雀》一课的教学。
  《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出自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小说以新颖的构思,精练、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章通过刻画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来塑造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亲子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读完这篇课文,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以朗读为主,感悟形象,进而让学生得到感情的升华,体会母爱伟大的教学思路。当我把自己设计的初衷与教研组老师们讨论的时候,老师们纷纷从“学语文”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情感性强是不是只要注重情感的体验,而忽略方法的指引?这篇课文学生第一次初读,就能知道本文体现了老麻雀的母爱精神,那么你这样的教学有何价值可言?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你的文章点是定在上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整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本领,仅仅是为了体会老麻雀的母爱吗?我们在教学时是否更应该注重孩子的语言练习呢?
  一连番的问题,让我渐渐清醒。的确,《麻雀》这篇文章是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是否更应该注重练习?于是,顺着这一教学思路,一个“洗尽铅华,一课一得”,以练习为主线的课堂学习得到了展开。
  二、历程——落实到位,一课一得
  课堂练习的展开应该遵循“一课一得”“以点带面”,围绕一个核心依序展开,串练成学。一道有价值的练习,从设计到生成,语文始习终得,应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
  1.串词说文,整体感知,感知形象
  师: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读这个故事,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读完以后请你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同桌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表格:
  师:写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起因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直接把字打到表格当中,同时强调,谁?干什么?)
  师:请你也用这样简单的句式来说说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全部说完后,教师要求把起因、经过和结果串起来说一说。
  师小结:这就是我们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大难点。用表格的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相对比较简单,学生能比较清晰地抓住故事的主干,并在老师对故事起因概括的指导下潜心读书,迅速地概括出文章的经过和结果。然后,进行串联的训练,掌握简单的概括方法。这样的练习给学生搭好阶梯,让学生步步深入,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研读画面,紧扣词句,感受形象
  师:梳理了文章,故事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谁?今天我们就去深入了解这只不同寻常的麻雀。请你默读第4、5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老麻雀的句子。
  师:反馈,你从这里的哪些词中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麻雀?
  重点理解四句话: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2)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3)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4)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重点抓住“石头似的落”“扎煞”“绝望地尖叫”“浑身发抖”“嘶哑”等词语体会老麻雀的勇敢、无所畏惧的精神。
  学生充分地朗读,抓重点词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展示朗读。
  再精彩的文章也是由一个个简练、深刻的词语构成的,想要理解文章、体会中心,唯一的捷径就是对词句的把握。在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悟,让学生品。从字词中品味老麻雀的勇敢,从句子中理解老麻雀的奋不顾身,从朗读中展现老麻雀迫切的救子之心,体会弱小如何战胜强大,在学生起伏的情感线上弹奏一曲悲壮的“战歌”。
  3.学习运用,抓住画面,议论描写
  师:看到这样一只老麻雀,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冲了下去。猎狗愣住了,它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这时候,猎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看到这样的一只老麻雀,也深深地震撼了,我急忙唤回猎狗,这时候,我又会想些什么,请你选择一句写在学习卡中。
  出示表格:
  学以致用一直是语文课堂追求的本色目标,通过文章的整体把握,朗读的情感训练,最终回归到表格的语言训练。学生对老麻雀的精神有了自己的体会,对它的立场有了深刻的了解,那么站在麻雀的角度或是作者的角度,必然有话可说。我再次借助表格,把议论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任选一句谈理解。心有文而表于言,学生明白了文章的内涵,感悟了人物的内心,自然能写出精彩的语句。
  三、反思——给力指点,有效展开
  再香再美的花儿,如果没有养料的滋养,就不会有满院的芬芳。再精彩绝妙的语文课堂,如果没有实践的依托,也将是镜花水月。通过《麻雀》一课的教学,疑难问题之“练习与作业”又得到一次自我磨砺。只有让我们的学生潜心沉入文本,扎扎实实地从读中练,从练中品,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1.给学生搭建一个练习的平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任何一篇文章,无论他的情感多强,都能找到实践的影子。我们只要为学生搭建好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舞蹈,必能舞出精彩。
  什么是平台呢?平台是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当下,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围绕着“练习与作业”而展开规范的研究与实践,搭建一个练习的平台就成为破解疑难的一个环境和条件。本着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以年段目标为导向,以课文文本为依托的宗旨展开练习的指导教学,练习平台的搭建有助于“练习的展开”。   那么,如何让“练习”这个平台真正有效?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有效学习?这就必须靠我们教师给他们创设具体的条件。比如,我们对于条理性比较强的文本,如三年级下册的《太阳》,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展开讨论;对情感性较强的课文,如四年级下册的《触摸春天》,可以铺设批注、想象这样的平台;另外,对结尾让读者能展开想象的文章,可以采用补白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练习,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总之,只要我们抓住文本的主线,铺设的平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像《麻雀》这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表格、批注、读写结合三种方式穿插教学,让学生围绕文章主旨解决一个个疑难问题。
  2.引学生寻找一种练习的方法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明确阐述:“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既要明白作者写了什么,又要明白作者是怎样来写的。”所以,我们教师有责任让学生不在迷雾中穿梭,引导学生走学习的捷径,这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任务。
  但是怎样去练习?方法有哪些呢?很多人都曲解了新课标的精神,讲“练”不讲“效”,重“做”不重“导”。于是乎试题、练习、同步训练、同步检测,铺天盖地,打开网络,更是题海汹涌。
  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练习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课改的大潮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练习有效性的研究,讲究方法的引导,强调课堂40分钟的实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语言的内容上着手,关注内容的变化。但是,往往只关注内容是不全面的,学生的感悟与体会也只能是浮于表面。我们要在把握内容的同时,更关注语言的表达及表达的运用。
  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自然段到整篇文章,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比如,在《麻雀》的教学中,在感悟老麻雀的伟大形象时,我从词语入手,因为“理解”是解读词语的最有效的方法,我让学生读读文本,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老麻雀的精神?可以在旁边以词语的形式写出感受。从细小的词语出发,渗透到文本的学习中,以点带面,无限延伸。再如,在《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时,从句子的表达手法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构段方式,从而了解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这样,把方法落到实处,在细微处渗透,从发现到思考,再走向语言的表达,实而不华,彰显效果。
  3.为学生创设一次练习的时机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实践。只有我们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悟”“练”,才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课前练——以学定教。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小学中高年级课前必备之练习。叶圣陶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所以,在执教《麻雀》的前一天,我就已经布置了预习的作业。课前又以听写词语、朗读课文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预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自学程度开展而后的教学活动,“教”为“学”服务。
  课中练——言意兼得。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会理解内容,会体验情感,会表情达意。引导学生通过梳理自我感受来体验老麻雀的精神,是一种走进人物内心的好方法;引导学生潜心朗读词句来感悟老麻雀的形象,是一种与文本语言对话的过程。麻雀与学生融为一体,情感与体验共生,“言”与“意”共生。
  课后练——习得表达。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成效是如何让课堂有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学会运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后必将展开巩固性的练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麻雀》这一课的教学,我最后再次利用表格中的议论部分让学生练习表达。既是对课堂方法的一种巩固,也是对学生语言的一种运用。“习”后显“表达”。
  搭了练习的平台,学了练习的方法,把握了练习的时机,我们就能从语文课堂练习中走向真实。虽没有热闹华丽的场面,没有精美绝伦的画面,但洗尽铅华呈素姿,我们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洗去一切繁华浮躁,呈现本色课堂,给学生一方学习语文的净土。
其他文献
课改伊始,问题解决教学中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一时忌讳极深,课堂上避而不谈,生怕被扣上“新瓶装旧酒”的帽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问题解决教学重新进行理性审视,我们发现数量关系不仅要教,而且需要浓墨重彩地教。这是因为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元素,学生只有基于所求“问题”,把握全体“框架”,找到题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才能打开“解决问题”的正确通道。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低年级的问题解决结合数的运算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四基”是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目标。从“双基”到“四基”,是十年课改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但是许多老师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还是侧重于“双基”的达成。在执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一课时,笔者经历了学习、实践与反思,尤其在如何突破笔算乘法算理上感触颇深。下面笔者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以期得到同行们的指导。  一、两道典型试题测试结果比较的思考——为何测试结
一、教学内容  1.50米快速跑2.游戏:支援前线水平目标:水平三 课型:新授  二、教学理念与方法  以“健康第一、快乐至上”为指导思想,依据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预习演示、教师启发引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自主地投入到学练中去,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在运动中做快乐的主人,和平的使者。  三、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在课堂教学新旧交替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老师还抱着传统的、常规的东西不放,注重形式不求实效,手拿新教材、沿用旧教法的现象还存在于我们的一些课堂。前不久,在我校“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三位教师执教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暴露出的共性问题,引发了我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过多的复习铺垫是否有必要    三位教师很注重复习铺垫,在复习铺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知识逻辑关系的重视提醒了我们教师,必须对知识梳理整合更加重视。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把握的水平与高度决定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知识是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沿着知识论理念的指引,通过从现象到功能作用的分析,我们对教师备课素能的持续化提升策略要有一个可以依循的策略设计,依据现行教育学教学论中通识的一般性观念,根据学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不断创新理念的实施要求
在小学,关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一般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这两个阶段既不是相对孤立的,也不是循序渐进的,而应该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作为第一阶段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它承担了引领学生顺利进入分数这个“神秘世界”的重任,所以它的意义与地位尤为重要。但是,分数作为一个数,相较于学生原有的对数的感知,几乎有一种颠覆性的认识。它不同于整数范畴里的数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定向标准,对教学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同时也是评价教学实际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必须重视思考如何在教学前明确教学内容的总体目标,科学合理地分清学段目标,扎实有效地落实课时目标,使数学学科在正确把握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分清不同学段的
晨星西斜的早晨,小鸟戏谑絮语时叽叽喳喳的歌唱声;片片树叶随风荡漾时沙沙的说话声;委婉曲延的小溪旁,连绵不断流水的哗哗声和人们玩耍时的嬉笑声;还有淅淅沥沥的秋雨声,哗哗啦啦的暴雨声;甚至夜幕降临时,每家每户厨房内上演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等。可见,音乐源于生活,而音乐语言就是一种用音乐来说话的语言。  音乐的语言不能像普通语言那样直观地述说,但是它所呈现的却是一种有寓意的形式。这种寓意不仅是可见的符号
小学数学概念具有系统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要切实把握概念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人教版教材将“分数的认识”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编排在三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数的意义”编排在五年级下册,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由于“分数的初步认识”和“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进行。  在教学《我掉了一颗牙》一课时,我遵循“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这一基本的新课程理念,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