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作为短小精悍的新兴教学形式,近年来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微课”进入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面貌一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善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地理题材;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教学途径,以“追求教育的有效性”为基本理念的综合课程。“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然而,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以“地理”为题材的课文,知识点多且散,如果授课教师自身相关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对课程的综合性把握不够,就会无法驾驭教材中出现的大量地理知识,一不小心就可能将品德课上成了知识型的地理课,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全然顾不上品德学科应有的学科特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使用便捷”等独特优势成为众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笔者尝试把“微课”渗入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旨在提升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妙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情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地理题材品德教学活动中,新颖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新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新知前要设计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开场白,或者采用以旧引新、抒发激情、创设情境、提出疑问等方式,确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认一认祖国政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猜车牌微课件激趣导入:2015年10月×日在我区×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交警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扫了一眼车牌,很快判断出肇事车辆是哪个省的,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判断的吗?(生困惑地答:不知道)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生异口同声答: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认一认祖国的政区》,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判断的。微课中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巧妙导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接着教师又播放微课件《中国行政区域歌》,由于学生对筷子兄弟的歌曲《小苹果》比较熟悉,通过改编《小苹果》歌词的方式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特征以及位置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以轻松的状态学习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新课时全面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课堂上,别出心裁的微课导入情景创设,学生兴趣盎然,在满怀期待中进入了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二、唤起求知欲望,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普通人的视觉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点的微课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是实现有效课堂乃至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微课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一主题前,教师先让学生搜集身边“污浊猫”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涂墙壁、破坏绿化、破坏公共设施等资料图片,然后对教材图片内容加以整合,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并制成闯关晋级竞赛的微课件,唤起学生沉睡已久的求知欲望。如通过设计“闯三关”微课件:第一关:议一议——谁是护美小卫士;第二关:玩一玩——垃圾分类小游戏;第三关:做一做——弯弯腰行动等,不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当家做主的感觉,还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每人都渴望拿到“环保小卫士”的奖章。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开放的微课氛围中“知环保——会环保——宣环保”,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激发探究意识,收获快乐体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更是没有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利用微课来呈现,让枯燥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兴趣倍增,由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探究的欲望。
例如,《保护水,节约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制作“水姑娘”微课,随着水姑娘生动地讲述七大水系水质的变化,随着水质的变化,她的神情和语气也发生了不断变化,从微笑——忧愁——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怒发冲冠——充满期待。学生在形象直觀的水姑娘的神情和语气中深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峻现状,“水姑娘”伤心地呼唤:“孩子们,现在一类水只占3.1%,而六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了53.9%,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用母亲的情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养育着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难道你们真的要让我彻底变‘臭’吗?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又该怎么办呢……”“水姑娘”声泪俱下的呼唤震撼着孩子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于是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下,一张张环保倡议书,一条条环保标语,一幅幅环保宣传漫画,一句句豪言壮语应运而生,大家纷纷自愿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在体验中深入探究,在探究中收获快乐。
四、创设生活场景,创造精彩课堂
地理教学内容综合多元,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难以掌握,而微课中声情并茂、生动直观的知识点讲解,既在学生的注意力范围内,又减轻了学习疲倦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实践和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活动实效自然得以提升。
例如,《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教学,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对我国地形地势缺乏宏观上的感知。教师通过微课,把我国地形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景观图片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像在天空俯瞰祖国大地,一切尽收眼底,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形状一目了然,教学重难点就不攻自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马上油然而生。又如,在《一起画学校》教学中,教师把如何画学校平面图这一知识难点制成微课,教学生如何分四个步骤画学校平面图,如何使用符号来表示各种景物,学会辨别东西南北和校园景物的大小比例。在微课的清晰示范下,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就掌握了画学校平面图的方法,一张张精美的学校平面图随之诞生。
五、开展自主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教师通过制作微课件,将课本中的重难点更加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之后,可以在课后针对自己还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微课件进行反复思考理解。学生除了可以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使用优质的微课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去传授知识。
例如,《认一认祖国政区》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仅有40分钟,学生要想全面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简称、全称、轮廓、位置等知识点有较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或者课本插图复习课文知识,会让学生出现厌倦感。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通过微课辅助,采用Flash拼图游戏的方式制作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微课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电脑多次完成拼图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复习、不断巩固课堂知识点。
总之,微课教学越来越彰显它的重要性,它可以让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制作精美有趣、富含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品德微课,让学生通过地理题材品德课的学习,帮助自己有效自学,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3]张武威.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
[4]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1).
关键词:微课;地理题材;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活动为主要教学途径,以“追求教育的有效性”为基本理念的综合课程。“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然而,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以“地理”为题材的课文,知识点多且散,如果授课教师自身相关地理知识储备不足,对课程的综合性把握不够,就会无法驾驭教材中出现的大量地理知识,一不小心就可能将品德课上成了知识型的地理课,知识味浓而情感性不足,全然顾不上品德学科应有的学科特点。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使用便捷”等独特优势成为众多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笔者尝试把“微课”渗入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旨在提升思品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妙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情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地理题材品德教学活动中,新颖的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新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新知前要设计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开场白,或者采用以旧引新、抒发激情、创设情境、提出疑问等方式,确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认一认祖国政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猜车牌微课件激趣导入:2015年10月×日在我区×路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交警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扫了一眼车牌,很快判断出肇事车辆是哪个省的,你知道他们是如何判断的吗?(生困惑地答:不知道)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生异口同声答: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认一认祖国的政区》,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判断的。微课中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巧妙导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欲望。接着教师又播放微课件《中国行政区域歌》,由于学生对筷子兄弟的歌曲《小苹果》比较熟悉,通过改编《小苹果》歌词的方式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特征以及位置详细告知学生,让学生以轻松的状态学习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新课时全面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知识。课堂上,别出心裁的微课导入情景创设,学生兴趣盎然,在满怀期待中进入了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二、唤起求知欲望,体验成功喜悦
心理学、传播学等研究显示,普通人的视觉注意力极限是10分钟,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点的微课既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也能满足人们获取知识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课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是实现有效课堂乃至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微课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例如,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一主题前,教师先让学生搜集身边“污浊猫”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涂墙壁、破坏绿化、破坏公共设施等资料图片,然后对教材图片内容加以整合,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并制成闯关晋级竞赛的微课件,唤起学生沉睡已久的求知欲望。如通过设计“闯三关”微课件:第一关:议一议——谁是护美小卫士;第二关:玩一玩——垃圾分类小游戏;第三关:做一做——弯弯腰行动等,不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找到当家做主的感觉,还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每人都渴望拿到“环保小卫士”的奖章。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开放的微课氛围中“知环保——会环保——宣环保”,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激发探究意识,收获快乐体验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更是没有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利用微课来呈现,让枯燥的内容变成直观的动画,使学生兴趣倍增,由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去思索,去探究的欲望。
例如,《保护水,节约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制作“水姑娘”微课,随着水姑娘生动地讲述七大水系水质的变化,随着水质的变化,她的神情和语气也发生了不断变化,从微笑——忧愁——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怒发冲冠——充满期待。学生在形象直觀的水姑娘的神情和语气中深切地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的严峻现状,“水姑娘”伤心地呼唤:“孩子们,现在一类水只占3.1%,而六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了53.9%,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用母亲的情怀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养育着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难道你们真的要让我彻底变‘臭’吗?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又该怎么办呢……”“水姑娘”声泪俱下的呼唤震撼着孩子们的内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于是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下,一张张环保倡议书,一条条环保标语,一幅幅环保宣传漫画,一句句豪言壮语应运而生,大家纷纷自愿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在体验中深入探究,在探究中收获快乐。
四、创设生活场景,创造精彩课堂
地理教学内容综合多元,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难以掌握,而微课中声情并茂、生动直观的知识点讲解,既在学生的注意力范围内,又减轻了学习疲倦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实践和体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活动实效自然得以提升。
例如,《三级阶梯上的国土》教学,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对我国地形地势缺乏宏观上的感知。教师通过微课,把我国地形的三维立体图像以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景观图片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好像在天空俯瞰祖国大地,一切尽收眼底,中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形状一目了然,教学重难点就不攻自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马上油然而生。又如,在《一起画学校》教学中,教师把如何画学校平面图这一知识难点制成微课,教学生如何分四个步骤画学校平面图,如何使用符号来表示各种景物,学会辨别东西南北和校园景物的大小比例。在微课的清晰示范下,学生兴致盎然,很快就掌握了画学校平面图的方法,一张张精美的学校平面图随之诞生。
五、开展自主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教师通过制作微课件,将课本中的重难点更加详细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之后,可以在课后针对自己还没有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微课件进行反复思考理解。学生除了可以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选择使用优质的微课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去传授知识。
例如,《认一认祖国政区》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仅有40分钟,学生要想全面掌握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行政中心、简称、全称、轮廓、位置等知识点有较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或者课本插图复习课文知识,会让学生出现厌倦感。因此,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通过微课辅助,采用Flash拼图游戏的方式制作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微课件,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电脑多次完成拼图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复习、不断巩固课堂知识点。
总之,微课教学越来越彰显它的重要性,它可以让地理题材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制作精美有趣、富含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品德微课,让学生通过地理题材品德课的学习,帮助自己有效自学,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3]张武威.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
[4]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