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76-01
近年来,我校全方位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通过新课标培训,听专题讲座,资料学习等形式,老师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新的教学理念,明确了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模式等。下面我就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我近年来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是说同是一篇作品,不同的人就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这样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體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体验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依据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等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感受
阅读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阅读为重心,即阅读教学的“学生决定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的感悟也多姿多彩,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和体验原作所创造的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三是渗透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什么标准答案,而要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审美。如《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课文交代的很模糊。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这是一个引导多元解读的开放性问题。在讨论中,我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联系对作者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下功夫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分析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对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人之间可以划等号,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也有人认为该用约等号,还有人认为该用大于或小于号。学生的这些阅读体验是独特的,但由于是建立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因而也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我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注重个性化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会失去语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地胡乱联想,信口开河,不加思考,甚至是离题万里,而是要尊重文本,个性化的感受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合乎情理,基于文本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利用生成的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
三注重方法,张扬个性
1.是坚持学生自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决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决不能让学生随便谈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要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2.是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文中有和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出入很大的地方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在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改的路上,我会尽我所能地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最终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校全方位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通过新课标培训,听专题讲座,资料学习等形式,老师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去。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新的教学理念,明确了新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模式等。下面我就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我近年来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意是说同是一篇作品,不同的人就可以解读出不同的结果,这样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时应结合实际,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新课改实施以来,体验性学习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體验。”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验”成了语文课改中得到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体验性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构建,在亲历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学生在亲自体验中领悟知识,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理解。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生成体验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品、读课文,并通过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这意味着教者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依据现代阅读教学理念,实施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等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质量。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感受
阅读在“教师、作品、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中,应以学生阅读为重心,即阅读教学的“学生决定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等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的感悟也多姿多彩,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一是通过作品的阅读和诠释,复现理解和体验原作所创造的形象。二是对原作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三是渗透自己的人格气质、生命体验,创造出更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强求什么标准答案,而要倡导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审美。如《五柳先生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是谁,课文交代的很模糊。于是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作者的自传,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自己,你认为这一说法正确吗?”这是一个引导多元解读的开放性问题。在讨论中,我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作品,联系对作者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归纳出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下功夫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语言,分析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对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认为两人之间可以划等号,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也有人认为该用约等号,还有人认为该用大于或小于号。学生的这些阅读体验是独特的,但由于是建立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因而也是有根据的。由此可见,我在本次阅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注重个性化感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中,不能突出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会失去语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摧残了他们的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地胡乱联想,信口开河,不加思考,甚至是离题万里,而是要尊重文本,个性化的感受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合乎情理,基于文本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利用生成的问题适当地加以点拨。
三注重方法,张扬个性
1.是坚持学生自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决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决不能让学生随便谈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要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
2.是鼓励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现代阅读学认为,怀疑、思考和批判是阅读的精神品质。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文中有和自己的认识和经历出入很大的地方的时候,要敢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感受和体验出发。在学生认真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课改的路上,我会尽我所能地拨开笼罩在阅读上面的层层迷雾,洗尽铅华,还阅读本来的面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体的感受和体验,最终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