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招拍好中国古建筑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璀璨的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人智慧的物质载体,更是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民族独立性的最佳代表之一。摄影是诠释古建筑精美之外观、巧妙之结构和丰富之内涵的一种上佳方式,也是传承古建筑艺术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拍好古建筑?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拍摄这类题材的体会粗谈几点技巧与大家分享。

  巧用天气特点
  古建筑摄影(风光、人像、民俗摄影也是这样)总会遇到一些晴天、多云、雨天、雾天等不同天气情况,而不同的天气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拍摄过程中,只要切实把握好不同天气最突出的特性,便会给无声而静止的古建筑本身以灵气和生机,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比如晴天光线强烈而具有明确的方向感,拍摄时就应该多表现光与影;阴天光线暗淡,景物反差低,则可以多拍摄古建筑细节;多云天气,云的形状、流动、光影变化很快,此时应拍摄古建筑与云、天的结合;雨、雪天气,则可以多关注古建筑倒影、雪景、雨丝等场景。

  关注建筑细节
  古建筑之美,多体现于一处处的细节之中,每处建筑都有其独有的细节特点,或大气,或精致,或繁复,或简约。古建筑摄影爱好者要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每到一处,首先认真观察,从中发现蕴含其中的独有细节,然后利用自己的摄影技能,变换多种视角去表现这一细节,如此便会使被摄的古寺、民居、祠堂等呈现出其艺术化、人性化的另一面,以达到古建筑摄影创作的终极目标。

  体现人文情怀
  人是万物的主宰,制造中国古建筑的伟大壮举,就是我们五千年华夏文明伟大的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古建筑的产生离不开人。因此,古建筑摄影不应拘泥于建筑本身,还应强调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例如建筑四周的环境、建筑内部的家具陈列、使用建筑的人群及牲畜、在建筑环境中举行的民俗活动等等)。这一表现形式最讲究社会态度的表现,讲究自然,力戒摆拍、造景。在拍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学会等待,一旦发现感兴趣的环境,必须能耐下心来等待典型人物的出现。
其他文献
思锐脚架在国内早已是著名品牌,以做工精湛设计独特而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之后推出的摄影包,在外观和功能设计上也非常贴合美观实用的特点,像“我的故事”系列的单肩包和“都市者”系列的双肩包笔者就一直都在用。今年,思锐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线,推出镜头、滤镜等一系列产品,并更名为思锐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可见其底气十足,也让笔者更期待能体验最新产品的品质。最近,笔者就拿到了思锐的滤镜套装,一番使用后发现确实独具特色。
很多影友在选择镜头时往往是慎之又慎。但是,在选择滤光镜时则不太在意,反而对滤光镜的价位显得十分敏感,有的人更以为滤光镜只是保护镜头的一个镜片。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要知道,滤光镜安装在镜头的前端,滤光镜的镜片也就成为镜头的光学镜组中的一分子,滤光镜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    『材料工艺决定光学性能』  滤光镜也和镜头一样,有不同的品牌,同一品牌中又有高、中、低不同档次的产品。
雁池是湖南常德石门县的一个乡,「90后」覃道泽两年前从大城市回到这里,开了一家婚庆摄影小店,在他的微信公号「爱雁池」中自称「老村长」,并会把在乡镇上拍的照片、录制的声音和一些呓语般的文字发在公号上。「雁池的春夏秋冬」,是他过去一年故乡生活的总结,这篇印象散记中,他虚构了「小雁子」这样一个人物,和他共同体验雁池的人情,风物,山水。可能只有故乡的异乡人,才会做这种总结吧?「我常想,一个人的故乡在哪里,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不过我们看到的有关春节的摄影作品大多是庙会、表演等民俗活动,真正能够拍摄出过年味道的作品并不多见。茆卫东拍摄的《过年》,展现了村镇在春节期间,街头百姓回家过年的情景。飘扬的雪花、红色的春联、喜庆的灯笼、渡河的人们……每幅照片都显露出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对来年的憧憬。
为配合“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展·户牖的征稿,本期双周争胜特征集一期《古建门窗之美》。来稿作品除参与本期双周评选外,同时也作为“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展·户牖的参评作品。  户牖(yǒu),指的是古代单体建筑的房屋门窗。其中,户为门,牖为窗。户牖按照建筑类别的不同,可分为宫殿户牖、园林户牖、庙堂户牖、民居户牖四类。不同类别的户牖,也随着地域变化显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感。  
確切地说,没有光线就没有色彩,也自然就没有摄影艺术了。所以用光对于摄影来说非常重要,在自然光运用中,最具光影和色彩变化的就是日出与日落。日出与日落期间不仅会形成富有魅力的逆光或顺光光效,而色温变化也非常大。刘苏的风光作品大多在日出与日落前后拍摄,所以画面有着强烈的光影反差,同时色彩非常浓郁。
为什么会对老照片感兴趣?是否对摄影界有所了解?  A:我从1993年开始,收集各地各个时代出版的风光明信片,对比新老明信片上的景色和人居生活的变化,在对同一景色的不同演变唏嘘感慨时,也惊叹于摄影对历史场景的捕捉能力。从1998年起,我开始收集老照片,主要是收藏自己熟悉的环境的变迁照片,用以对比记忆中的儿时印象。  收集老照片的时候也顺带收集了50年代《大众摄影》和《中国摄影》创刊号等早期摄影史料。
而如今我以摄影来展现那些脑海中的画面,心中的欢乐、幸福、悲痛以及恐惧。黄昏是一天的结束,却是梦想的开始。有一幅作品我取名为《昔日的梦》,儿时在那一片圣地,每一个黄昏我都在萌发着不一样的童年想法。在夕阳的云海中,我看到了昔日的原野,自由的飞鸟,还有姥爷那一群可爱的羊。这便是我脑中的记忆融进了画面,也是我认为的风光摄影的故事表达。  我热爱我的家乡,不断拍摄着家乡的变化,家乡的风光特色。几乎每天都会看
原图主体人物动作生动,陪体既有地方特色又非常漂亮,但是由于拍摄的诸多原因,高光过曝、画面发灰、影调平淡、色调一般。两位嘉宾针对问题,一位从色调入手,在控制色彩基调的基础上,微调其中的影调;一位从影调切入,确定高反差风格之后,又精细控制了色调。影调色调的组合有多大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  原图不足:  1.高光过曝,画面发灰  2.影调、色调平淡《收获》 杨锦炎 制作  处理完的图片拍摄于新疆塔什库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精彩的作品,有的从宏观视野来表现自然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种群,壮观而震撼,多为航拍或从高处俯拍;有的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抓住野生动物的瞬间,生动而美丽,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多为长焦或微距拍摄;有的则着重反映野生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用故事引思考,多为中长焦段拍摄。其实,这些作品体现的都是一个主题,都在反映美丽的大自然及生灵的关系。所有这些作品,概括起来都属于生态摄影。  生态摄影是近年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