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协调发展的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love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是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点。鉴于培养目标衔接的重要性,笔者试图从职业性、学生身心特点、国家职业标准三个方面阐述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维度,分别从人才层次、人才类型、人才素质、人才功能四个维度展开。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衔接 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武建鑫(1985- ),男,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18-03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并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可见,构建协调发展的中高职教育是时代赋予职业院校的历史性责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文件明确指出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重要性,而且鲁昕同志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也指出,做好中高职衔接的十个衔接中首要的就是培养目标的衔接。这一历史性的论断为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鉴于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短暂的方向性迷失现状,研究当前我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学校对学生所期望达到的具体能力标准和程度。培养目标的形成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规定,然而,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选择却要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来展开。可见,培养目标在这个链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就中高职衔接而言,培养目标则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起点和源头,决定着中高职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衔接的水平,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关键。
  我国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畅通搭建了“引桥”,实现了职业人才的分流和水平的提升,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社会对中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五年制、对口招生、高职预科等衔接模式的构建,课程衔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衔接、教材衔接、专业衔接等具体衔接路径的开拓。同时,学者们还借鉴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中高职衔接经验,以此来拓展我国中高职衔接方式,推动中高职衔接进程。
  然而,在研究众多衔接路径的队伍中,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归根结底在于对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够深刻,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变化不够敏锐,对培养目标衔接的思考不够集中。即使在中高职衔接路径的探索中提到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但在认识和理解方面也不够深刻,而是把课程衔接、教学衔接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并列起来讨论,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培养目标衔接的地位和作用,更谈不上培养目标的衔接维度。为此,笔者在认同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同时,极力提倡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重要性,以此来构建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高职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等职业技能人才,而培养目标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具体规格,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切都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正确的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工作梳理进行的基础,是教育工作前进的风向标,是教育工作者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方法的依据。反之,不合理的培养目标容易造成教育工作方向的偏差,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可见,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对人才培养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样,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也是建立在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基础之上的。
  职业教育首先要定位,它培养的是一类人才,是技能型人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形成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格局。①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开辟了道路,指明了中职培养目标和高职培养目标之间的显著差异,区分了两种层次的教育应该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素质、功能。同时,培养目标的衔接为中高职院校的准确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分决定了教育工作的层次。
  因此,正是由于培养目标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目标的衔接成为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具体来说,培养目标的衔接在中高职衔接工作中起着导向作用,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队伍的衔接铺平了道路,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增添色彩。
  二、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其衔接的前提
  职业教育开展以来,其培养目标众说纷纭,职业院校更是套用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教学,可见,中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工作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终身教育和职业人才自身的发展要求,中职人才向高职人才的转化需要科学合理的衔接机制,培养目标的衔接作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内容之一,对其他衔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基础作用。因此,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要以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为前提。
  鉴于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普遍性是指中高等职业教育都属于教育和职业教育,特殊性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也需要遵循其规律特征,在此只讨论职业教育的普遍性,以此来指导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关键在于符合职业性特点、学生身心特征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   (一)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为核心
  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增长,当然,对职业人才的智能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进而对职业人员的个人素质、技能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同时,劳动组织形式也逐渐从单一岗位向互相协作转变,职业人员不仅要有岗位必须具备的技能,而且要具备分工与协作、关心生产、负责敬业等素养。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一直在改变,然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强调职业人才的技术熟练程度、实践能力、适应性和创新性能力为主的职业性特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之一也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按其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强调的是个人自身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服务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可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为此,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更要突出其职业性特征,牢牢跟随国家大政方针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人才。
  (二)以学生身心的特征为出发点
  当前职业学校在校生年龄一般在16~22岁(19岁为中高职的界限),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精彩的青年初期。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就职校学生而言,正处在个性发展和人格成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家庭、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和完善自己,以此来适应学业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中职生(一般为16~19岁)来讲,这个时期的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整个心理状态还不成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且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为此,中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其身心特点把握好职业观、知识结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为其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高职生(一般为19~22岁)来讲,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定位,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此,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强调技能的迁移、创新、适应能力的培养,赋予高职生引领行业发展的使命。
  (三)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鉴定比重表四个部分,其中工作要求为国家职业标准的主体部分,具体规定了从事本职业的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工作能力和素质,从中可对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启示。
  有学者指出,当我们依据所面向的预期工作岗位来确定时,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很容易得到区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就落实到职业岗位的层次衔接,而职业岗位的科学定位依据是国家职业标准,根据相关文件得知,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按理说,国家职业标准应当成为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事实依据,可在实践过程中却有不如意之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体系的转变,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见,目前由2006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标准已经不能准确反映现实需求,所以,国家职业标准需要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是,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职业标准虽然没能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但是,其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必要时可以参照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职业标准,以此来满足工作上的需要。
  三、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维度分析
  如何分析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维度,首要任务是清楚地认识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内在脉络,以及中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②要完整科学地分解出培养目标的衔接维度,可以从“人才素质、人才层次、人才类型、人才功能”四个维度进行分析③,如下图所示。当然,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维度就“素质、层次、类型、功能”四个方面来说,不一定能面面俱到,但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中高职衔接提出了时代要求,这就需要首先勾勒出一个基本框架和衔接脉络,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完善和进步。
  (一)分清职业人才层次,强化职校定位意识
  人才层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职业教育领域,通常指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之间的层次关系,职业院校是直接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在层次定位上必须有明确的界定。然而,大部分院校对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不符合实际的,甚至有些中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性、时代性的社会精英人才,可见这类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更谈不上指导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了。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需要从人才层次上搭建一个台阶。具体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层次主要体现在基础性、基本性两个方面,职校学生具有基本文化素质、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低层次、业务熟练的技术工人,这里强调的是中职毕业生在中等岗位上应具有的基本技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层次强调的是适应性、创新性能力,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术、创新性等能力。
  可以明显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差别,为此,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来确定培养目标,中高职院校在加强沟通的基础上,以职业人才层次为维度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因此,职业院校要明确自己的层次属性,进而明确培养哪一层次的人才。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我国制造业不仅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
  (二)明确职业人才类型,适应产业升级要求
  人才类型是根据专业技术不同而划分的人才规格,通常分为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其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针对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强调经过反复练习获得的操作技能,是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的技能;技术型人才强调的是通过科学原理和实践经验创造出的各种方法、工艺和工具的综合能力,在产品转换过程中起着协调、中介、指导作用。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一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凭借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从事具体的操作、生产和服务,将原材料转变成社会需求的成品或服务,以此来创造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也常出现在工作现场,主要负责生产人员的协调组织、生产计划的安排、了解市场行情,以及生产安全预防等工作,通过实现管理、协调、实施、控制等职能来完成社会生产。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升级,制造业需要大量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因此,中高职院校在实现各自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以人才类型的分类为维度展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为技能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的转化搭建“立交桥”。同时,要对职业人才的类型有清楚的认识,不能随意套用中等职业院校照搬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耽误了学生和院校自身的发展。
  (三)把握职业人才素质,落实人才内涵建设
  人才素质通常指基本稳定的生理特点、思想行为以及潜在能力。对于职业人才而言,也是符合现代职业岗位对职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就人才素质结构的内容而言,职业道德是关键,能力结构是核心,良好的体质是保证。然而,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又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良好的体质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本原则,正如周济同志所说:“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但是对于能力结构的要求就不同了,必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而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具体来讲,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基础性”,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求中等职业人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体质,其人才素质就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的熟练操作上,按照专业技术的要求来延伸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实践工作,在考核中职人才时要落实在实践技能的熟练与准确两个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是“高端性”,要求高等职业人才具备完善的职业道德和情操,扎实的职业技术、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体质,其人才素质主要体现在职业技能的灵活应用、生产实践中的适应能力、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上,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必然要注重职业技术原理、方法、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将来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在考核上不仅要能够精通技术的操作,而且要强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明确指出“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内涵建设需要以中高职人才素质为维度展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从素质结构内涵的差别来建立“基础性”人才向“高端性”人才的转化。职业院校在实践过程中,以落实人才内涵建设为目标,实现“坚持能力本位,突出岗位能力,狠抓实践教学”三个有机统一。④
  (四)定位职业人才功能,服务国家区域战略
  人才功能指所培养的人对社会和行业的作用, 一般可以从人的社会作用性质、职业角色或“人才”概念的使用来表达人的社会作用。⑤对于职业人才来讲,其功能要顺应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度安排,在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职业素养,以此来实现职业人才适应社会和引领行业的功能。
  鉴于职业人才的层次、素质、类型结构的差异,明确中高职人才功能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是“适应”社会的功能,中职院校就要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和对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此来调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设置、教学以及教师的安排,塑造中职人才较强的适应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引领”行业的功能,高职院校就要充分意识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培养具有较好创新能力的高职人才来引领行业的发展,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不同行业对职业人才的特定要求,中高职院校要以职业人才功能为维度展开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研究确定中高职人才从“适应”向“引领”功能转变的路径和内容,中高职院校需要把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修订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师、教学、专业、实践等要素,逐步开拓中职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机会,促进现代产业的转型和建设。
  [注释]
  ①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 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9.
  ②文辅相.中国高等教育目标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6.
  ③⑤李红惠.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基于“985”高校2010年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72,73.
  ④刘春萍.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人才素质培育[J].教育与职业,2008(5):164.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影发行出现了两种趋势:第一,参加电影发行的主体越发多样,电影行业或许会出现全新的格局;第二,电影发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越发明显,网络院
[摘要]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一课,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新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阐述了当前海南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海南高校 新生入学教育 现状 对策
研究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c语言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数学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特点,采用“小组互助,相互促进”等教学方法,加强以算法为中I心的程序设计基本技能的{}II练
为在自动驾驶汽车基于场景的测试中生成涵盖相应场景中复杂多变的真实交通运行过程的测试用例,从highD数据集中提取车辆切入场景的多个实际样本,通过分析运动参数和参与车辆
辅导员在高职院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但仅有优秀的辅导员个体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要求,专家型辅导员团队建设是高职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最高目标。系(院)承担专家型辅导
[摘要]“合作性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文章根据合作性教学的特殊教学模式,在借鉴先知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合作性教学尝试遇到的困境,以图挖掘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深入剖析合作性教学法的内涵,通过对教师、学生等基本对象的实际分析,探索解决策略,进而达到实现合作性教学最佳效果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合作性教学 困境 攻略  [作者简介]张会忠(1976- ),男,吉林通化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助理
[摘要]高等学校的改革必须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上,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理念,在教育改革中转变传统的地位;学生也需要树立成才的理念,在学习中转变固有的惯性地位,课堂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得以推进,落到实处。  [关键词]新建本科 课堂教学 改革 换位思考  [作者简介]毛克强(1957- ),男,四川泸县人,宜宾学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