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互动”改变生物教学模式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结合新课改的理念,我校在2008年提出“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稿作为课堂教学的蓝本。导学稿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习所编写的文稿。“导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认知生物学的知识和生物规律:“互动”就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寻找答案和生成知识点。“导学——互动”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手段来认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以“导学、互动、思考、探究”的主体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改革,对生物的教学产生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一、“导学——互动”的基本教学模式
  
  “预习导学稿—,课堂研讨(互动探讨)—堂上反馈—总结归纳—反思、提高”
  这五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层渗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到深地打开知识库,在不断的思考、互助中打开自己的眼界,发散思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二、改变学生学习生物的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开展“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班级的学风。由于在上课前已经将导学稿发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导学稿了解到教师课堂上教学的思路,有充分的时间根据导学稿来自主学习课本的知识,查找有关的资料,或同学问互相讨论、探究来寻找知识的答案。学生通过导学稿的预习明确了学习目标、知识的重难点、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路,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和探知的精神来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和知识的习惯。
  
  2.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学——互动”的模式中,学生利用导学稿和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摸索、寻找课本内或课本外的知识和答案,通过同学间的通力合作和互助,来构建知识的完整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向光性的内容时,教师可布置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设计一个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实验。学生动手完成这个实验的情绪很高,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积极和配合。上课时,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
  通过这个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实验设计的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培养,也让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增加,让他们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成功的。所以,导学稿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基础性: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难度不能太大,若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量,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探究性:不能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点的填空,这样缺乏研讨的意义,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③层次性: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情况,问题要由浅到深,一步一步地导引,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思考和研讨,体现因材施教。④主体性:以学生自学为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生物日常常识来挖掘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探求问题。
  
  三、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教学任务
  
   1.改变教师备课工作的任务,“教案”变为“导学稿”
  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传授知识而编写的,其编写的重点思想是“教什么内容”“我如何教”“怎样才教得好”,其关键的字眼是“教”,教师是主体。“导学——互动”的导学稿,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思考学生“怎样学、想要学什么、怎样才学得好”,所以教师的备课从备“教”转变为备“学”。而导学稿并不是单纯的教案的改编和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的字眼上的改变。导学稿的编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易到难,由浅到深,层层引导,具有探究性、启发性。
  例如,在学习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分布的情况时,师生共同学习了磷脂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头部是亲水性、尾是疏水性)后,设计下面的思考问题:①思考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是如何铺展的,请你画出图来。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动笔画图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生成知识。
  
  2.改变课堂上教师的任务
  课堂上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在新的课堂模式中充当导演的角色,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课堂的任务也由讲转变为学。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导”的角色:①教师放手将课堂让给学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老师不放心学生,怕学生掌握不了知识点,学不到东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仍然占据大部分的时间:通过学生互助来完善知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提问学生的时候,学生回答不完整或回答不上来,我们老师就急了,出现抢答的现象,这部分应该让其他学生来完整知识点:③教师精讲和释疑。在新的课堂模式中,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课本知识重点精讲主干知识。
  
  四、改变课堂上授课的模式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形成教师、课堂、书本的局面,把“告诉”和“训练”作为课堂的主要行为模式,过于强调结果和统一的步骤,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真正的需求。“导学——互动”改变教师说的单一模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展示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为主要模式。
  例如,高三的复习课中,传统的做法是教师以讲述的形式来梳理考点,教师说,学生听。这种模式的效果,我们在改试卷的时候,有老师就会说:“我明明白白地在课堂上说过,还不会。”就是说,学生听了,没有深刻的印象,听的时候明白,一动起笔来还是不知如何表达,也就是说学生掌握的知识不牢固。如何加强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可以通过“听、想、看、读、写、说、练”这几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课堂的思维训练。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复习中,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根据基因表达过程图讲述基因表达过程。再让其他学生补充和纠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看图的能力。
  
  五、改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互动主要是教师和个别学生、教师和全班同学之间的互动,大多以教师问、学生答的互动模式进行,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调动较差,缺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教师和小组的指导。在“导学——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生生之间的讨论和帮助。在小组合作中,有一个中心发言人,其他学生讨论和质疑,然后收集意见,统一为小组总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尖子生可以帮助后进生,实现生生互助、生生互学。
  例如在课堂做练习题训练时,可在学生自主完成题目后,小组成员互相之间对答案,在对答案的过程中,实现生生互助、生生互学。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堂指导,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实验“师组”的互动,也让教师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推行,既改变了教师的思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使生物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和思考,例如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导学稿”与教材、辅导书的关系等都需要进一步研讨。
  
其他文献
摘要:要实现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教学目标,必须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活动习惯入手,强化基本实验操作的训练,认真组织学生开展好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和家庭小实验,做好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真正使化学实验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关键词:化学实验 技能培养 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科学探究为重要学习方式。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笔者在初中化学
2019年5月17日至5月19日,第十七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中江县凯江镇中心学校“凯小智力风暴小队”在FLL工程挑战赛小学组项目比赛中荣获全省一等奖。  第十七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包括机器人综合技能比赛、机器人FLL工程挑战赛、机器人VEX工程挑战赛、教育机器人比赛、机器人创意闯关比赛、机器人创意设计、机器人FTC科技挑战赛7个项目。活動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
我国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在教育界传为佳话,给我们广大教师“鼓励是阳光”的启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如果说鼓励是阳光的话,那么宽容就是雨露。让我们给学生一片爱的天空吧!  我班有个学生叫陈飞,由于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所以他从小就被寄养在亲戚家。亲戚们对他放纵迁就,导致他非常任性——上课不听讲,学习成绩极差;性情古怪,动不动就发
《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中说:“四五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初中,条件一般,生源一般,却长期‘霸占’全市教学质量榜单的前10名,上演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教育奇迹[1]。”这四五所学校就在江苏省如东县。对于这些“逆袭”的农村学校,該文称之为如东县的“乡村教育集群”[2]。  2016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综合指标分析显示,如东县学生的学业质量位于省、市前列。在很多地方还在为乡村教育一体化设计蓝图的时
对很多学生来说,物理是让他们最头疼的一门课程。他们从刚开始接触物理时,就感觉“不入门”,总是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导致他们最终对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其实,物理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深奥、难懂。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为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需做个“领路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反思把学生“领入门”的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对教学关系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
摘要:高长虹,作为“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文坛上较为活跃的文学人之一,他倡导的“狂飙运动”和“狂飙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青年,对当时乃至之后的文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以高长虹“狂飙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从“五四”新文化、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三个方面揭示其思想背后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渊源,试图恢复现代文坛一个真实的高长虹,为之后的系列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长虹狂飙思想 历史渊源  
摘要:好的导语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成功的导语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思考、活跃气氛的作用。在导语设计中,教师应遵循有新意,能诱发思考;围绕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因课而异,形式多样;语言凝练、优美、幽默、风趣等原则。  关键词:中学语文 导语设计 基本要求    导语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导出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话,俗称“开场白”或“入课语”。它在课堂中占的比例虽小,但却具有重要的
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科的教学无疑具有重大的责任。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敢说,重视课堂发言,教给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常识,注重评议,使口语交际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现在学生的认识能力、感情和意志以及个性特征发生了特殊变化,开始有了“成人感”,自尊心、自信心有了飞速提高;遇事喜欢独立思考而不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结论。这些都是口语训练的有利条件。
摘要:胡适于1904年至1910年到上海求学,历经梅溪学堂、澄衷中学、中国公学、中国新中学的洗礼。在这六年的求学生涯中,胡适逐步从最初的叛逆者、迷茫者、堕落者成长为一名追梦者。  关键词:胡适 沪上求学 叛逆者 堕落者 觉醒者  在《胡适四十自述》中,胡适将自己四十年的生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留学以前(1910年前)、留学七年(1910年~1917年)和归国之后(1917年~1931年)。从胡适记录
一、道教美术、佛教美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美术與佛教美术均属于宗教美术。宗教美术是以宣传宗教思想。教育宗教信徒为目的,以宗教的教义、故事和传说为题材的美术形式。在中国的宗教发展史上。道教美术與佛教美术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西汉之前,儒学是正统思想,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西汉末年,战乱频繁,人们困苦不堪,悲观、厌世的情绪充斥着百姓的心里。正在这时,佛教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