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弱势群体问题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870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弱势群体问题; 凸现; 原因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2-0016-02
  
  一、弱势群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弱势群体问题是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变革的过程也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淘汰和筛选的过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目前所出现的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弱势群体心理失衡等问题,是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的必然现象。按照经济学中“倒U理论”所揭示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相互关系,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1500美元时,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会趋向扩大,弱势群体问题也会凸现出来,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时,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处于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敏感而关键的阶段。根据统计预测,2010年前后,我国人均GDP可能要达到1500美元左右,随后会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个人收入差距也逐步缩小,弱势群体问题趋向缓和。在现阶段,伴随着收入差距扩大而产生的弱势群体问题就成为我们能否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就能顺利度过经济增长的敏感地带,登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否则,就有可能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断送掉已经取得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对弱势群体问题漠然置之,又不能动摇现在的经济发展战略。只有将弱势群体问题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框架中进行考虑,才能真正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从经济主体看,弱势群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字面上理解,“弱”是相对于“强”而言的,有衰弱、无能之意;“势”泛指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趋向、趋势,亦指某种社会力量的状态或情势。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包括农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亏损企业职工、失业及无业人员、残疾人群体和老年群体。由此可以看出,弱势群体是一些需要政府和全社会予以特殊关照的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弱势群体是一些在经济发展中无关紧要的人,更不是经济发展的局外人。从历史上看,我国弱势群体的形成大多是社会性因素造成的,是随着制度变革和体制转轨而出现的受损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从人数上看,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结果,我国目前的弱势群体规模已接近2亿,这一庞大群体的存在会直接影响消费需求,制约供求关系,阻碍社会经济发展;从发展后果来看,如果弱势群体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将这近2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增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否则,弱势群体的大量涌现以及他们心理失衡问题的长期积存还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从深层原因看,弱势群体问题所反映的制度缺陷和法律漏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和体制下,强势和弱势的划分是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有本事、有能力、素质高并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而富裕起来成为强势群体,素质低、能力差的人处于弱势地位,人们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而在现实社会中,一部分人凭借先天的优势地位成为事实上有钱有势的特权阶层;另一部分人不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而是通过制度性歧视(如农民和农民工)、整体性淘汰(如城市下岗工人)这样一些集体排斥方式而沦为弱势群体。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人落入弱势群体地位并不是由于他们自身不努力,而是因为社会没有提供一个公平的舞台,使他们失去发展的能力或机会。比如,与城里人相比,进城务工农民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医疗、养老、社会福利以及子女的出生、入学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居民处于不平等的起点。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起点的不平等,而实质上则是制度设置的不合理,是现行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致使一部分人承受了改革的代价。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应有权利和占有份额未能得到公平的体现,其公正待遇也未能得到制度的有效保证。这种情况很容易引发弱势群体的心理失衡和情绪失控,甚至发展为行为偏差。
  
  二、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从总体目标看,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过程,是由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发展转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从20年来的实践来看,这一政策对大多数人确实起到了激励和带动作用。但我们的目标不是出现几个富人或者出现一个富人阶层,而是达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要十分注意发展中的不全面、不平衡问题。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和个人收入的不平衡。从城乡来看,城市进入小康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比重小。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收入来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2000年,我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全国还有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很容易返贫,有的人温饱虽然解决了但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而这部分人正是弱势群体的主要成员。因此,积极关注和支持弱势群体,提高所有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地位,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本质要求看,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同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不是以一部分人为本,更不是以有钱人或有权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表现为政府的一切工作不能是针对某一部分人的,而是针对十几亿人的;改革不能仅仅使一部分受益,而是使全体人民受益。以人为本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也是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们党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已经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经过20多年的经济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具备了加强对弱势群体支持的条件。党和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没有弱势群体的小康就不会有全面小康的思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各级部门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我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之中,体现到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将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作为考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千方百计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弱势群体的利益。
  从实现途径看,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从实际情况看,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中国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充满风险的关键阶段。这其中就包括因社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而出现的诸如收入差距拉大、利益关系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引起重视并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所说的:“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可以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可以变为一个很小的数目,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是中国领导人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记住的。”我国目前有近两亿弱势群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创新意识,致富能力匮乏。如果不重视对这部分人的关心和帮助,不尽快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走上富裕道路,那么即使一部分人很富,也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即使一部分地区发展很快,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共同富裕。
其他文献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建筑的要求我也在不断提升.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异型柱节点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
[关键词] 宪法; 私有财产权; 确立保护  [中图分类号] D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2-0014-02    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国家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开展起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对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控对建筑项目安全稳定的进行起到了重
按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去加强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新世纪的历史性课题。面对企业“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认识不足,人员不足和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不足问题,企业党团组织均
本文从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中试验检测技术的工作内容简要的阐述了其工作意义,并通过一些实例粗浅的分析了应用中如何将专业知识巧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本文做出一些关于试验检
公共卫生规制以保障公共健康为宗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健康)幸福”。故而,公共卫生规制必然涉及对个人权益的限制:可能是对个人人身自由、身体权以及隐私权等人身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直以来,我对国学都很感兴趣,可惜始终无缘系统地学习。2006年,随着国内学国学的热潮,我得以重返课堂,到北京大学国学教室学习国学。这一学,就是三年。第一天上课,我早早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