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兵战车以其轻便灵活的特点和适中的火力,被人们视为主战坦克的“贴身保镖”。进入21世纪后,一批技术性能先进的新型步兵战车纷纷亮相,如意大利的“达多”、西班牙的“皮萨罗”、奥地利的“乌兰”、韩国的KNIFV、印度的“阿布罕”、德国的“美洲狮”等。在这些代表了21世纪初步兵战车发展潮流的新战车中,要推选谁能坐上“第一把交椅”,恐怕所有人都会将票投给德国PSM集团研制的“美洲狮”。
取代“黄鼠狼”
德国人以擅长精密机械制造著称于世,对于长处在陆军的核心技术装备——坦克装甲车辆方面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就步兵战车而言,德国不但技术实力雄厚,而且资格也很老,是西方阵营最早发展步兵战车的国家之一。
早在1959年9月,当时的联邦德国在研制“豹”1主战坦克的同时,就提出研制一种履带式步兵战车,并按通用化、车族化的思想进行设计。1967年,莱茵金属公司的样车中标,经改进于1969年开始生产,定名为“黄鼠狼”1步兵战车,1970~1975年共生产2136辆,全部装备联邦德国陆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鼠狼”1逐渐风光不再。尽管其不断改进发展到“黄鼠狼”1A5,但与后来出现的先进步兵战车,像美国“布雷德利”、英国“武士”、苏联峨罗斯的BMP-2/3相比,整体性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浪潮,“黄鼠狼”1步兵战车的整体性能已明显落伍。
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德国陆军提出要研制一种新型步兵战车来替换服役时间长达30多年的“黄鼠狼”1系列步兵战车。对于新型步兵战车的基本战技,德国陆军提出了以下要求:具有和“豹”2坦克相同的战术机动性,能够用A-400M运输机空运,大幅强化装甲防护力,拥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和信息化能力,具备打击多种战场目标的火力,维修简便等。众所周知,德国人一贯偏好用凶猛的猫科动物来命名坦克装甲车辆,新型步兵战车自然也不例外,被称为“美洲狮”。
2002年9月,负责国防技术和采办的德国联邦办公室将“美洲狮”步兵战车的研制合同授予了PSM集团。PSM集团由德国著名的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联合而成。在分工上,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主要负责研制炮塔系统,包括车长和炮长的车内舱位布置;莱茵公司则主要负责研制底盘。
为缩短研制时间、降低成本和技术风险,PSM集团除应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外,还在设计中大量应用已研制成功或已在试验中的子系统,包括装甲、武器和弹药的操作以及压力系统等。通过这些措施,使“美洲狮”的研制进度大大加快。到2004年底,PSM集团就研制出了三座炮塔和三个底盘。其中第一座炮塔进行武器操作测试,第二座用于测试光学设备和稳定性,第三座用于测试总体结构设计情况。在三个底盘中,第一个底盘用于驾驶测试,第二、三个底盘用于原型车演示。

2005年12月20日,第一辆“美洲狮”步兵战车的演示样车下线并交付给德国陆军,开始进行性能测试。按计划,该车的测试将于今年6月完成。德国陆军希望“美洲狮”步兵战车能够在2008年正式生产。至于德国陆军究竟会采购多少辆“美洲狮”,要等到2007年才能确定(有消息称德国陆军可能会分批采购“美洲狮”1152辆)。首批采购数量为410辆(到2012年生产完毕,包括20辆预生产型在内),采购总金额约30.5亿欧元。
“美洲狮”本色
作为21世纪初闪亮登场的“美洲狮”步兵战车一旦大量服役,将配合“豹”2A6、PzH2000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一定会使德国陆军的信息化能力、火力、机动和防护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美洲狮”步兵战车的全车长7.35米,宽3.43米,高3.05米。该车采用传统布局,即动力舱前置、中部为战斗舱、后部为载员舱。整个车体呈流线型,几乎没有多少突出物。车首和动力舱为略带弧形的大倾斜平面,炮塔体积较小。通过这些精心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隐身能力,而且乘员的视野也很开阔。
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左侧,用隔板与动力舱隔开。驾驶员前方布置有3具潜望镜,中间一具可换为微光或热成像潜望镜。该车炮长位于驾驶舱后部,舱盖顶部和车体左侧各布置一具潜望镜,其中左侧长方形潜望镜较大,可提供良好的侧视观察范围;车长位于炮长右侧,其前部用装甲板与动力舱隔开。由于车长是全车的指挥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车的战斗力,因此设计师对车长席的设计极为考究。首先,供车长出入的舱口很大;其次,车长舱盖上配置的潜望镜不但数量多(5具),而且呈圆环形布置。再加上一具向右后侧方布置的潜望镜,使视野达到270°,从而具备非常好的环视观察范围。在目前出现的几款新型步兵战车中,“美洲狮”的车长观察视野是最好的。
为方便载员向外观察,“美洲狮”的车体后部中央上方布置有2具潜望镜。为了让载员快速上下车,除车体右侧顶部布置有载员出入舱口外,在车体后部还设有一扇电动控制、向下开启的钢质装甲尾门(题图)。与M113装甲车的尾门相比,“美洲狮”的这扇尾门又矮又窄,而且两侧还有较长的、用于布置其它设备的突出物,使得士兵的出入要小心才行,一不留神可能会产生磕碰。但是这扇尾门的厚度比M113的厚多了,相应的其所提供的装甲防护能力也强得多。
考虑到在车辆行驶中步兵用武器向外射击的命中率有限以及防护需要,“美洲狮”取消了车体两侧的射击孔。该车内还配备了功能强大的内置式检测设备,可大大减轻维修工作量。
“美洲狮”非常注重装甲防护。按不同的防护需要,共有多种重量级别。基本型“美洲狮”战斗全重为29.4吨,底盘底部呈V型,安装有地雷防护组件,能防爆炸成型侵彻地雷打击;整个炮塔及车体正面都能抵御14.5毫米穿甲弹、155毫米炮弹破片的打击;炮塔正面和侧面装甲能抵抗30毫米穿甲弹。基型“美洲狮”可用一架A-400M运输机空运。
德国陆军拟装备的是采用A级防护标准的“美洲狮”,战斗全重31.45吨。全车可防御14.5毫米穿甲弹和155毫米榴弹破片;炮塔正面除能承受30毫米穿甲弹打击外,还能抵御空心装药的反坦克火箭筒打击;底盘底部地雷防护组件可抵御装药10千克TNT装药的高爆地雷打击。
采用C级防护标准的“美洲狮”主要是在车体和炮塔附加大量的高性能装甲套件,战斗全重猛增至410屯。改装工作非常简单,在前线只需维修保障人员或者经过训练的普通士兵在半小时左右即可完成。C级防护的“美洲狮”可防御30毫米穿甲弹以及空心装药反坦克火箭筒、大口径榴弹破片、炸弹破片的攻击,底部除可防御10千克TNT高爆地雷打击外,还可防御爆炸成型侵彻地雷的打击。C级防护的“美洲狮”也可用A-400M运输机空运。一般采取3辆“美洲狮”用4架A-400M空运,其中3架运输机分别装运1辆A级防护的“美洲狮”,剩下1架运 输机负责装运3辆步兵战车的附加装甲套件。
超强型防护的“美洲狮”比C级防护的又增重2吨,战斗全重高达43吨,与许多国家装备的主战坦克相当,这是由于其采用了更好的模块化装甲套件的缘故。
“美洲狮”步兵战车装有一座遥控式全电炮塔,可360°旋转。炮塔右侧布置武器,左侧布置观瞄设备。主武器为1门“毛瑟”MK30-230毫米机关炮。该炮设计简单,基本结构由炮管、弹性炮架、供弹机构和反后坐装置组成。炮重173千克,炮管长3.307米,射击俯仰角为-10°~ 45°,装有电发火线圈,最大射速高达70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射程3千米。发射方式有单发、点射和连发。为确保高射速和提高炮管寿命,炮管采用内膛镀铬技术。该炮的反后坐装置可显著减少机关炮的后坐力(其单发射击时后坐力为18千牛,点射时后坐力约16千牛)。该炮可采用电击发,也可采用手动击发。MK30-2机关炮的闭锁方式采用刚性闭锁,有很好的操作安全性。供弹方式为双路弹链供弹,其优点是不仅能保证火力的连续性,还能根据不同目标迅速更换弹种。机关炮发射北约标准30x173毫米弹药。

MK30-2机关炮配用弹种有PMC287整体式次口径[注]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PMC283次口径曳光可碎裂弹芯脱壳穿甲弹和PMC308新型空爆弹。其中PMC287弹芯为钨合金,重725克,发射药采用硝化纤维/硝化甘油,重235克,初速1405米/秒,2000米距离可穿透63毫米均质钢装甲(零度着角)。
PMC283是一种依靠动能打击目标的次口径弹药。当侵彻弹头贯穿硬/软目标的外壳(包括采用复合材料)后,弹头分裂为破片。当这些破片进一步贯穿目标的结构时,又分裂为更多、更小的碎片,结果就形成高能量的破片云,可对目标内部结构造成极大破坏。该弹弹芯重725克,发射药成份、重量和PMC287相同。PMC283的初速为1385米励,1000米距离可穿透31毫米均质钢装甲(零度着角),2000米距离可穿透25毫米均质钢装甲(零度着角)。
PMC308是一种新研制的30x173毫米弹,主要用于打击空中目标,特别是直升机。该弹是移植了35毫米“阿海德”弹,主要组成包括一个可编程引信和一个装有162颗预制成型的钨合金金属球(每个钨球重1.24克)的子弹药。该弹弹丸重830克,发射药采用单基硝化纤维,重362克,初速1100米励,最大射程4000米,对直升机的有效射程为2500米。
射击时,ABM弹(空爆弹药)在穿过炮口的25微秒内,由炮口处一个特殊的电子感应线圈自动给炮弹装定引爆数据。到达目标附近时,炮弹在引信作用下抛出子弹药,其内装的162颗钨合金金属球在子弹药爆炸后高速飞向目标,并将之摧毁。PMC308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可对抗现在几乎所有电子干扰。除打击直升机外,该弹也能打击轻装甲目标,因为其密集的钨球能有效破坏装甲车上的光学观瞄设备、通信天线等。
MK30-2炮的弹药基数为400发,其中200发为待发弹(放置于炮塔内),另外200发为备用弹(放置于车体内)。
“美洲狮”的辅助武器为1挺MG4型5.56毫米并列机枪,布置于MK30-2主炮右侧,主要用于对付敌方的有生力量。该枪射速为850发/分,有效射程1000米,弹药基数为2000发(其中1000发为待发弹,1000发为备用弹)。此外,在遥控炮塔后部还布置有一排8具76毫米烟幕弹/榴弹发射器。
“美洲狮”的数字化火控系统异常先进,作战时,车长有“超越射击”能力。无论是攻击静止或机动目标,“美洲狮”都有很高的命中率。“美洲狮”步兵战车所有布线均采用MIL-STD-1553数据总线布置,车上装有GPS定位系统、先进的数据链、敌我识别系统、车际信息系统和C41系统。此外,车上还装有后视摄像机,驾驶员、车长和炮长都可以通过它来观察车后面的情况。通过这些系统,“美洲狮”可以实现车与车之间、车与其它作战平台的信息交流,从而获得对大范围战场信息的感知能力。
“美洲狮”步兵战车装有一台德国MTU公司新研制的892型高功率密度10缸多燃料发动机,具有功率大、结构紧凑、重量轻、可靠性高等特点。发动机可整体吊装,非常便于野战条件下的维修作业。该发动机最大功率为800千瓦,几乎与许多国家的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功率相当。在该车战斗全重为31.45吨时,单位功率高达25.4千瓦/吨;即使在最大战斗全重43吨时,其单位功率也达18.6千瓦/吨。传动装置为伦克公司的HSWL284C全自动变速箱。强大的功率加上优秀的传动装置,使得该车最高公路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可达40千米/小时,机动能力与“豹”2相当,从而保证了两者在未来能够很好地进行协同作战。
“美洲狮”步兵战车有一定的浮渡能力,但具体情况还不得而知。考虑到该车较重,估计在浮渡时可能会采用类似M2那样的围帐式浮渡[注]装置。
小结
从设计思想上看,“美洲狮”有很多独特之处,如较好的隐身外形设计、灵活的模块化装甲套件、大功率发动机、无人炮塔等。可以说,“美洲狮”的出现,又将给世界步兵战车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而从另一个方面分析,“美洲狮”之所以研制速度如此之快、技术性能如此之高,与德国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分不开的。对于那些致力于自研武器的国家来说,从“美洲狮”的身上或许能得到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次口径弹:弹丸飞行部分或侵彻目标的侵彻体的直径小于火炮口径的炮弹。这种结构主要用于穿甲弹,结构上有飞行中不脱壳(如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和在飞行中脱壳(如超速脱壳穿甲弹)两种。
围帐浮渡:质量在20吨以下的车辆一般具有自身浮渡能力,20吨以上的车辆通常要借助漂浮器材。围帐浮渡是目前常用的漂浮器材之一。它用于体形小、质量较大而且浮力不足的车辆。围帐结构一般采用沿高度方向折叠或展开形式,并固定在翼子板上。展开后的围帐具有可靠的支撑和固定结构。
[编辑/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