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试对语文教学中的学生作文评改作探析,旨在通过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共同批改、指导评改、综合评改等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作文 评改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项既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那么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就是作业评改中最艰难的工作,不仅费力不讨好,而且很难全面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逐篇的精批细改,更存在着不少弊端。
1.作文评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作文批改过于简单,没有修改润色之效。
中学的作文批改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文章的“立意选材,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这是一项庞大的教学项目,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学生习作,精挑细选,推敲揣摩。
1.2 作文批改缺乏一定的新颖形式,难以挖掘习作中的主题思想中的精妙之处。
作文的“批”是对习作中的闪光点予以展现,使之更加完美;“改”则是修正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或采用其他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深邃。我们教师往往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指出其中的不足,作一个综合评价。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丧失了写作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变相的扼杀他们的创新之处。
1.3 作文讲评流于形式,缺少一定的指导价值意义。
作文的评改应分两部分:一是作前指导,主要是讲述写作要求与学生习作的思维点拨;二是作后点评,主要是评出优劣,促进发展。在这两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因作文教学一周仅有两节课的时间而烦恼,大量的缩减讲评时间,用于学生自己习作。这样的讲评也就难以达到新课程语文写作的“鼓励学生抒写富有个性,充满人文之美的文章”要求了。
2.作文批改教学的策略
2.1 依据习作要求,作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就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可以是“看”的情境、“听”的情境、“说”的情境或“读”的情境;也可以是实践感受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体验情境、媒体再现情境。例如故事情境的设定,用古今中外的文章修改故事,从列夫·托尔斯泰修改《复活》到郭沫若的“一字之师”;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到毛泽东的诗词。多种情境的展示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对照和比较中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2.2 教师精心选择美文佳作,突出重点,让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其中之美。
在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后,教师一定要从宏观上加以把握,从中选出三至四篇例文,这里既要有成功的习作,又要有存在明显不足的习作,而且几篇选文应该各有特色,具有代表性。优秀的习作:或立意角度别出心裁,或语言有明显的个性,或结构新颖独到等;存在不足的文章:或偏离题意,或思路紊乱,或语言晦涩等。将文章按原貌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做就达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普遍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做到了在突出作文训练重点的时候兼顾其他训练重点。
2.3 根据作文训练重点,师生共同批改,让学生体味习作过程的思路发展。
作文训练要有重点性。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让学生明确立意,即“应该写什么”,并让学生分析例文的选材,即“写了些什么”,能否为主题服务;还要考究一下文章的结构,即“是怎么写的”,看它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除此而外,我们教师也可把一些作者的原文和修改过的“定稿”一起出示,这样做可以降低作文评改的难度,给学生们提供可以参照的范例,具体揭示文章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修改和应该怎样改。有一次我给了学生一个作者的评改感受,为学生参与评改和自我提高提供了范例。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写作的技巧和写作方法,把原来的“编”作文变成有意识地积累多方面的素材,从中学会观察和寻找“思想的触发点”。
2.4 改革作文评改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习作批改过程,让学生感受美文之精妙处。
2.4.1分组评改,集思广益。若干个学生为一组,每组推荐出一名学生为组长。然后各小组确定其中的一篇作为评改重点,对文中的标点、字、词、句等方面进行评论、修改。最后由小组长将组员的意见综合起来,写好评语,总结发言。
2.4.2互换作文,综合评改。将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发下去,同桌之间互换修改作文,并写好评语。所谓“旁观者清”,看看同桌为自己指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4.3作者谈文,教师点评。教师可事先通知原文的作者,让他们做好准备,重点谈一下在动笔之前,是怎样构思、布局文章的,怎样行文、怎样收尾、怎样修改的,有何收获等等,教师最后对这次作文进行总的评价,综合学生的作文和评改的内容,指出其中优秀和偏颇之处,给所有的学生以借鉴。
3.作文批改中的注意问题
3.1 作文批改应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
社会的发展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往往留有很深的印迹,他们的“现代”思想既体现出勇敢、创新,又显得异想天开,难免会有一些“怪味”之感。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依据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予以指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3.2 作文批改应讲究时效性。
尽管作文批改是“量多效少”,但我们教师仍应注意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求与时间,特别是作文送至教师批阅时一定要批改,哪怕是略改。若不然,学生的作文被积压不批,学生的写作信心也自然就会减退,写作的兴趣与激情就会随着作文不批改的数量增多而大大地锐减。这样做容易使语文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之境地。
3.3 教师应注意对作文批改倾向的把握。
作文批改一向是重“改”轻“品”,这样的批改规矩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发展。教师要重点指出学生文章中的缺点和不足后,可重“品”而轻“改”,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文章的成功(哪怕是点滴得意)之处,在反复玩味中品出不足,轻轻松松地修改。
总之,作文批改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赏识性的批改。我们应欣赏其中的美词佳句、新颖构思、创新立意等成功之处,并提倡学生收集,互相传阅。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产生“我有能力写作”、“我喜欢作文”等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作文质量也就会大大地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 作文 评改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项既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那么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就是作业评改中最艰难的工作,不仅费力不讨好,而且很难全面地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逐篇的精批细改,更存在着不少弊端。
1.作文评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作文批改过于简单,没有修改润色之效。
中学的作文批改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文章的“立意选材,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这是一项庞大的教学项目,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读学生习作,精挑细选,推敲揣摩。
1.2 作文批改缺乏一定的新颖形式,难以挖掘习作中的主题思想中的精妙之处。
作文的“批”是对习作中的闪光点予以展现,使之更加完美;“改”则是修正其中的一些错误之处,或采用其他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合理,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深邃。我们教师往往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指出其中的不足,作一个综合评价。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丧失了写作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变相的扼杀他们的创新之处。
1.3 作文讲评流于形式,缺少一定的指导价值意义。
作文的评改应分两部分:一是作前指导,主要是讲述写作要求与学生习作的思维点拨;二是作后点评,主要是评出优劣,促进发展。在这两方面我们的语文教师往往会因作文教学一周仅有两节课的时间而烦恼,大量的缩减讲评时间,用于学生自己习作。这样的讲评也就难以达到新课程语文写作的“鼓励学生抒写富有个性,充满人文之美的文章”要求了。
2.作文批改教学的策略
2.1 依据习作要求,作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就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可以是“看”的情境、“听”的情境、“说”的情境或“读”的情境;也可以是实践感受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角色体验情境、媒体再现情境。例如故事情境的设定,用古今中外的文章修改故事,从列夫·托尔斯泰修改《复活》到郭沫若的“一字之师”;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到毛泽东的诗词。多种情境的展示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在对照和比较中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2.2 教师精心选择美文佳作,突出重点,让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其中之美。
在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后,教师一定要从宏观上加以把握,从中选出三至四篇例文,这里既要有成功的习作,又要有存在明显不足的习作,而且几篇选文应该各有特色,具有代表性。优秀的习作:或立意角度别出心裁,或语言有明显的个性,或结构新颖独到等;存在不足的文章:或偏离题意,或思路紊乱,或语言晦涩等。将文章按原貌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做就达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普遍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做到了在突出作文训练重点的时候兼顾其他训练重点。
2.3 根据作文训练重点,师生共同批改,让学生体味习作过程的思路发展。
作文训练要有重点性。教师要根据训练重点让学生明确立意,即“应该写什么”,并让学生分析例文的选材,即“写了些什么”,能否为主题服务;还要考究一下文章的结构,即“是怎么写的”,看它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除此而外,我们教师也可把一些作者的原文和修改过的“定稿”一起出示,这样做可以降低作文评改的难度,给学生们提供可以参照的范例,具体揭示文章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修改和应该怎样改。有一次我给了学生一个作者的评改感受,为学生参与评改和自我提高提供了范例。他们从中可以学到写作的技巧和写作方法,把原来的“编”作文变成有意识地积累多方面的素材,从中学会观察和寻找“思想的触发点”。
2.4 改革作文评改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习作批改过程,让学生感受美文之精妙处。
2.4.1分组评改,集思广益。若干个学生为一组,每组推荐出一名学生为组长。然后各小组确定其中的一篇作为评改重点,对文中的标点、字、词、句等方面进行评论、修改。最后由小组长将组员的意见综合起来,写好评语,总结发言。
2.4.2互换作文,综合评改。将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发下去,同桌之间互换修改作文,并写好评语。所谓“旁观者清”,看看同桌为自己指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4.3作者谈文,教师点评。教师可事先通知原文的作者,让他们做好准备,重点谈一下在动笔之前,是怎样构思、布局文章的,怎样行文、怎样收尾、怎样修改的,有何收获等等,教师最后对这次作文进行总的评价,综合学生的作文和评改的内容,指出其中优秀和偏颇之处,给所有的学生以借鉴。
3.作文批改中的注意问题
3.1 作文批改应把握时代发展的命脉。
社会的发展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中往往留有很深的印迹,他们的“现代”思想既体现出勇敢、创新,又显得异想天开,难免会有一些“怪味”之感。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依据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予以指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培养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与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3.2 作文批改应讲究时效性。
尽管作文批改是“量多效少”,但我们教师仍应注意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求与时间,特别是作文送至教师批阅时一定要批改,哪怕是略改。若不然,学生的作文被积压不批,学生的写作信心也自然就会减退,写作的兴趣与激情就会随着作文不批改的数量增多而大大地锐减。这样做容易使语文作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之境地。
3.3 教师应注意对作文批改倾向的把握。
作文批改一向是重“改”轻“品”,这样的批改规矩严重地限制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发展。教师要重点指出学生文章中的缺点和不足后,可重“品”而轻“改”,即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品味文章的成功(哪怕是点滴得意)之处,在反复玩味中品出不足,轻轻松松地修改。
总之,作文批改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赏识性的批改。我们应欣赏其中的美词佳句、新颖构思、创新立意等成功之处,并提倡学生收集,互相传阅。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产生“我有能力写作”、“我喜欢作文”等感受,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其作文质量也就会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