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量率重构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再设计的背景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之前学生认识了整数、小数,而分数更为抽象,因此有人说:学习分数,才是学生真正学习数学的开始。对于分数,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到底在哪里?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前测。教师将教材《整理和复习》练习二十第1题稍作修改后让学生回答:把一根2米长的木条锯成同样长的4段,每段是这根木条的[( )( )],每段长[( )( )]米。由于学生还未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仅凭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作答。结果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分数混淆率竟高达84.8%!这类问题的错误率总是居高不下,有很多学生到了六年级再做这样的题时仍会出现错误。
  史宁中认为:“就整个中小学数学来说,分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有理数出现的一种数,它能和其他的数一样参与运算;另一个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数。而后者是小学分数教学的重点。因此,最重要的分数应该是真分数,它代表一个事物或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其本质在于它的无量纲性。”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分数的“无量纲性”,而忽略了“有量纲性”的特点,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也因此走入了“偏重‘率’、无视‘量’”的误区。“实际上,无论是整数,还是分数、小数,都可以带上单位用来表示数量,也可以不带单位用来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也就是说,一切实数,在应用时,都是有量纲、无量纲两种情况并存。”虽然“量”并不是培养数感的唯一途径,但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中,若采取与整数、小数完全割裂的方法,一味突出‘率’而放弃‘量’,那么势必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残缺,运用起来也会错误百出。
  因此,在《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兼顾“率”与“量”的认识,先教学表示具体数量的分数,让学生像认识自然数那样“自然地”认识分数;再教学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分数,让学生拓展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突出分数的本质。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1.教学“分数的产生”
  师:课前同学们通过自学、上网查询,了解到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人们在进行测量、分物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结果,这时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数。(揭示并板书课题:分数)
  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也初步认识过分数,你能用恰当的数来表示下面分物的结果吗?
  一包饼干24块,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得( )块,每人分得( )包。
  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12]包”表示什么含义。
  出示课本45页图中其他几个测量和分物的结果:剩余的一段绳长(假定为半米)、半块月饼、半个苹果……提问:这几个结果都可以用[12]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12]就表示一半,就像自然数“1”——1个苹果、1棵树、1个人、1米……都可以用数“1”表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顺应了分物的结果表示“量”,运用类比的方法从整数自然而然过渡到分数,让学生切实体会到“[12]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的具体量,充分感悟到分数与整数一样,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是对自然界中具体量的抽象与概括。
  2.教学“分数的意义”
  ①数形结合,量率统一。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分数起源于“分”,下面我们就围绕“分什么”“怎么分”“多少份”“是多少”這几个关键问题来研究分数。以[14]为例,试一试,四人小组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14]。
  小组内每个学生在练习纸上任选一幅图(1个正方形、1个圆形、1条线段、4根香蕉、8个面包……),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表示出它的[14]。然后填写报告单,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关于[14],你有什么发现?
  完成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讲解,教师适时追问:图形中空白部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2个面包为什么不是[18]而是[14]?为什么不是[24]而是[14]?
  设计意图:借助分数“形”的特征,通过实践操作既凸显了1份的实际大小,又实现了分数意义由“量”到“率”的扩展,从而揭示分数的本质,使学生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理解分数、接受分数:“求同”——[14]的意义在表示“4份中的1份”时相同;“存异”——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②组织比较,抽象“单位1”。
  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想一想,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平均分。)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的是将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平均分,有的则是将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引出单位“1”的概念。“1”为什么要加引号?还有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使学生明确:“1”不仅可以表示1个,还可以表示许多;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粒砂,都可以看作单位“1”。)
  师:分数表示的具体大小与单位“1”有直接关系,单位“1”不同,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4个面包的[14]是几个面包?8个面包的[14]呢?16个面包的[14]呢?……
  设计意图:单位“1”的理解是分数意义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传统教学中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不仅可以将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看作单位“1”,还可以将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课程改革后整体呈现1个和多个,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抽象出单位“1”后,学生不仅扩展了对整数的认识、与先前“分数的产生”教学首尾响应,而且对于分数意义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之前在探究[14]过程中种种不清晰的“发现”和疑惑也得到了解释:单位“1”不同,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也就不同。
  ③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1)教师说几个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答出分数。例如: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34])这学期在校时间共有5个月,已经过了2个月。([25])   (2)教师说分数,让学生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例如:[45]米;在我国的小学生中有[310]的学生戴眼镜;一般人脚的长度是他身高的[17]。
  (3)现在你能试着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分数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好铺垫,为分数意义的再次扩展(如[45]米既可以表示1米的[45],又可以表示4米的[15])打下基础。
  3.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①完成教材“做一做”和练习十一1~5题。
  ②变式练习。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表现作出评价和激励,并请今天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起立,提问:他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他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他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一会儿是[145],一会儿是[14],一会儿又是[11200]?
  设计意图:寓课堂小结于变式练习之中,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单位“1”的变化对分数量值的影响,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意义“量”“率”并存的认知。
  三、点评与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重要而经典的教学内容。在提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老内容必须贯彻新理念——回归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握数学素养的核心。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布鲁姆也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事实证明,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并非一张白纸。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分数的资料,用适当的数表示分物的结果,从而建立与分数的“亲切感”,找准分数与整数的联结点与生长点,激起学生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看似教学“分数的产生”,实则为分数的意义铺路搭桥,将“量率并存”的理念有效渗透给学生。
  2.重视让学生“经历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因此,在分数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本课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这一教学环节。“分什么”“怎样分”“多少份”“是多少”等关键问题的思考提示直指分数概念的核心,关乎“量”,切乎“率”。在大量、具体的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師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比较、抽象,“求同存异”,使分数的概念一步步逐渐清晰起来。
  3.重视教材的深度开发
  教材在呈现“分数的产生”时,特别突出了分数的“有量纲性”:[12]个苹果、[12]块月饼、[12]包饼干……这些带有单位名称的分数,就是要帮助学生完善分数“量”的概念,为“有量纲性”的先入为主作好了铺垫。教师从“量”的角度寻找分数概念教学的突破口,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编写意图有效整合,从“量”逐步过渡到“率”,促进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深度融合。
  教材在呈现“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举例说明[14]的含义,除了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外,还蕴含了多重目的:扩展对单位“1”的认识;感知分数的大小是由事物原本大小决定的;渗透分数的等值性,为学习“约分”等知识作准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发现。如《活动报告单》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关于[14],你有什么发现”就是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大胆表达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有的小组发现分的图形不同,每一份的形状、大小也不相同;有的小组发现无论是一个物体或计量单位,还是多个物体,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有的小组发现面包图中[28]与[14]大小相等……从而激励了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黄石市湖滨路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其他文献
摘要: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食品环境学课程为例,结合实际教学,利用超星学习通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超星学习通;食品环境学;混合式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
文章的表达无非“言”“意”二字,“言”指言语的外在形式,“意”指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好的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关注“言”,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意”。笔者结合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吆喝》,谈谈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目标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解读“言”与“意”  要让学生达到“言意兼得”的目标,教师必须较为全面、准确地解读出在具体文本中“言”的特征和“意”的表现,并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
《詹天佑》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詹天佑主持修筑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的故事。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责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一、课前预习,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既是课堂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又能培养学生对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以及相互合作、
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杰出剧作《窦娥冤》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树立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女主人公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父亲以身抵债到蔡婆家当童养媳。这种悲惨的境遇是封建道统所致,她默默恪守,却也造就了倔强、勤劳、善良、孝顺的品格。这种生活境遇为她的性格增加了坚韧的特质,为其反抗性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由于蔡婆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屈从而引狼入室,在窦娥生活的航道上掀起轩然大波。流氓张驴儿逼婚,窦娥不允。窦娥拒婚
专栏简介  轻兵器装备理事会成立于2012年。成立至今,理事会不忘初心,利用《轻兵器》杂志、理事会论文集及各个新媒体平台,积极致力于成员单位的形象宣传、产品发布及学术论文交流等活动的推广与宣传。在各理事单位的精心呵护与支持下,理事会单位成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为更好地服务理事单位,从2021年第2期开始,《轻兵器》杂志专为理事会成员单位开辟《理事园地》栏目,旨在通过该栏目的设立,为理事会成员单位
宜昌九中的语文老师潘灯最钟爱两件事,一件是教书,另一件是旅游。在她看来,两件事是一脉相通的——只要不懈地追求,就能渐入佳境,看到不同寻常的风景。具体到教学,她认为佳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种境界是课中有人,人中有课;第二种境界是课如其人,人如其课;第三种境界是课即是人,人即是课。  课中有人,人中有课  潘灯用6年时间走上了省优质课比赛的讲台。时至今日,参赛过程仍历历在目。  2008年,潘灯经过
主题班会课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它既是班主任围绕特定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主题班会课如何走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如何利用主题班会课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本期就“如何上好主题班会课”进行讨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班会课作为
德国Korth公司主要生產转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2019年公司推出了一款非常亮眼的NXR转轮手枪。其枪管套管涂装为醒目的红色,且套管为镂空状,从镂空部分可看到不锈钢枪管。握把为木质,表面涂装有红黑相间的条纹,非常美观。该枪转轮座顶部及枪管套管底部均加工有皮卡汀尼导轨,可加装相关附件。其转轮弹膛容弹量8发,发射0.357英寸马格努姆弹。枪管长152mm,全枪长296mm,空枪质量1.4kg。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策略。  正因如此,学校都将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很多误区,比如:问题分散、零星、肤浅;研讨缺乏科学性和
语文学习从来不是孤立、割裂的,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性与整体性,使语文教学更富统一性。  新年伊始,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中的“雪”,成了主人公林冲被逼梁山的一个见证与推手,它是渲染紧张气氛的物象,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雪,林冲为御寒而避于山神庙,陆虞侯等人也去避雪,林冲偷听到陆等人欲谋杀他的一番对话,愤而反抗。同时,雪这一意象也使小说充满了肃杀、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