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视野 激发热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qa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是一种用时不多,但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演讲为主要形式,内容灵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具体做法:每节语文课用上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到讲台前演说(提前准备,可脱稿也可读稿),师生都要认真做笔记,并且听完之后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并复述出听到记下的优秀句段,或者有感触的内容。按十分制打分,组长记录组员得分,期中和期末评出优胜小组和优秀演说者,并予以奖励。
  演讲形式可多种多样,内容可丰富多彩,例如:
  1.世界之大
  根据本校学生情况(绝大部分是住校生,每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要求他们回家后根据电视报道、网络焦点、手机新闻、报刊等媒介,大量收集近期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热点话题……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评论,择其一二与全班同学交流,让中外热闻,天文地理都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博览群书,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加工、表达的能力。
  有一位同学看了《焦点访谈》后,提出了“应对‘全球变暖’,我们该做些什么?”的问题。一时间,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大家都积极发表了对该问题的看法和亲身经历,并且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2.咬文嚼字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通过这个专题,鼓励同学们发现课文中有误之处,深层次地去研究课文,促使他们用心、用脑子去读书,而不仅仅是用口“念”书。结果很多同学找出了课文中存在的不少病句,也有人指出了插图的不准确之处,还有很多同学准备了相机,到生活中去找一些有关汉子的错误例子,比如商店的招牌、告示、一些商家的广告词……这种钻研、琢磨、领悟的精神,无疑是学习语文的一个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真理,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核动力。
  3.佳作共赏
  好的作品生命力最强,那些短小精悍的佳作,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精品。于是,这个专题成了师生美文共欣赏的园地。如泰戈尔的诗篇、朱自清的散文、韩寒的小说等等,甚至许多歌曲的歌词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许多同学把自己的创作读出来请同学们指正。
  在这里,同学们自选其最喜爱的作品来品评,分析文字的优美、构思的精巧,说出自己喜欢的道理,请大家帮自己修改文章,真诚的感情流露于朴素的语言之中。教师也应以身示范,背诵自己欣赏的名家名篇,引导学生一起去领略语文带给我们的风景。
  不仅如此,有同学还会把自己喜欢的歌唱给同学们听,并且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还把歌词大意、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讲给大家听,甚至有同学干脆当起了声乐老师,把歌曲教给大家唱。
  4.说说心里话
  日记,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品格的显现,喜怒哀乐的披露。学生的心里话将在这里找到第一批听众。这里有发自内心的呼唤,这里有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这里有团结互爱的写照,这里是学生生活,学生心理的浓缩。像《我梦见自己缩小了》《妈妈,我想对您说》《成长之痛》等日记均博得同学们经久的掌声,后经修改,很多篇日记都刊登在了本校校刊及其他刊物上。在这里,讲台成了交心台,学生的心声拓宽了校园生活的话题。
  有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了她的日记,大家才知道了她家里的情况:她的爸爸去世了,妈妈出走,她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家庭情况非常贫困。同学们知道了之后,纷纷给她带好吃的,周末还会相约去她家看望老奶奶,帮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都发挥出来了,班级凝聚力更强了。
  5.一周新闻大家评
  真、善、美最先在这里传颂,假、恶、丑最快在这里披露,师生班级荣辱最早在这里发布。同学们把这一周校内、班内的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都收集起来,形成班级的“焦点访谈”。把有争议的事或人拿出来讨论,从小事讲到大事,从校园谈到世界,无不凝聚着每位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警醒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一位同学看到最近报道的多起“高空抛物”伤人,甚至杀人的新闻,非常有感触,他提议大家都不要随手扔垃圾,不管在不在高楼居住,都要养成不随便丢垃圾的好习惯。还发动同学,大家一起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些呼吁大家“不随手抛物”、特别是“不随手高空抛物”的宣传单,利用放学的时间,到学校门口附近,向家长、行人发放这些传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性。
  6.开心时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同学所选的话题都是沉重、压抑的,也有一些同学更喜欢一些轻松的题材,以此为帮助大家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态。
  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学生讲故事、说笑话、表演小品……形式不拘一格,在开心娱乐的同时更从工整凝练的语言中,体会到对联的特点;从幽默大师那里体会到成语的妙用;从耐人寻味的歇后语、谚语、格言、名句名篇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精彩;从幽默含蓄的相声小品中感受到了汉语言的魅力。学生的精彩表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说话,表达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
  有几个同学合演的小品《意思!意思!》就被许多同学作为写作的素材,用来批判当今社会的贪污腐败、官场黑暗、潜规则现象等。这种题材不但披露了社会上的一些壞现象,也为同学们的写作增加了素材。
  由上可见,虽然这只是短短的课前五分钟,师生却得到了极大的熏陶和感染。无论从知识还是到心灵,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也体现了做任何事都贵在坚持。
  语文课前五分钟的远期目标为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但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跟踪体系,才能规范此活动的实施过程,从而稳妥地推进语文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定期检查学生的活动准备情况和参与活动的记录情况
  学生的记录本是检验学生课前活动准备工作和记录其他同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许多学生有阅读、听讲不做笔记的习惯,而这种自然记忆往往有效期不长,且不便于今后查找资料。因此,要定期督促学生做笔记,这样才能为课前五分钟活动积累大量的素材、发挥阅读和听讲的作用。
  2.实时、客观地评价
  学生在课前活动进行完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评价。点评的理由可以来自事先确定的评分标准,也可以发表个人独特的观点。在点评的时候尤其注意不可只挑毛病,要做到客观、公正,有理有据,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既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又知道了努力和改进的方向,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尽管,语文“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弊端,比如当学生太投入的时候会多耽误一些上课时间,但是总体来说,这一课前活动还是非常有益的。
  首先,参加训练的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活动兴趣和参与热情,而且对语文也都增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全班同学大都能仪态大方、神态自然地站在讲台上,用清晰洪亮的声音,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尽情发挥。第四,锻炼了学生听话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灵敏的听觉、快速反应均很有帮助。第五,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知识储备,积累了写作素材。每位学生都为了自己的台上表现积极准备,博览群书。最后,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因此,我们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采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扬长避短,以发挥语文“课前五分钟”能力训练活动的最大的作用。
  ★作者通联:云南腾冲市益群中学。
其他文献
《红楼梦》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得忽视的人物,她就是“名不见经传”而又必须是“赫赫有名”的刘姥姥!和“金陵十二钗”的贵体娇娃乃至府上的焦大比也是天壤之别!然而正是这个来自于贫苦家庭、饱经风霜的老婆婆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存亡,刘姥姥的小心谨慎、智慧幽默、本色本真,世态炎凉时候的挺身而出、侠肝义胆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然而笔者在此要说的是与作文有关的话题,作文和刘姥姥能有所关联么?  俗话说
按照“文言文序列化教学”课题的指导安排,文言文教学在高二年级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继续深化“文言文知识序列”的教学,注意词法句法的学习积累;二是展开“文言文阅读序列”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文学审美体验。  李慧娟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以践行“文言文序列化教学”为目标,从文本解读入手到鉴赏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思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定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似乎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课本上学的内容与考试题目并无多大的联系;甚至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认识,觉得课本内容除了文言文、诗歌外,其他现代文并不重要。于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做习题、讲解习题上。这种做法诚然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但离开了课本内容的学习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注重发掘教
一、什么是“审智教育”  “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  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呈现出思想百家争鸣,教法百花齐放的格局,这对于学术语文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中学课程目标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褪尽繁华,沉淀精华。当语文人重新理性、冷静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后,我才发觉诸如赖瑞云教授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文本解读”,恰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使语文学科重拾“文脉”,回归“正道”,走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高中必修教材中共有两个小说单元,必修三中的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必修五中的是“情节与语言”(小说二)。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概述中,编订者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规范  任何改革创新,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空中楼阁”,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新课标明确
写作即交流,作者总是以特定的角色,面对特定的对象,为达成特定目的,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交流。“交流-读者”式的要素模型可以建构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交际语境”有四个要素——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它们塑造并规约着语篇的具体形态。如果能进行基于“情境认知”下的真实写作,写作中诸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不当等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那么,如何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宋·王安石《浪淘沙》  高中生写作绕不过的题材: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成不世之功。似乎,忍受了侮辱,便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书写的人物也必然在某个时期是胜利者。因此,韩信为世人所知,不在于其受胯下之辱,而在于他取得伟大功勋。而回头看,正如伤疤对
近期,教育部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其中,前三个层面主要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既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说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