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交流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ji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语言文字的交流,也有眼神动作的交流。师生之间如何架起一座心灵的立交桥,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人文性,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呢。笔者浅谈几点建议。
  
  一、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民主是一座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生之间民主气氛浓,学生的积极性高,学语文自然也就轻松。学生只有在民主氛围中,才能各抒己见,交流思想,增广见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学会宽容,学会民主,学会善待学生的离经叛道,惊世骇俗,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质疑讨论的空间。如上《愚公移山》,讨论“愚公不愚和智叟不智”这个问题时学生会发问:“我觉得愚公很笨,为什么不搬家?”“愚公不打个山洞过去?”“愚公这样做破坏了自然环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少了那些唯唯诺诺的学生,多了一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二、打破常规教学,引起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靠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情境诱发出来的。
  1.故意误问。如《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有遗男,始龀,跳往肋之”。教师不直提“遗男”,而故意误问“孩子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乍一听,傻了眼,再一想,恍然大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孀”“遗”二字的印象特别深刻。
  2.变换角度设问。教《卖炭翁》时,我说:“‘半匹红绡一丈绫’,这宫使挺客气的,即使不给,卖炭翁也没办法呀。”学生一听,似信非信,感觉又对又不对。一会儿,就有同学问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是宫使巧取豪夺、掩人耳目的伎俩。经过了这一设问和解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有意识地增减教学内容。在朗读《祖国的大豆》“从西周到秦汉时期,大豆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是人们的重要粮食之一”一句时,我特意漏下了“主要”、“之一”两个词。学生纷纷指出我念错了,我故意说这两个词无足轻重,有没有无所谓。”这下,课堂内响起一片反对声,有个别同学竟然让我声明错误,接着是一番争辩讨论。自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原文用词的准确、严谨。
  4.拓展联想教学内容。这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想象时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学生的感情,贯彻文道合一的原则。
  ①情节虚构法。教学《孔乙己》时,让学生具体想象孔乙己在丁举人家被捕并遭毒打的情景,还要求含有孔乙己与丁举人之间的对话。学生起初情绪激昂,讲述得绘声绘色,但当全班同学发听完一位同学的精彩故事后,全场变得沉默无语。是丁举人之流的残暴与孔乙己的身世引发了他们的悲愤与深思。
  ②结尾伸展法。教《变色龙》一文后,让学生根据结尾想象:奥楚蔑洛夫可能走向哪里?是去市场继续敲诈勒索,还是向将军“献媚邀功”?奥楚蔑洛夫的报复将采取哪些手段?他是否真想“早晚收拾”赫留金?通过想象,学生发言踊跃,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领悟。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有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四、学会倾听学生讲话,增进师生交流
  
  学会倾听学生讲话,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希望有人聆听自己的倾诉。但许多时候,我们老师缺少一种真诚的耐心。我们早已习惯滔滔不绝地讲,疾言厉色地训,不习惯倾听学生诉说,往往不喜欢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许多学生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不肯轻易坦陈自己的心迹,那种近乎绝望的或游移的眼神令你窒息。
  其实,在课堂中,我们不仅是一个长者智者,更多的应是一个友者,做一个学生忠诚的倾听者,给学生一个表情达意畅所欲言的机会。这不仅是一份理解,一种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认可,一种期望。它或许是点燃了那即将熄灭的智慧之灯,或许是唤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静静地聆听,真诚地注视,友善的微笑,听学生的言外之意,听学生的心灵呼唤,提一些“邀请”他们讲下去的问题。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认为怎么样”等,挖掘他们的心灵闪光点。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靥,多一些鼓励性的眼神,让学生与自己共享他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到真正的爱,真正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的真诚理解热爱,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相伴、相辅、相长的。当学生想到的事情要准备付诸行动和实施时,会有一种动力、一种激情。师生之间交流就有突破性,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就会进一步激发其创造的潜能,使之源源不断地进行创造。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证。可举行有关语文的游戏、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等,学生自办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开展社会调查、自办图书角、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举办手工制作展、小发明展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学生多感观参与,充分体验创造性劳动的艰辛和喜悦,充分展示他们创造性劳动成果,让成就感激励他们在创造活动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许多老师不知道该怎样把握语文课了。  “自主高效”的课程改革观摩课开幕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每节课都力求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为宗旨,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文的“味”    《掌声》教学片段:  师:对比句子中的“一摇一晃”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
我国《刑事诉讼法》现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不约束电子数据,而电子数据可能因搜查时没有批准文书、保管不善等情形而失去完整性、客观性,进而影响其证据能力,还可能侵犯公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近年来对水权的立法保护在我国已经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在取水许可制度初步建立下,对取水许可制度深刻的法理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取水许可制度的法律意义应该从对水权的性质
我国残疾人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此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己初步建立,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不仅与残疾人实际需求不符,与我国人权事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食兼蔬菜作物,马铃薯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3℃~21℃,属于喜冷凉、喜光农作物。我国华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冬季丰富的光、温、水气候资源很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因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