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习主体,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e063006300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
  【关键词】探究意识 动手操作 小组学习 合作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把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知识,使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探究学习
  探究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关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诱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挑战色彩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一艘渔船在海上触礁了,发出求救信号,距渔船三千米处的搜救船收到了求救信号,这艘渔船可能在搜救船的什么位置?请你在材料纸上画一画。学生被这一情境深深地吸引,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在交流时,教师用视频展示了学生画出的渔船的不同位置,并提问:渔船在这些位置都有可能吗?为什么?再展示出一位学生以搜救船为中心画出的圆,及时对话交流: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说渔船在圆上任意一个地方都是有可能的。那么,是不是圆上任意一个地方到搜救船的距离都是3千米呢?这样,在问题情境引领下,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唤起了学生探究圆,深刻认识圆的积极学习状态。
  二、强化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发现
  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学习兴趣,主动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剪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我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鼓励合情推想,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探究发现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合理猜想,学生通过猜想找到学习探究的起点和研究方向,再引导学生把猜想与验证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完整的“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教师向学生出示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圆锥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后,提问:“想一想,猜一猜:老师出示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呢?”学生猜想后,都能用空心圆锥体装满水倒入空心圆柱体进行验证,通过操作活动得出了教师出示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这时,教师适时拿出事先准备的高和底面都不同的空心圆锥、圆柱体,再次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的体积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学生通过操作验证发现: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正好三次装满;不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三次装不满或装不下。他们在操作探究中发现了“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导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发现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积极的心态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健全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学生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思考、讨论、实践和表达,自主地发现规律和结论,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跟学生提出一个小小的课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通过研究,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有的说沿高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有的说斜着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说随便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不规则的图形。对于学生的上述说法,教师给予肯定,并进一步提出:这三个图形能否归纳成一个图形呢?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中,再一次探究发现圆柱的侧面因剪的方法不同,位置不同,展开的图形也就不同,但各展开图都可转化为同一个图形——长方形。互动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评价激励,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等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取得一定进展时,即使这种进展微不足道,教师也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使探究热情得以保持和深入。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如果把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了。这时,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可以把圆转化成以前学习过的什么图形呢?汇报交流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对每一个孩子提出的猜想都进行了即时的激励性评价:“你真会想”、“你真会动脑筋”……经过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接下来,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热情,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探究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相信,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坚持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合情推想、小组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一定会获得充分释放,学生一定会学会学习并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