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力:还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来源 :课堂内外·教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7岁女孩的妈妈,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跟随女儿所在课外教育机构的儿童职业模拟导师,陪着女儿走进各行各业,接触不同性格的人,训练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年下来,孩子从胆怯爱哭,渐渐变得落落大方。
  出于对孩子的爱,我们常常帮助孩子回避生活中令人沮丧、悲伤、愤怒的事情——我们觉得童年是美好的,不想让孩子看到社会现实的一面,我们很难接受孩子伤心、难过、发脾气的样子,我们觉得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他们没有理由不开心。
  我们成功地把孩子保护在安全、愉悦的环境中,当他们长大,离开父母,独立面对这个社会时,他应该如何面对失败、挫折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呢?有人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不管我们有多爱自己的孩子,他们都终将独自面对社会。与其过度保护,不如让孩子在安全和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从小熟悉和适应环境,积极面对各种考验,培养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去年7月至今,女儿和一群4—12岁的小伙伴一起,跟随职业模拟导师,每周走进一个企业、体验2个岗位。一年下来,女儿走进30个企业,体验了60个岗位,从茶艺馆、川剧院到家乐福、必胜客,从美容院、美发店、儿童影楼到牙科医院、马术场、高尔夫球场、直升飞机基地……孩子对身边的很多行业有了直观的感受,他们像成人一样参与面试、岗位体验1—2小时,了解这个通过劳动换取报酬的道理,学习热情地跟人打招呼、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觉得累的时候学会坚持,了解周围的人怎样工作、生活,体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与别人相处和合作。
  为了更好地启迪和引导孩子,我走进了家长学校,每个月坚持参加家长会,和教育专家、志同道合的家长沟通,寻找更多外力的支持。我们发现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孩子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他们要学会友好地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学会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接纳自己的情绪,并用正确的方式宣泄,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工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时至今日,大多数孩子都被呵护得无微不至,但据调查统计,却有约8%的大学生产生过轻生的想法。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多地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和孩子探讨,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适应力,还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扬·蒂默的作品为“当代雕塑”作出了清晰的诠释。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超越了人们对当代雕塑的固有理解,这无疑增加了恰当评价他的艺术实践的难度。  例如,人们试图将他的作品归于“具像与抽象的混合体”, 这种两极的混合兴起于20世纪初,并贯穿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抗过程。除个别作品(如他创作于1980年的《库克罗普斯》)外,扬·蒂默的雕塑作品显然不属于具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