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悲的生命之歌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ulukuai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沈从文以温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美好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但“美到極致便是悲”,《边城》在展现乡村牧歌式生活的诗情画意时,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美丽的感伤。美与悲的交织融合,使得《边城》的悲美意蕴升华,谱写出了一曲关于人性、感情、宿命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边城》 悲美 人性 生命
  一、至善人性之悲美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茶峒凭水依山而建,风景如画,静谧安宁,涵养了茶峒人至纯至洁的人性。在茶峒,人人皆善,无论是天真活泼的翠翠、敦厚朴实的老船夫,还是船总顺顺,天保、傩送两兄弟和杨马兵,都闪耀着茶峒人特有的人性美光芒。沈从文将其“爱”与“美”的思想同样贯穿在了《边城》始终,这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被沈从文搭建得极为丰满。
  一条渡船,一只黄狗,一老一少的老船夫和翠翠相依为命,共同在这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生活。翠翠为风日所养,以山水为乐,大自然塑造了她纯洁善良的心地,天地赋予了她活泼生动的灵气。翠翠有着小女孩的娇怯,却也有着超乎同龄女孩的懂事细心。她依恋爷爷,会向爷爷撒娇让爷爷陪着看龙舟赛会,也会在爷爷撑渡船疲倦之际主动为爷爷分担。老船夫为人忠厚,即便有人因过渡不必出钱过意不去而往渡船上掷钱,他不是硬塞还回去,就是托人去买茶叶和草烟慷慨奉赠给过渡人。老船夫为渡船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除此之外他最牵挂的便是唯一的孙女翠翠,他把最好的爱给了翠翠。但在老船夫和翠翠之间,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缺乏沟通。因为家庭的特殊性,翠翠对任何事情都谨慎小心,从来都是含蓄地透露自己内心的想法;翠翠自幼父母双亡,老船夫即便一路陪伴翠翠成长,却也不曾了解一个十四五岁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事,虽然对翠翠的婚姻操心,但没有顾及翠翠的所思所想。翠翠也明白家中境况,选择隐藏自己的心事;爷爷教会翠翠隐忍坚强,却没有教会翠翠自信地表达。
  天保、傩送兄弟亦是被这种人性之善束缚,最终难逃悲剧的降临。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却没有彼此反目成仇,而是约定了一个公平而浪漫的方式竞争:去山上唱山歌博得翠翠的欢心。天保知道自己的歌声不敌傩送,就没有开口,把机会让给了傩送。不久后天保因得不到心上人郁郁寡欢,下清浪滩不幸溺死;傩送因为对天保的死心生愧疚远走他乡。天保的大度以及他与傩送的手足情深令人感慨,这是只在茶峒那样的理想世界中才存在的人性美。但它最终还是牵绊了傩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美也因此带上了苦涩的滋味。
  沈从文在经历过五四运动后,始终笼罩在历史的黑暗、不安当中,他所目睹的社会丑陋的一面使他无比向往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明明是一群善良的人,却最终酿成悲剧。善良本无错,只是当这一群地位、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尽相同的人开始有了交集,冲突、矛盾却因善良无处化解,悲剧来临之时也无处遁逃。
  二、纯真感情之悲美
  与腐朽黑暗的城市生活不同,茶峒民风淳朴,左邻右舍的村民皆是重情重义之人,质朴纯真是沈从文笔下感情之美的基调。其中,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祖孙亲情、翠翠与傩送无疾而终的爱情尤令人深陷美丽的感伤。
  翠翠与爷爷在碧溪岨的生活悠然自得。翠翠是爷爷的贴心小棉袄,爷爷给翠翠最坚实最温暖的臂弯。端午节看赛龙舟会,爷爷怕翠翠一个人进城去看感到无趣,连夜赶到城里请了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玩了一天。夜晚,爷爷喝了酒没能来得及去接翠翠,翠翠便与爷爷开玩笑说自己被“大河中的鲤鱼吃去了”。翠翠也曾依傍着爷爷坐在柔和的月光下,与爷爷同吹一根芦管。翠翠与爷爷的一言一行之间,无不倾注了爷爷对翠翠的疼爱,吐露了翠翠对爷爷的依恋。
  沈从文在《边城》中所构建的爱情世界,没有轰轰烈烈和跌宕起伏,只有溪流般的平静、恬淡。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萌芽于第一次在城里看龙舟时的相遇。还不知道彼此身份的他们,由对话展开了他们纯真自然的爱情故事。翠翠以为受到侮辱时蹦出的一句“悖时砍脑袋的”,使得翠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爱情氛围质朴而自然,可以感受到青春期少男少女感情萌动的喜悦。但那时还懵懵懂懂的翠翠不懂爱情,对傩送的爱慕早已在心间播种而不自知。即使是在王乡绅大姑娘与傩送的“碾房陪嫁”事件后确认了自己对傩送的爱,翠翠依旧十分谨慎含蓄,不敢向老船夫提出,更不敢向傩送表明自己的心意,这也导致了他们爱情的悲剧。
  逐渐地,这份爱情由翠翠与傩送的自发而变得被动。尤其当天保、老船夫等人介入以后,变得更加复杂交错。直至老船夫隐约察觉到天保、傩送兄弟都喜欢上了翠翠,又给他们设置了“车路”“马路”的难题,三个年轻人之间的误会陷入矛盾的深渊。正是因为老船夫担忧翠翠会重蹈他女儿的覆辙,害怕翠翠会因为歌声而走向爱情的毁灭,甚至是生命的消亡,对于翠翠的婚姻他一直很谨慎。在顺顺家他三番两次询问亲事,也让顺顺觉得老船夫是在“过度关心”,却在另一头让翠翠失去了话语权。天保决定退出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后不幸坠船,更加速了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悲剧——顺顺觉得老船夫不怀好意,毅然决然不再同意翠翠嫁入家门。至此,老船夫一病不起,傩送漂向远方,翠翠失去了心中所爱。雷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带着未能完成翠翠婚事的心事死去了。
  当所有纯洁美好的情感在一片和谐宁静之中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切又突然开始变得阴差阳错。像做了一场梦,所有的美好突然成了不现实的奢侈。爷爷留下翠翠一人继续他渡船的事业,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如泡影般一晃而过。但过去种种未能延续的纯真淳朴的感情留在了翠翠的脑海心田,烙印在了这座叫茶峒的小镇,刻在了沈从文和众多读者的心灵深处。沈从文在所有交织融合的感情背后,实际上是想展现出一种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但在命运的捉弄下,这样的生命形式也自然难逃幸免。
  三、宿命轮回之悲美
  在《边城》中,似乎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踏上“死亡”的列车。这也是沈从文想要在《边城》中传递的一种“宿命”意识:所有人都应该相信天命,所有人都终将面临“出走”或“死亡”,正如翠翠父母的死、爷爷的死、天保的死以及傩送的出走。但沈从文又从这种“宿命”意识当中跳脱出来,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所有的悲剧,认为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性熠熠闪光。与一切的不期而遇做斗争,就是人生的主旋律。   老船夫在弥留之际对翠翠说:“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老船夫明白一切自有定数,分别是必然,死亡更是必然。总有一天翠翠也会面对这“要来的”孤独和死亡,但在命运的魔掌伸向她之前,老船夫希望她能有坚韧的意志和独自承担的勇气。沈从文在小说中呈现出的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写照。
  《边城》以一种平白浅淡的语言缓缓展开一个个关于命运的悲剧的叙述,使得小说的字里行间天然带有一种悲美。《边城》在开端就已有对翠翠母亲悲剧的描述。翠翠的母亲与茶峒军人因唱歌相熟未婚先孕,军人想与翠翠的母亲一走了之,但翠翠的母亲不愿抛下独身的父亲。军人见状又因内心有悖责任而服毒自杀,翠翠的母亲也在生下翠翠后故意喝冷水而死。这暗示了后文老船夫担心翠翠会像她的母亲一样投身爱情的悲剧,虽然翠翠自始至终没有得到过自己的爱情,但也和母亲一样为爱情而神伤,这也成了一种隐藏的轮回。
  小说最后杨马兵告诉了翠翠以前老船夫从未与她提及的故事。翠翠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悲痛并没有压垮她,反而使她更坚强。坍圮的白塔被重新修建,翠翠也继续着老船夫的渡船事业。杨马兵作为《边城》中较少提及但不可或缺的人物,是沈从文在小说最后留下的一抹温情,善良的杨马兵选择陪伴在翠翠的身边,就像老船夫陪伴着翠翠一样。生活终将回归平静,但暴风雨依旧会来,只是没人知道何时会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以这样一句留有悬念的话语戛然而止。翠翠在等待傩送的归来,也在重新寻找生活希望。
  四、结语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边城》中,沈从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种悲剧美。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期待中破碎,在希望中陨灭,温暖而凄冷,美丽而忧伤。《边城》以其独特深邃的悲美意蕴,留给后世深刻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丽.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J].普洱學院学报,2020,36(4).
  [2] 唐若溪.论《边城》中人性美的局限性[J].文学教育(下),2015 (9).
  [3] 黄国荣.淡淡的文字浓浓的情——重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J].新阅读,2020 (4).
  [4] 陈良启.出走与死亡——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意识[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6 (1).
  作 者: 蒋枝秀,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易卜生写下《玩偶之家》的一百多年里,“娜拉出走”被当作一种意象,娜拉所代表的也不只是单纯的戏剧形象。而今天我们抛去所有政治意义和社会议题,从戏剧文本出发,一点点分析娜拉本人的动机和所处的环境。契诃夫在《三姐妹》中用细碎深沉的笔触,描写普罗佐洛夫兄妹四人试图回到“莫斯科”的故事,最终只有伊里娜一个人在经受现实打击之后,依然坚守着心中的“莫斯科”。  关键词:《玩偶之家》 《三姐妹》 女性
【摘 要】人类的行为习惯大多都是在幼年时期养成,幼儿教师想要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该利用情感教育模式,通过科学方法开展适当的教学活动。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中长辈对他们过于溺爱,导致他们养成任性、做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情感教育;行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 南唐降宋后,南唐后主李煜被囚于宋都汴京。在被囚期间,李煜创作了多首表达故土之思的词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李煜以细腻的笔触将人生的真实体验诉诸笔端,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他婉曲深致的情感,字字泣血。在艺术特色方面,李煜对文学语言的选取、多种感官的描写、虚实结合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亦使得该词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得以垂范后世。  关键词:李煜 诗词赏析 艺术特
摘 要: 《三国演义》意蕴以“尊刘贬曹”为主线,以“民间意识与正统思想”“谶纬迷信与天道循环”“忠昭日月与义薄云天”为经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三国世界”。三国意蕴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但遵循元阅读理念,沿着“尊刘贬曹”主线,纷繁复杂的意蕴背后实则有着一条“向善拒恶”的民间立场。  关键词:元阅读策略 多任务驱动 意蕴探究 历史观 天命观  说不尽的《三国》,只能“演义”。“三国”是一段说不尽的谜,从罗
摘要:林白作为当代文坛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在她的女性个人化写作中能充分地重视小说的空间维度,并且能认识到空间元素对于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及意义建构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林白小说以居室、浴室为主的私密空间以及公共空间作为其空间建构,空间的建构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及现实的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女性写作的“空间”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林白 伍尔夫 空间建构 意义
A  自从开始使用手机微信后,我对自己的朋友圈控制得很严格,除了同学,我只加年纪与我相仿的朋友。在他们面前,我可以随意宣泄我对学习、学校、老师、同学的种种情绪,而不必思前想后。  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朋友,他们也喜欢在朋友圈中“吐槽”,把不快乐的事、不满的情绪全发泄出来。算是“同病相怜”吧。我和他们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同仇敌忾,把考试当成共同的“敌人”。  “你们的成绩都很差吧!”一次,我们正聊得热
摘 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凝结着路遥生命与艺术追求的鸿篇巨作,因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也许大多数的读者是被作品中励志的故事以及质朴的语言所打动,殊不知路遥创作中的非凡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守,以及投身于创作的殉道者的不平凡精神,同样震撼人心,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可以为研究路遥以及理解《平凡的世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 毅力 殉道者  
摘 要: 近年来,海南影视产业循序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要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这一举措的实施,带动了海南文娱业尤其是海南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缘条件与自然环境为影视产业的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在全媒体时代的驱动下,人才资源短缺、人才规模效应低、人才保障机制失衡等问题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影视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
摘 要: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檀香刑》包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小说的多重话语中,小甲的叙述话语揭示了各种人物身上隐秘的人性以及被遮蔽了的复杂的历史真相。相较于小说中的常人视角,“傻子”小甲的“傻言傻语”无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陌生化”的话语视角,并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陌生化”审美体验。  关键词:赵小甲 话语视角 “陌生化”  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檀香刑
摘要:从“人造异人”,即在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下,发生了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异化,表达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展望的类人。“人何以为人?”科幻作家江波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机器世界,而这一秩序本身就暗含着作者对千百年来困扰人类“斯芬克斯之谜”的独特认知。笔者试图对其代表作《机器之门》中“人造异人”形象进行梳理与研究,在探寻江波本人创作理念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形象——“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