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温馨和谐的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我校致力于和谐教育的研究,在和谐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班集体建设。2006年开始,我们积极探索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引入“道德发展共同体”的概念,就是将师生视为道德教育中共同需要发展的对象与主体,通过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育人资源,促使学校内部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和信息传递环境的和谐共生,在有意义的生活为基础的、师生共同浸润其中的、学习道德的生活范式中,通过师生、生生、师师间合理交往对话,个体经验分享,精神融合共生,营造以师生责任与权益为基础、以爱为核心的校本文化,确立师生道德成长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最终让师生自主地投入道德生活和不断地建构道德经验,为孩子们生命的和谐、自由、幸福成长奠基。在这一观点的指引下,和谐的共同体班级成为我校班集体建设的一个方向。
  
  一、和谐的共同体班级的含义
  
  和谐,词典上的含义为配合得匀称适当。和谐的社会形态一直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
  共同体(community)一般指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有如下特点:(1)是个体自愿组成的集体;(2)集体中存在着个体所追求和认同的东西;(3)集体中的个体是自由的,得到尊重的;(4)集体中的成员互相帮助,彼此信任。
  我们心目中的共同体班级是以“民主、平等、和谐、发展”为集体愿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是全体学生在班集体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自主管理、互相促进,不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的学习共同体,是全体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心理舒畅的气氛中,通过多样化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发展,充分展示生命价值的发展共同体,它还是一个具有充满活力的主体意识、拥有丰富多样的情感、能够逐步成长完善的生命共同体。它是班集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共同体班级的基本特征
  
  1.归属感——共同体班级构建的基础
  教师十分重视和珍视培育每个学生对共同体班级的情感。每个成员都对这个集体具有归属感,是共同体班级构建的基础。每个班集体都是由几十个个性迥异、兴趣需求各不相同的学生组成,而他们又处在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所以,共同体的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也会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成长。它是有生命的,只有学生从心理上接纳、情感上喜爱这个共同体,他才能够真正融入群体,接受群体的教育感化,同时也为群体的发展和成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2.存在感——共同体班级构建的关键
  引导学生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在集体中拥有位置感、存在感,是共同体班级构建的关键。因岗定人,引导学生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因人设岗,为班级的特殊儿童设定特殊的岗位,让每个孩子在班级中为大家服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获得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强自信。
  3.目标感——共同体班级发展的动力
  共同体是一群有共同愿景的人的组织,共同体班级必须具有和谐的共同奋斗目标。班集体共同目标源于个体目标,又高于个体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个体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个个体目标的实现,逐步汇聚成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班集体共同目标的实现成为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为集体不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荣誉感——共同体班级构建的催化剂
  共同体班级承认每个成员的差异性,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它的评价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共同体班级特别注重集体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唤起集体的反思意识,发挥集体自我教育的潜力,形成集体积极的舆论和价值共识。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感受到在这个集体中的光荣与自豪。
  5.公平感——共同体班级构建的保障
  民主、公平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孩子也是如此。把孩子分成各种不同的群体,如班委和非班委,这样划分是出于管理的需要,然而却成为孩子发展的限制因素,促成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同心理的形成。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存在着发展机会的给予和剥夺,也许是我国教育一个格外严重而又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共同体班级拒绝把学生类别化、等级化,对每个学生的供给都是公平的、均等的,同时,供给的具体方式方法又是不同的。
  
  三、构建共同体班级的主要途径
  
  1.让教室充满我们的味道——建设个性化的班级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和谐的教室环境,既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修养与涵养,外化为他们的语言行为。首先,让环境培养学生的美感。一个优质的班级环境首先应该是美的,是积极向上的。从图案的选择、颜色的使用到作品的摆放都力求童趣化、明快化。让孩子们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是美好的、赏心悦目的。其次,让环境开拓学生的视野。环境作为一位会“说话”的老师,要和班级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教室里要有中队园地、优秀作业、卫生角等统一主题。最后,让环境贴近学生心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有班级的一切布置都要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2.我们是美好的一家——营造和谐的心理关系
  从关爱学生入手,构建其乐融融的师生和谐。建设和谐的共同体班级,首先必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改革师生关系入手,把发展、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改革的核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一般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教学关系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和对待。从改革社会关系入手,体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和平等,把“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和谐教育基本底色,自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杜绝“差生”、“后进生”等有损学生人格的提法,不歧视、讽刺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从改革人际关系考虑,真心关注每个人的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生命的发展。平时,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角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蓝天下的欢乐;从改革教学关系方面研究,师生之间应该处处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有事大家一起商量,责任大家一起承担。积极鼓励学生时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采取理解、宽容、等待的态度,正确对待“做错了”、“说错了”或有某种障碍的儿童,从而使学校中的学生、教师、领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
  从融洽关系入手,构建互尊互谅的生生和谐。一个班集体的学生来自各种各样的家庭,带着各自的性格和习惯,刚到一起的时候,彼此之间需要多次磨合,才能逐步默契,其间难免发生摩擦,产生不愉快的交往。在学生之间倡导理解包容,让学生心胸宽广,使学生对别人多加理解和包容;倡导团结互助,比如在班里建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减轻了教师补差的工作量,而且密切了生生关系,不仅促进了基础较差的学生成绩进步,同时提高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助人为乐的公德意识,从而使班级的学习成绩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使班级呈现团结、和睦、融洽、齐心的氛围。
  3.我们一起向前——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其重要的发展指针是建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要形成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其号召力、凝聚力从哪里来?就像前进的人们需要一面旗帜一样,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班级发展愿景。我们特别强调,这个愿景不是教师制定的,而是师生集体意愿、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预设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探讨、碰撞、摸索生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学生的成长,逐步完善、提升、臻于完美和切合实际的;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而是近在眼前,就在身边,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不是冰冷理性,而是充满感性,温暖可感的。
  4.唤醒我们的美妙记忆——开发独特的“班本”课程
  所谓班本课程,就是以设置“班级美好本”、建班级成长册、过集体生日、设立特定班级岗位等为载体,形式比较稳定、内容相对系统的班级特有的教育活动,班本性、系统性、自主性是它的显著特征。我校六年级3班的同学在6年时间里把学校生活的点滴——班级环境展示活动、运动会赶球接力获第一名的同学们的喜悦时刻、春游全家福、“六一”水果大比拼活动等——拍摄下来,在毕业典礼上回放,成了同学们心中永远的记忆。美妙的瞬间就这样化为一股股暖流,激荡在师生心间。把这样的系列活动作为独具特色的班本课程来开发和研究,在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就会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
  5.集体中“我”是独特的一个——感悟个人与集体的交融
  班集体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载体。首先要树立“班规大家定,班级大家管,问题大家解决”的集体教育理念。作为教师,一个人的教育力量是有限的,全班学生的教育力量有可能是无限的。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教育可能有时会显得苍白,同龄伙伴的评价却有可能激发起自我教育的力量。教师要牢记,在班级管理中,“我”不是一个人。学生是感性的人,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当让孩子多体验。在班级设立各种管理小岗位,让孩子进行角色体验。这些需要承担责任的岗位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指定,更应当让孩子用眼睛去发现。在孩子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不妨用“值日班长”的形式,鼓励孩子进行全面的班级管理工作的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到他是集体的主人。全体同学齐心协力,才会有班集体蓬勃向上的良好风貌。
  
  四、小结
  
  和谐的共同体班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能量——“以集体的力量创造真善美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的共同体班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前景——在“共教、共学、共生活”的过程中,班集体更加健康和谐,教师的理念得以更新,教育能力得以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得以加速。
  和谐的共同体班级为学校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文化的土壤——学校通过构建和谐班集体这一平台,建设班级文化,丰厚学校文化底蕴,发展学校特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其他文献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第十中学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门类,对于缓解农村人口以及城市弱势家庭就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第十中学校长苏德华进行了专访。  记者:苏校长,您好!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办学经验还不丰富,达拉特旗第十中学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上却取得了巨大发展。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多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区教育局局长徐洁。  记者:近年来.城中区的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洁:城中区作为西宁市中心城区,为省、市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的政治、经贸中心。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3月5日报道,数个世纪以来,小学教师一直是女性的传统职业。不过这种状况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男性希望成为小学教师。  随着经济的衰退,员工的培训课程正在急剧减少,失业人数也在增加,在这种境况下,小学教师的职业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据调查统计,去年希望接受小学教师培训的男性数量增长了52%,从3 125人增长到4 746人。  以往,小学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约为1
著名心理学家、美藉华人李恕信在《潇洒的母亲》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有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愁云为之一扫,心里顿时明朗。  “开窗”说明的道理是环境对人,尤其是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开错了窗,会使本来美好的事物变得暗淡无光,使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一个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中学在创办之初,课程设置就具有校本特色。她的创办者既以教会学堂的课程为参照,也重视开设好母语中文课程,课程设置堪称中西合璧。上世纪末,新课改的实验为辅仁继承传统,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机遇。2000年辅仁开发校本课程的实验正式起步。在起步阶段,学校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三年中开设了88门次的微型校本课程;二是编写出版了三辑10本校本教材,其中《从辅仁走向世界的钱锺书》《珍爱太湖水》《明道
一、前言  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一行22人,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的带领下,对美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教育部、交流协会及美方接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了此次出访的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由
[摘 要] 德育在中小学育人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然而,就目前我国德育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德育的低效仍然是德育教育存在的最核心问题。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国家领导人再次强调德育,本文就国内近五年有关中小学德育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后续研究的焦点和方向。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低效;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
[摘 要] 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隐性德育的最大特点。仪式活动是隐性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成人礼的源流、类型和特征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寻仪式中存在的隐性德育。笔者认为成人礼背后的隐性德育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即成人角色教育、民族认同感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  [关键词] 仪式;隐性德育;日本现代成人礼  [中图分类号] G4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
学校是文化的堡垒,是文明传承与创造的纽带,学校与文化的关系是其他任何社会要素、社会组织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尤其应当重视文化的因素。当前学校管理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从粗放式、规模化管理走向精致化管理;从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①所以,文化
托马斯·杰弗逊科技高中(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托马斯高中,始建于1985年,坐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市郊,隶属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该校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闻名全美乃至全世界。2007年美国《新闻周刊》将该校列为美国最好的精英型公立高中,200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100所最佳公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