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在语文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中职生语文学习状况,尝试把语文课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地整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充分发挥语文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教学;有机整合
一、从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看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学习时间最长的课程之一,因而缺乏新鲜感。特别是进入中职学校,有不少学生认为毕业时面对的是就业,如果不打算升高职深造,语文就是附属。语文课无非读读书、练练字、写写作文,对以后所从事的技能工作,并没有多大帮助,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特别是近年来,中职招生门槛降低,就读中职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对文化课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或者畏惧心理,严重者甚至干脆放弃。如笔者每带一个新生班,都会先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介绍自我,求得认同”,前两课时笔者会指导学生如何写一篇有特色的自我介绍,后两课时是展示阶段,但有学生在上台介绍时自信不足导致草草收场,有的学生因为态度不端正,所以介绍时敷衍了事,更有的干脆不参与。 由此可见,自信心不足、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认识不到学好语文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把语文与专业割裂,从而不重视语文学习。因此,如果中职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难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二、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面对以上状况,笔者思考着要怎样去改善,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多参与,多锻炼。为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了解,发现很多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他们的专业需求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让语文课相比初中时焕然一新,更能吸引他们;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课堂内容是为他们这个专业精心设计的,从而使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提高的确是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相反,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特点,没有结合专业需求去挖掘语文的实用性,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而一味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与应试教育相似的教学内容。比如总是纠缠于解字释义、划分段落、背诵抄写等等,就会加剧学生的这种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把语文课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地整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途径
如何焕发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语文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呢?我认为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割裂,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使人文教育以渗透的方式融进专业和职业教育之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
(一)语文学习与专业兴趣的整合。
中职学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有厌学情绪,而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却较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实现兴趣迁移。语文课本中静止的画面和文字符号不易产生兴趣,而多媒体画面中的形、声、色,学生却是喜欢的,许多中职生更是热衷于电脑游戏,有些学生甚至玩得很出色。那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它为语文教学所用。如计算机课是全校的通用课程,笔者组织全组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指导不同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用 Photoshop、Imageready及Flash制作出GIF、SWF等有趣的图片变换或动画效果,再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的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功能,把一些课文制作成课件,并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学生为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课件,积极到网上、图书馆、书店甚至电影中寻找资料及图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人生观,阅读他飘逸、灵动的佳作,深刻地体会其“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学生纷纷用丰富、生动的画面表现自己心目中相貌清秀、风流倜傥、天生具备诗人气质的徐志摩;通过“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去展现康桥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秀丽风光;还插入朗诵、音乐,突出本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为一展身手,学生自主深入感悟研究文本,自主获取语文知识并提升专业能力。在课堂展示中,大家相互评价,感受不同软件的特点及对文本的理解。针对中职生文字、词汇薄弱的特点,鼓励班里的电脑游戏高手,使用Flash、VB等软件设计汉字闯关、词语接龙、作家与作品连连看等电脑游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些学习方法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高。
(二)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
普通高中的语文课本是相对固定的,而中职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能提高语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语文教材。根据课程的要求,在完成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中职学校还可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我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围绕专业课,编写了《实用性应用文写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辅助讲义,以语文技能的训练为枢纽兼顾、辐射至各专业、岗位直至工种,构建中职语文教学专业职业技能的“立交桥”,通过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使学生日后能顺利踏上自己理想的职业之路。如我所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须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除介绍一般的应用文书写作之外,还指导她们进行教学计划、教案、总结、主持词、欢迎词等的写作,写好后,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模拟实习。又如会计专业,除完成一般的条据写作外,还结合他们的实习内容,进行经济合同、财务指标分析报告等的撰写。通过结合专业学习,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
(三)语文教材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要使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有成效,不但教师要用心发现需要整合的内容,而且教师之间更要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实现语文教材与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多元的,它对于美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更是需要学生内心审美意象与文字表面的对接。如笔者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用音乐、形体表现美;让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用图画展示美。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讲授诗词单元时,在学前教育专业,提议声乐老师把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作为练习曲,并建议舞蹈老师利用元旦演出机会把这些乐曲编成舞蹈,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乐曲的韵律感。在工艺美术专业,利用这些诗词作为美术创作的题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语文实践与专业实践的整合。
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这个新的学习领域能够学习到专业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知识要提升为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去实现。如把课文《孔雀东南飞》 《项链》《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改编成课本剧,并搬上舞台。把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与人物性格相符的台词和形体动作,借助舞台形象,把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编演过程中,各专业学生集体参与,分工协作。爱好文学的同学担当编写剧本的重任,擅长表演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由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生担任导演,或编排舞蹈、选配音乐、配乐伴奏等。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计道具、布置舞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负责音响和照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负责文字编辑、录像、剪辑制作等。通过编演课本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又如在酒店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学生以本县充足的旅游资源进行导游词的创作,并利用节假日进行实习,把语文课堂、专业课堂搬到三河中山公园、西河张弼士故居、客家土围楼等大埔名胜古迹。我还鼓励和辅导学生参加大埔县“兼职导游”比赛,组织社会调查和出版校刊《梅河风》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专业知识提升为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有效整合目的。
走语文教学和专业相结合之路,必须根据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课程整合互动中挖掘语文教学发展的契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整合,既不失语文教学独立的个性,又能使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为学生将来踏上理想的职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赖俊辰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教学;有机整合
一、从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看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学习时间最长的课程之一,因而缺乏新鲜感。特别是进入中职学校,有不少学生认为毕业时面对的是就业,如果不打算升高职深造,语文就是附属。语文课无非读读书、练练字、写写作文,对以后所从事的技能工作,并没有多大帮助,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特别是近年来,中职招生门槛降低,就读中职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对文化课学习产生了一种厌倦或者畏惧心理,严重者甚至干脆放弃。如笔者每带一个新生班,都会先组织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介绍自我,求得认同”,前两课时笔者会指导学生如何写一篇有特色的自我介绍,后两课时是展示阶段,但有学生在上台介绍时自信不足导致草草收场,有的学生因为态度不端正,所以介绍时敷衍了事,更有的干脆不参与。 由此可见,自信心不足、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高,认识不到学好语文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把语文与专业割裂,从而不重视语文学习。因此,如果中职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难以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性。
二、课程整合有利于发挥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面对以上状况,笔者思考着要怎样去改善,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多参与,多锻炼。为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笔者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了解,发现很多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他们的专业需求相结合。这样一方面能让语文课相比初中时焕然一新,更能吸引他们;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课堂内容是为他们这个专业精心设计的,从而使学生在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中,认识到专业技能的提高的确是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相反,如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特点,没有结合专业需求去挖掘语文的实用性,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而一味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与应试教育相似的教学内容。比如总是纠缠于解字释义、划分段落、背诵抄写等等,就会加剧学生的这种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把语文课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机地整合,才能充分发挥语文为专业服务的功能。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途径
如何焕发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语文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呢?我认为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割裂,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使人文教育以渗透的方式融进专业和职业教育之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
(一)语文学习与专业兴趣的整合。
中职学生底子薄,学习兴趣不浓厚,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有厌学情绪,而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却较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投其所好”,实现兴趣迁移。语文课本中静止的画面和文字符号不易产生兴趣,而多媒体画面中的形、声、色,学生却是喜欢的,许多中职生更是热衷于电脑游戏,有些学生甚至玩得很出色。那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它为语文教学所用。如计算机课是全校的通用课程,笔者组织全组语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并指导不同专业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用 Photoshop、Imageready及Flash制作出GIF、SWF等有趣的图片变换或动画效果,再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的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功能,把一些课文制作成课件,并在全班展示交流。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学生为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课件,积极到网上、图书馆、书店甚至电影中寻找资料及图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人生观,阅读他飘逸、灵动的佳作,深刻地体会其“甘心做一条水草”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学生纷纷用丰富、生动的画面表现自己心目中相貌清秀、风流倜傥、天生具备诗人气质的徐志摩;通过“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去展现康桥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秀丽风光;还插入朗诵、音乐,突出本诗“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为一展身手,学生自主深入感悟研究文本,自主获取语文知识并提升专业能力。在课堂展示中,大家相互评价,感受不同软件的特点及对文本的理解。针对中职生文字、词汇薄弱的特点,鼓励班里的电脑游戏高手,使用Flash、VB等软件设计汉字闯关、词语接龙、作家与作品连连看等电脑游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些学习方法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高。
(二)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
普通高中的语文课本是相对固定的,而中职学校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选择不同的能提高语文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语文教材。根据课程的要求,在完成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中职学校还可根据专业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我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围绕专业课,编写了《实用性应用文写作》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辅助讲义,以语文技能的训练为枢纽兼顾、辐射至各专业、岗位直至工种,构建中职语文教学专业职业技能的“立交桥”,通过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的整合,使学生日后能顺利踏上自己理想的职业之路。如我所教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须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学中,除介绍一般的应用文书写作之外,还指导她们进行教学计划、教案、总结、主持词、欢迎词等的写作,写好后,选出优秀作品,进行模拟实习。又如会计专业,除完成一般的条据写作外,还结合他们的实习内容,进行经济合同、财务指标分析报告等的撰写。通过结合专业学习,不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与专业能力。
(三)语文教材与专业教学的整合。 要使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更有成效,不但教师要用心发现需要整合的内容,而且教师之间更要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实现语文教材与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多元的,它对于美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更是需要学生内心审美意象与文字表面的对接。如笔者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用音乐、形体表现美;让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用图画展示美。中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学作品。讲授诗词单元时,在学前教育专业,提议声乐老师把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作为练习曲,并建议舞蹈老师利用元旦演出机会把这些乐曲编成舞蹈,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乐曲的韵律感。在工艺美术专业,利用这些诗词作为美术创作的题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丰富了画面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语文实践与专业实践的整合。
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这个新的学习领域能够学习到专业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知识要提升为技能,必须通过实践去实现。如把课文《孔雀东南飞》 《项链》《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改编成课本剧,并搬上舞台。把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与人物性格相符的台词和形体动作,借助舞台形象,把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编演过程中,各专业学生集体参与,分工协作。爱好文学的同学担当编写剧本的重任,擅长表演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由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秀生担任导演,或编排舞蹈、选配音乐、配乐伴奏等。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设计道具、布置舞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负责音响和照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负责文字编辑、录像、剪辑制作等。通过编演课本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职业能力。又如在酒店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学生以本县充足的旅游资源进行导游词的创作,并利用节假日进行实习,把语文课堂、专业课堂搬到三河中山公园、西河张弼士故居、客家土围楼等大埔名胜古迹。我还鼓励和辅导学生参加大埔县“兼职导游”比赛,组织社会调查和出版校刊《梅河风》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专业知识提升为技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有效整合目的。
走语文教学和专业相结合之路,必须根据中职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课程整合互动中挖掘语文教学发展的契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职业能力。总之,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整合,既不失语文教学独立的个性,又能使语文能力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为学生将来踏上理想的职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赖俊辰